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是不是大学生?

华娱周文王


现在的教育考试等选材制度虽然源自古代科举,但是已经有很多变化,两者之间不能简单的对比,我的回答可能会让人意想不到,甚至颠覆很多人的通常认识。

首先来说说科举,科举从南北朝时期开始萌芽,由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首创,之后逐渐发展,到唐朝时正式成形,从此影响了中国千年至今。我们现在从电视上了解的科举只有进士科一种,但实际上古代科举种类多达几十种。

制科:又叫大科或特科,唐宋时期不定期举办,用来选拔非常之才。参加人员一般要求非常高,考试内容会根据安边,博学、文辞、直谏等有不同选择。制科难度远超进士科,一般分5等,一等二等虚设没人等过,最高三等,整个宋朝通过制科的只有41人,其中苏轼曾或制科第三等,被称为“百年第一”。制科合格一般会被特别录用,比状元的分量还重。

进士科:就是我们通常所知的科举考试,是国家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因为中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各科,所以我们听到的也最多。虽然如此,但从科举开始到清代结束,正统王朝状元才504人,如果加上辽金及各割据政权,也才552人(有些数据可能有出入,我选择的是流传比较广一点的说法)。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的高考状元实际只是借其名,实际意义上是远远不能比的。

武科:是用来选拔武官的科举考试,虽然和文科并称,但历史上地位远远不及,唐代中兴名臣郭子仪便是武状元,也是唯一一个做到宰相的武状元。整个中国历史上具体出过多少武状元,没有找到详细完整的资料,大约只在200多有。

明经科:主要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因为相对于天赋更重要一点的进士科,明经更讲究的是记忆,对经典的熟悉度,所以考试难度低很多,明经科进士的含金量也低很多。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难易差距。所以一些考不上进士,或者只是为了图一个文职出身的都会选择考明经。

除以上主流的外,还有明法科(考律法)、明算科(考计算,也就是数学考试)、明字科(考书法)等等数十种。怎么样?是不是像大学分专业的感觉,只不过古代教育和官员选拔密不可分,从童生开始就为科举做官准备,中进士就意味着结束。

但是现在我们的考试只是一种学习成果的检验,高考也是获得更高教育的资格,与最终的人才选拔已经分离。考高对于人生来说更远远不是结束,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只是和古代科举外形上类似,而被粗糙的用来对比。

针对题主的问题,我们真要对比的话,也要分为知识水平和人才两方面来进行。

以知识水平来对比

童生:从知识水平上来说,古代的童生只是学习识字,句读(如何正确断句),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背诵经典(只须背诵,不需要了解),一切为将来学习更深入的知识,科举考试打基础。普通人家到这里已经会写字,看报读书都没问题,还能简单的算算账,已经能满足最基本的打工需要。无论怎么看都和现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很像,所以我认为童生相较来说和我们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差不多。

秀才:凡事参加科举考试的都称为秀才,到明清又是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习的生员。在当地接受教官和学政的监督考核,为将来最终考取进士做准备。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各典籍已经有所了解,也有了一定的文辞功底。

同时秀才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科举的分科,考明经、明法等虽然在不了解的普通人来说,依然和秀才差不多,但是他们的科举内容体系已经不一样了。

另外秀才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账房先生、蒙学教师都可以担任。但是那些屡试不中的秀才,又被众人看不起,常戏谑的称为“穷措大”!完全就是现在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所以大学生只相当于古代的秀才而已!

举人:举人从名词上就可以看出是被举荐之人的意思,已经有了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一旦有了举人的身份,无论是否考中进士,在当地实际已经有了一定地位,清朝地方上的一些乡绅就是举人出身,可以享受很多特权和政府优惠。

同时能考中举人,在学术水平上一定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不然也不会被举荐参加全国性的科举考试,说明在专业上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

所以举人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

很多人以为大学里面分专业,毕业后在这个专业领域就是专业的,实际上大错特错。本科的专业非常的基础,只是引入们初步了解而已。真正只有到研究生之后才算是登堂入室。

进士:通过最后中央举办的科举考试便是进士。在古代第一到三名,称为三鼎甲,赐予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予进士出身;之后的全部赐予同进士出身。

考中进士在古代不仅意味着通过了国家的人才选拔,可以出仕做官,更是对学术的一种肯定,在当时都应该属于学术界的顶尖人物。

和现在对比,进士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如果考中中科院等国家顶级科研单位的大概就相当于一甲的进士及第,称为状元也不为过。而进入一流大学实验室差不多应该是进士出身了。至于一些在职博士生,很多就有水分了,赐个同进士出身就差不多了。

人才选拔,社会待遇

如果从国家选拔和享受的社会待遇来说,举人已经有在地方或各级衙门中担任掾佐吏员的条件,我认为应该和一些通过单位考试,录取的企事业单位员工差不多。

而在古代状元一般会普通进士少上一两界磨勘考核,也就是相同能力下比普通进士多了五六年的优势,甚至会直接留在京城任官。而进士出身大多会被派到一些小县任县长(大县称县令,小县称县长),或者大县任县丞县尉,之后经过磨勘一级一级往上升。而如果是同进士出身,又没有关系,大多只能苦哈哈的等空缺派官,运气好也是被发配到小县任县丞县尉,万一运气差就被送到少数民族聚居地任县长,升迁遥遥无期。

所以对比一下的话,同进士出身可能就相当于考上偏远贫困县的公务员,进士出身相当于比较好地区的省考公务员。进士及第就是国考公务员,尤其是那些考上国家核心岗位的公务员。


所以大家对比一下自己现在,可以看看相当于古代的童生、秀才、举人还是进士呢?反正我在古代应该就是一个秀才“穷措大”!


Rick潘维镛


六月,在这个热情似火的季节里,很多莘莘学子即将迎来人生第一次大考,十年寒窗苦,有人通过高考一朝改变命运,待到揭榜时各地便会涌现出文科、理科“状元”。


同样是“状元”,如果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应该是什么学历呢?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中国的科举制度实行千年,到了唐朝得以完善,自唐高祖至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的选考,中国历史上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几年才出一个状元,而现在的“状元”年年有。


现在的大学每年的录取人数都在几百万,这一数据表明现在的大学生跟古代的状元根本不是一个等级。


古时候读书人少,科举考试也是不定期举行,经过层层筛选以后真正能进到殿试选拔的前三甲,而第一甲第一名才是状元,也就说这个成绩是全国考试第一名,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


古代的读书名头,先从童生开始,依次是童生、生员、举人、贡士、进士;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几年时间苦读进阶。



古人想走科举之路并不容易,先不说几年一次的科考,就说从乡试到殿试的层层选拔,有人从稚气少年直到古稀老人也没能打通进阶之路,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也是读书之人,最后生活落魄。


古人刚开始入学是没有学位的,初入学叫童生,相当于现在的小升初义务教育,童生学成后就要去县里参加秀才的晋级考试。


考过了就是秀才,相当于今天的高中生,秀才学成就去参加乡试,考过了是举人,这个学历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但看古人的学识程度,古代的举人放到现在也是985名校学霸。


乡试过后就可以参加国家级的考试了,叫会试,考上了就成为贡士,考过了贡士才能参加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由皇帝亲自评出状元、榜眼、探花。


明清时期的状元地位特殊,新进状元可享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也比同榜者快。


按照这个道理推算,古代的状元是有可能直接入中央政治局的,最差也能做个中科院院士,所以现在的大学生要想跟古代的状元一论高低,那差的还真不是一点两点。



我国古代的每一位状元,基本上都是一位

书法大家,甚至还是诗词界的大家,比如,唐朝张若虚、贺知章、柳公权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书君祝愿备考的每一位学子都能取得好成绩。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现代的大学生较古代的状元,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状元,这个中国科举史上最耀眼的名衔,是众多莘莘学子苦苦追寻的梦,它象征着卓绝于世的才华,代表着平步青云的仕途,引得多少英雄为其燃尽一生却未必得偿所愿。古代的状元,万没有现在的大学生那么简单。

大学生的产生大家了如指掌,这里不再赘述,我们就说一说状元是怎么来的,其中差异大家相较便知。

古代读书人,想要高中状元,需要经历层层选拔,从童生开始,分别要获得童生、生员、举人、贡士、进士这一系列成就,这一路过关斩将,任何一个门槛跨不过去,都无缘下一场文墨拼杀。

当你选择了读书这条路之后,首先要通过县试、府试两场考试,才能确定你“读书人”的身份,无论年纪大小,都叫“童生”。拿下了童生,你才有资格参加院试,通过了院试的童生就升级为“生员”了,也就是俗称的“秀才”,此时此刻,你才真正进入了士大夫阶层,开始享受学习带给你的政治优惠和实在福利。成为了生员,便拿到了参加乡试的入场卷,经过乡试的优中选优,脱颖而出的你成为了“举人”,也就是所谓的被举荐之人。此时你终于可以走出家乡,来到天子脚下,参加由中央组织的会试,和全天下的才俊同台竞技,一番拼杀,你终于通过会试,成为了一名“贡生”。成为贡生,证明你已经是天下人才中的佼佼者了,如此卓绝的人才,当然要进贡给天子,参加天子主持的殿试。在天子大殿中从各个方面接受考察,最后跻身前十才有机会得到天子提点,高中“状元”。

如此看来,如果非要把大学生和古代的学子做个比对,考上大学,只能证明你在局部地区的才学高于他人,那么也顶多算是个举人。古代科举与现代社会不同,没有那么多学科分类,所以当你仰望本专业研究生考试前几名的大神时,他们并不及古时的贡生,而后在你考博士时跪倒在第一名的成绩单前时,他也并不及当年的状元。所以千万不要被高考时某某省状元的宣传误导,考上大学照比当年的高中状元,实在是相去甚远。



国家人文历史


状元,本来是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但现在也比喻在本领域中成绩最好的人。在高考中获得本省第一名的考生,经常会被人们称为“高考状元”,于是就有人将大学生和状元进行对比,甚至有人认为大学生已经相当于古代的“进士”了,这其实都是不对的,高考状元其实说的是高考的第一名,这里的“状元”和水泥工行业的“技能比赛第一名”意思是一样的。

那么,古代的状元到底是什么学历呢?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于古代的哪级读书人呢?

1、古代科举考试的各等级录取者: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清朝结束,最完善的是在明朝时期,是以本文都会按明朝的科举制度作为例子。

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级读书人依次是:

识字者-童生-秀才(生员)-举人(孝廉)-进士

明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一般的读书人必须经过县试和府试才能成为童生,而童生在院试中被录取者称为生员或秀才,生员经过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举人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最后通过殿试确定进士的名次。

2、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在各级考试中,院试的第一名称为案首,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

各级考试的第一名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状元,全国考试就那么一个,但是中国历史上不乏创造奇迹者,居然还有17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指的是一个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都获得第一名,北宋名相王曾就是三元及第者。

但还有比连中三元更奇迹的,是“连中六元”,明初的黄观和清朝的钱棨都在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都获得第一名,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位“六元状元”。

3、哪级考级录取者可以做官?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只有通过乡试被录取的举人才具备入仕资格。举人本来是指被推举之人材,隋唐宋时,也指被地方推举而赴京应试者,明清则指称乡试录取者。

在各级录取者中,秀才是一种身份,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功名”在身,受到尊重,也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知县不可随意用刑等。而举人则是有了当官的资格,比如可以当学官或知县,当然也不一定能当官。至于进士身份,那肯定可以当官了,而且是全国统一分配的官员。

明朝的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大约是从六品官位,一甲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官位,而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大约是正七品到从正八品之间的官位。

4、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于科举考试哪级读书人?

这个问题就比较尴尬了,真实情况会让很多朋友不高兴,正如上文提到了,古代的举人已经具备了当官的基本资格,而进士是铁定当官了,最低是正八品官员,如果按照今天的情况来说,举人至少可以出任副科长或副主任科员,也就是相当于副镇长或县级副局长了。

而当代的本科大学生毕业生如要从政,还必须通过国考或省考,被录取后从最底层的行政级别开始,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好点,能考取副主任科员的岗位,按照这样的对比,硕士毕业生只能相当于秀才,其参加的国考或省考相当于乡试,而本科大学毕业生也就相当于童生,硕士研究生考试相当于院试,也就是说:

高考只是相当于科举考试中第二极的府试而已,大学生就是科举考试最低级别的童生身份。

5、状元相当于哪级学历?

明清时期,每三年才举办一次会试,也就是说,每三年才出一个状元,在一千多年科举考试中,出现了数百万举人和十多万进士,但正式状元只有592人,算上短命政权及武状元,也才777人,这个数字比各朝代一品官职的人数都要少。

能考上状元者,当然都不是泛泛之辈,其中就有王维、郭子仪、房玄龄、柳公权、文天祥、杨慎、翁同龢等各代重要人物,他们的学术水平至少相当于当时的博士生导师,甚至院士水平。

通过以上5个小问题,相信已经解答了大家的疑问,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不是。大学生比状元差太远了。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殿试,是科举的最后阶段。

古代读书,名头从童生开始,依次是童生、生员、举人、贡士、进士。

童生并非是孩童,而是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之后,才能取得的最初级的功名,或者说是文凭。

也就是说,启蒙阶段,按现在讲叫义务教育,通过中考之后,才相当于童生。换句话说,童生相当于高中生。

生员就是俗称的秀才。秀才不好当,通过童试,六等成绩里的第一等,才能当上秀才。他们参加的是院试,即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之后,秀才会升为举人,参加乡试。大学生,仅相当于举人。但是举人这个阶层也有不同,除了一般的举人,还有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监生、荫生、官生、贡生。这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杂牌大学和名牌大学。

当然了,大学生的地位远不如举人,但也这么算了,就当是古代扶持高文化人群的政策吧。

举人之后,是贡士。参加的考试叫会试,头名称为“会元”。贡士,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硕士。

进士,也就是学科的最后最高的等级,相当于博士。状元则是博士里是第一名。

贡士和进士,其实更接近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不过,难度要大太多。因此,也可以认为,他们就是文科里的硕士和博士。

所以,大学生比起状元,那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毕竟,大学生这玩意满地都是,但是全国范围的考试,能考到博士第一名,这就太不容易了。


纯钧LHGR


教育是我的主业,我来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古代的状元和现在普通大学生相比,不是一个层级的!

如果往接近的说,每年各省文理科状元还能比一比。

状元是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全国唯一的冠军。

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末。

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

1、数量比较:

据资料记载:科考共1282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的选考,中国历史上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因此,说状元是万里挑一并不为过。

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扩招以后,全国每年录取上百万。2016年,在全国985高校中,录取人数前六位的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其招生人数均超过了7000人。北大招生4000人,清华招生3300人。

2、考试内容:

唐代,进士科考试主要是三场。一场是贴经,就是填空题。主考官从诸子经书中选取一行,然后把其中的三个字贴盖住,让考生读出被贴的字是哪几个,其用意不过是考考生的背功。第二场考诗赋,每个考生作诗一首、赋一首。第三场考试策,就时务出个题目,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对治国方略的独到见解。

现代高考,考语数英政史地。从能力考察看,现代高考更科学更全面。

3、录取质量:

状元是皇帝老儿钦点的,录取状元多凭自己的爱好和心情,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去衡量,或以貌取人,或以名字好而被看中,不少真才实学的人被排除在外。

在历代科举中,权贵操纵科举、营私舞弊的现象比较严重。状元科考,也并非全凭真才实学,有的人是靠走关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状元的。唐代就有“许愿状元”牛锡庶、“自荐状元”尹枢、“相扑状元”王嗣宗等,从其绰号即可见其为人。

现代高考录取,以分数为标准,没有太多人为的因素。

4、选拔目的:

高考录取大学生,是为了继续深造学习。

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官员,为国效力。取得进士的人,国家可以直接放官,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5、贡献影响:

状元中有真才实学、卓有建树、众所周知的有王维、柳公权、陈亮、吕蒙正、王十朋、文天祥、张孝祥等十来个人。他们是中华民族骄傲的豪杰。

但也不乏平庸之辈。很多状元一事无成,性格怪僻,穷困潦倒,暮年凄惨。

状元热衷官场,难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难高中状元。

唐宋两代265名状元中,苏轼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无一人是状元郎。

状元被誉为人中之龙,整体而言,却是名不符实的,真正的风流人物属凤毛麟角,有些是虚有其表的平庸之辈。


状元的录取,并非全是秉公取才,这归结于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官场的腐败。

只不过,比起现在的普通大学生,肯定是远甩十几条街的啦。

——我是“小李滔滔”,谢谢您的关注,点赞,点评,转发!


小李滔滔


古代科举考试是“公务员考试”,并非今天的“高考”。

以明清为例,大概介绍一下“科举”。

孩子从小开始上私塾等,要参加三次科举的“资格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分别由由县政府、市政府、省考试院主办。如“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但并没有那么久的间隔时间。这三次考试称“童试”,应试者无论年龄都叫“童生”。院试通过了的,取得进入“官学”学习的资格,叫做生员(秀才)。这个可以理解“考上了大学”。

秀才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其差别类似于一本二本三本。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不做硬性学分要求。

正式的科举考试又分为三个层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在本省举行,有朝廷派干部主持。考过了,称举人。类似于具备了“干部身份”。

会试在首都举行,考过了,称贡士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贡士们都要参加,相当于是会试的复试。这次考试成绩分为三级,称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和探花,都可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授予修撰,另外两位授予编修。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两个等级还要经过一次朝考,优秀的进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即“点翰林”。其他的直接分派京城部门或地方任职。

上述是科举的主要环节。一个人在乡试、会试和殿试都是第一名,即解元、会元和状元,誉为“连中三元”。

下图三位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最后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和探花商衍鎏。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






几苇渡


古代的状元和现在的大学生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古代的科考,是政府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类比到现在,也就是相当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状元那不得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第一名,那可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往往官运亨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别说状元了,就是一个举人,那也是了不得事情。大家都学过《范进中举》,范进不过是中了一个举人,便已经癫狂,连岳父胡屠户也赶紧来巴结。说道底,中了举人,就意味着有了做官的资格,后补官员。

据考证,自唐朝时期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总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1200多年的时间,才777位状元,平均每年才0.6个,这含金量可想而知。想想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每年都会有,第一名每年都会产生一个,含金量远不如古代的状元。

回过头来说,现在的大学生满街跑,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古代的秀才。想想古代对于秀才的称呼:穷秀才,就可以知道现在的大学生含金量有多高了!


小镇月明


先不说状元,就古代的举人,学识差不多就与现在清华的优秀博士等量齐观了,一般的还比不上古代的举人,举人上面才是进士、榜眼和探花,也就是状元了。因此说,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肯定不是大学生,而是大学生的老师,甚至是研究生的老师――硕导博导!(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就说个中举最有名的人,鲁迅笔下的范进,其实举人已经不是谁想考就考取得了,前面已经说了,这句人已经堪比重点985院校的优秀博士了。

没有特殊情况,巨人没三年开考一次,这比年年开考的高考已经是拔高了不少的难度了,每年一个省也就一二百人的规模,算二十个省大约也就是三四千人的样子,这三四千人里面,大约有一千人左右会被录取,大概就是三四个取一个。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全国的录取人数和比例,而且是三年才取千人的规模。

而清华大学每年的招生规模,在七千人左右,人们都说清华、北大难考取,但从这里就可以直观的看出来举人的考中更是难上加难!

范进可是考了60年才考中了一个举人,当时在乡里就牛气的不得了了,范进的牛气不显露于他本人,主要在于乡邻四舍以及他的老丈人对于他态度的转变。

人们只知道进士能做官,其实这举人已经算是进入体制了,当官可做县太爷,读书可保一世无愁,总而言之,算是鲤鱼条进了龙门,化身为龙了!

因此,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肯定不是大学生,稍加努力,个顶个都是国学大师,大学问家,百家讲坛请过去这些古代的状元,就不是现在的局面了!


历史三日谈


不知道你是低估了状元,还是高估了大学生,毫不客气的讲,大学生跟状元,差了估计得有十万八千里。

我国自隋朝开创科举制以来,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结束。

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平均每两到三年才能产出一名状元,对比一下现代的一年有多少大学生,就知道差异如何了。

别说古代人不聪明或者受教育程度之类的话,从生物学和遗传学上来看,现代人的智慧跟古代人并没有什么差别,起码能考上状元的人,七步成诗、出口成章这些东西是不在话下的。

在古代,考上状元实在是不容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从诸多进士里脱颖而出,夺取全国第一。

如此成就,竟然只对比今天的大学生,你是把科举制度看得有多么的不堪?

知识水平能位居全国第一的,对比一下就可以知道,如果依据状元的稀有程度,现代估计是没有什么职位能够与之相比拟的。

不过鉴于古代读书人并不多,按照同等的比例,古代状元差不多可以跟今天的院士作为对比。

这样的话,对比一下,大学生和院士的差距,你就知道提的这个问题究竟是多么的无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