原陽:脫貧路上 追逐夢想


原陽:脫貧路上 追逐夢想​你的夢想是什麼?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回答。

對於原陽縣陽阿鄉的李貴英、宋文明、盧海華這三位貧困戶來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脫貧夢想: “四十多年沒回家了,現在條件好了,想回家瞧瞧了。”

“養一院子的羊,再養點兒牛,多掙錢早脫貧。” “把三個孩子都供養到上大學,將來讓他們回報社會。” 原陽縣政協主席、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聶光營是陽阿鄉脫貧攻堅工作的包鄉領導,負責18個村的精準扶貧,也是他們三人一路“追夢”的見證者和幫扶人:“要想實現脫貧夢,貧困戶的志氣、扶貧人的決心、政府的好政策三項缺一不可。

對有目標、有志氣的貧困戶,我們更應好好幫。” 像聶光營一樣,原陽縣所有縣級領導都分包到行政村,做到全縣458個行政村全覆蓋。正是因為原陽縣鄉村三級黨員幹部的傾力幫扶,才讓全縣貧困戶有了脫貧的底氣和希望。四十年沒有回孃家脫貧想回川見弟弟 “沒回去過,沒回去過,之前家裡窮成那個樣子了,回去幹啥呀!”

7月27日,提起相隔千里的故鄉,一直笑呵呵地和大家講話的李貴英,眼裡泛起了淚花。離家四十多年,很久了,久到讓李貴英都失去了四川口音。 李貴英今年66歲,年輕時遠嫁到原陽縣陽阿鄉東於鋪村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四川。丈夫、公公、婆婆相繼患病去世,鉅額的醫藥費拖垮了這個家,李貴英艱難地把幾個孩子拉扯長大,還沒還清借的債,自己卻因心臟病入院了。

“醫生告訴我需要給心臟裝一個起搏器,得花好幾萬塊錢,當時我就對兒子說,咱不看了。”回到家裡,李貴英偷偷地把兒子叫來,給兒子安排自己的後事:“要是給我看病再花七八萬,你這一輩子都別想翻身了,現在咱不看病了,能拖幾天是幾天,到時候我死了,你就花一萬多元把事辦了,這樣我就安心了。” 但兒女們還是想辦法籌錢,給李貴英做了心臟手術。能夠正常生活後,李貴英一邊種地,一邊照顧著有精神疾病的兒媳婦以及年幼的小孫子,兒子也終於能安心出去打工了。“縣裡給李貴英和她兒媳婦都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每月補助1000多元,看病、吃藥都能報銷。加上她兒子在外打工的收入,去年,他們一家就脫貧了。”陽阿鄉東於鋪村第一書記毛磊說。 “去了她家幾次,李貴英直唸叨四川老家的事。”

聶光營告訴記者,“她說,以前太窮,不敢和家人聯繫,怕孃家人瞧不起,連個電話都沒打過,現在脫了貧,就想著回四川老家看看,可她不識字,加上四十多年沒聯繫家人,現在連孃家在哪兒都不知道。” “孃家有個親弟弟,今年也60多歲了。俺姐弟倆40多年沒見面了,以前是沒臉見,現在是想見見不著,想著聶主席老是幫俺窮人,就把這個願望給他說了。”李貴英抹著眼淚說,“現在做夢都想回家看看。” 但因李貴英不識字,只記得自己家所在縣名的方言讀法,無法確定老人的老傢俱體在哪裡,尋親成了難事。“聽老人的描述,那個地方很可能是四川省安嶽縣,不管花多長時間,我們和聶主席會盡全力幫她聯繫上家裡人,實現老人的心願。”駐村第一書記毛磊說。

養殖資金到了手致富小羊滿院跑 在陽阿鄉宋圪壋村村民宋文明居住的院子前,有一個門已經很破舊的老院子。門雖破了點兒,卻被鎖得嚴嚴實實。 “門得鎖上,要不小點兒的羊會從羊圈裡鑽出來偷跑出去。”來到宋文明家時,他外出上班還沒有回來,宋文明的妻子陳有勤帶著記者來到了她家這個“藏寶庫”。 一打開門,院子裡的羊就咩咩叫起來,羊圈裡大概40多隻羊,有山羊、綿羊。陳有勤熟練地走到羊圈前給羊撒料,她的腿有些行動不便。“前些年得了類風溼關節炎,就落下了這毛病,孩子多,也就不能出去幹活了。”陳有勤告訴記者,家裡有四個孩子,公公有癲癇病,婆婆患有腦梗,丈夫不能出遠門,只能在周邊打打零工,收入不穩定,老人看病小孩上學,花錢如流水,日子過得很艱難。 “之前只養了五六隻羊,掙個零花錢。那時候我常對丈夫說,要是咱能多養點羊,多掙些錢就好了!我倆天天想著搞養殖,但是沒有資金,根本弄不起來呀!”陳有勤回憶道。 提起現在滿院的羊,陳有勤激動地說:“這得託聶主席的福。”

2017年,聶光營入戶走訪時發現,宋文明一家有養羊的經驗和意願,就是沒資金。在聶光營的支持下,宋文明申請的5萬元扶貧貸款很快就批了下來。宋圪壋村支部書記宋洪省說:“錢一拿到,宋文明就立馬蓋起了羊圈買了羊。” 養的羊多了,幾十頭羊“嗷嗷待哺”,為了給小羊提供充足、優質的飼料,宋文明專門去鄭州學習了青貯技術,在家附近修了個青貯池,並且買了個二手的大型玉米秸稈粉碎機。“現在有了這個機器,我一個人就行。”陳有勤十分開心。 到了年底,宋文明家的小羊就能賣個好價錢了。因為是養殖初期,能賣的羊還不多,但也能收入個一萬多塊錢,加上外出打工的錢和各項補助,他們一家今年肯定能脫貧。 “現在聶主席又張羅著幫俺養本地黃牛了,按俺的想法,到明年這時候,養羊要有100多隻,養牛也得有七八頭,一年收入個五六萬不成問題。”

7月22日,宋文明把簽有他名字和“我是貧困戶,立志要脫貧”一行字的紅色“決心書”,貼在了自家門口。“大家對我家的事兒這麼上心,這脫貧決心書一定要寫! 借住十六年沒蓋房誓把孩子送進大學 盧海華腿部有殘疾,是原陽縣陽阿鄉東於鋪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貧困到什麼程度呢?自己的房屋破舊,沒錢翻修重蓋,盧海華一直帶著妻子孩子借住在別人家。先是住在鄰居盧新記家的老宅,後又住到村民盧振廣家,這一住就是16年。

提起過往,盧海華有些沉重:“那時候,做夢都想有個自己的房子。” 2013年,大女兒初中畢業,親戚們都勸他;“以後的日子就好過了,妞妞現在就能打工掙錢了,幹幾年趕緊蓋新房。”可盧海華夫妻的決定讓其他人不理解:借錢讓女兒去讀“3+2”大專班。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就要一萬多塊,重新蓋房的計劃也擱置了。 “換作別人,也是先借錢蓋房,可是他就是要讓孩子讀書,這樣長遠的目光真不是誰都能有的。”聶光營對盧海華讚歎有加,“這夫妻倆再窮都不會苦著孩子,孩子想吃碗胡辣湯,他們買一碗看著孩子吃,自己根本捨不得。” 含辛茹苦的付出有了回報。盧海華的大女兒盧香香今年已經畢業,目前在鄭州的一家測繪公司實習,轉正後每月工資至少有3000元。大兒子盧香波也剛剛參加完高考,取得了587分的好成績,順利被鄭州大學錄取。小兒子盧香賓雖還在讀小學,但也是個聽話聰明的孩子。 被識別成貧困戶後,盧海華一家告別了家中“因學致貧”的窘境。“女兒上學的最後一年享受到了幾千塊錢的助學金,兩個兒子上學不但沒花錢還能領到幾百塊錢的營養補助,我每月千把塊的藥錢又能報銷,沒有這麼好的政策,我們估計還在天天在為學費發愁呀!”盧海華的妻子感慨道。 少了學費的負擔,靠著政府補助和自己的一些積蓄,盧海華把六間新房蓋了起來,一家人歡歡喜喜地搬進了這個真真正正的“自己的家”。 有了自己的房子,了了多年的心願,一向少言的盧海華也變得愛出門了,因為腿腳不方便,家裡的電動三輪車成了他的“親密夥伴”,一有機會就讓家裡人帶他去街上逛逛。“我爸說明天要和我一起去學校拿我的錄取通知書,我騎車帶他去!”盧香波樂呵呵地說道,眼睛笑成了一條縫。 (卞瑞峰 馬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