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窒息的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西门子总裁:“为什么区区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

对方回答:德国的工匠精神会对每个生产细节非常重视,他们承担着生产顶级产品的职责,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所以德国涌现出奔驰,宝马,奥迪,阿迪达斯…

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

西门子总裁回答道:

“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别说做企业,就是解决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德国人也能用各种巧夺天工的机械玩出花样:

令人窒息的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

食物削皮

令人窒息的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

清理秋冬落叶,发明真空吸叶器

令人窒息的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

为快速插秧,发明了自动插秧机。省时省力

令人窒息的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

为修剪园艺,发明绿篱自动修剪机

令人窒息的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

铺田间地是这样子的

德国人追求的除了外形科幻、技术先进之外,更追求绝对高品质。

人家1928年产的摩托车只要坚持保养,近百年后还能打着火。

令人窒息的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

有一张关于德国建筑物的照片,名叫“不变的德国”,展现的是二战以后德国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纪式晚期巴洛克时代和洛可可时代的风格。

令人窒息的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

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会倒,但是二战结束后,德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废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战火摧毁,德国人非常心疼,因为德国人就是喜欢自己的文化。

怎么办?

德国人把当年的照片找出来,把当年的设计图找出来,一定要按原样一座座地重修起来。今天你跑到德国去看,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什么现代建筑,几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时代的风格。

德国有座王家歌剧院在二战中被美国飞机全部炸毁,德国人心疼得不得了,那座歌剧院是过去建了200年才建好的,结果毁于一旦。怎么办?

令人窒息的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

二战后德国人就把这片废墟圈起来,搞了一批科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技术工人,大约上百号人,花了35年时间,把这堆破砖烂瓦又重新装回去了。

你现在再看这座王家歌剧院,怎么也看不出来是炸弹炸烂了以后又重新装回来的,这座建筑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说,“这个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德国热爱、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变的德国”。

德国的经济发展不靠房地产市场,所以一位德国建筑师很难拿到一个建筑项目,好不容易中了标,就一定会精心设计,一定要把它搞成一个艺术精品,一定要让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国,你永远也看不到有两座建筑物会是一样的。

今天,德国人一般只在柏林、汉堡、法兰克福建高楼,那也是世界级的大高楼,但有一个条件,这种高楼从任何方向倒下来时,不能压到另一栋楼。

所以越高的楼房, 周边留有的空地就越大。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德国人建房子时,是一定要考虑到当它倒下来时会发生什么事情的。

绝大多数的德国人都生活在5万人、10万人、15万人、20万人的中小城市里,连50万人口的城市,德国人都觉得太大了。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

它们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经历、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德国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战中很偶然留下来的,很幸运没被美国飞机炸到;德国的马牌轮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现在我国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国的阿迪达斯公司是1920年创办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历史了。

但是,德国的产品不打价格战,不与同行竞争。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

令人窒息的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

德国企业是要追求利润,但是只要能保证基本利润,有钱可赚,德国人并不是那么贪得无厌、无休止地追求利润的,而是要考虑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德国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德国以家族企业为主,但只有10%的家族企业能传至第四代。看来,在德国“富不过三代”这个定律也成立。但10%成功传承的企业一直积累下来也是相当可观的。

令人窒息的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

部分“传承已久”的德国企业

德国家族企业也讲求家道家风的传承的重要性。各知名家族企业都建有自身博物馆。精诚的员工是企业“做久”的另一重要元素。企业竞争力来自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谁创造的价值?是员工。你不妨将员工当内部客户善加对待,小心呵护。

对于尚年轻的中国家族企业而言,面临的问题是接班人太少或二代不愿接班的问题。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国家族企业只有传下一代。但前提是企业要先经营好自己的家族,这是所有事业的根基。只要这棵“家族树”还在,事业不在二代,或许可以在三代、四代有“真命天子”出。当然,首先要保障财富安全,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工匠精神”是低调的,耐得住寂寞的,是不哗众取宠的,是冷眼旁观的,是忠于内心的。所谓“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