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明白“狂苗事件”的3个问题

长春长生狂苗数据造假和白百破疫苗不合格事件,卷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社会舆论漩涡。

目前,广大疫苗的使用者及其家庭,已然因担忧健康受损而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国产疫苗的整体质量水准,也再次遭遇了市场及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对“问题疫苗”的监管和后续事件的处理,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公信力,由此遭受了严峻的质疑和考验。

鉴于此,作为此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涉事疫苗生产的厂家“必须给全国人民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而首要的,就是主动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自觉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后果。

尤其是,由于疫苗生产企业对行业监管规则的漠视,想当然地随意更改生产工艺;并且在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更而不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进行申报获批的傲慢态度,导致社会公众对国产疫苗、及其监管机制的严重不信任。

毫无疑问,涉事企业将被依法予以严惩不贷。

但是依法严惩涉事企业,仅是能让社会公众出了一口恶气。

令社会民众、特别是家有儿童注射了问题疫苗的家长普遍揪心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注射到孩子身体里的疫苗,现在该如何面对,又该怎么解决?

这个问题,显然不应该由涉事企业来回答;即便,涉事企业从疫苗的成分构成、产生的功效及可能的副作用等,或能比较专业地回答这个问题。但问题的焦点却是,涉事企业现在的任何发声,都难得到焦虑加剧的公众的信任。

因此,从缓解公众焦虑、降低社会情绪整体压力角度出发,此时宜有两个层面的解释回答:

一是狂苗之“假”、究竟假到了什么程度?

是舆论普遍担忧的所有成分都是假的,意即疫苗完全没有免疫效果,还是在原料中添加了某种增强效果的成分,对原本的有效成分缺斤少两降低成本?

这里需要监管部门经过详细调查之后,才能给出各种“假”的细节回答。

二是这种“假”狂苗,注射进孩子身体可能造成什么影响,尤其是有无实质性的伤害后果?以及该如何针对性地弥补?

这需要专业权威的科研机构,作出客观公允、而且负责的严肃评估;科学的回答有助缓解民众恐慌,挤压谣言的传播空间。

国家领导人批示:“必须给全国人民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国务院立即派出调查组:“对所有疫苗生产、销售等全流程全链条进行彻查。”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疫苗批签发上市数据显示,2014—2018年长生狂苗供应量占全国10%—25%,因长生狂苗涉“假”而对全国所有疫苗进行彻查,可见国家对此事的高度严谨重视。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抽检疫苗944批次,合格率达到99.6%……换句话说,国产疫苗绝大多数合格安全,社会公众大可不必因为长生一家出了问题,而因噎废食谈“苗”色变、不给孩子注射必要的疫苗。

而相比长生狂苗事件被搞得沸沸扬扬,进口疫苗的出事情况却鲜被知晓。

2017年底,巴斯德公司进口的五联疫苗,有8批次不合格未准上市;然而,谁也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所有进口疫苗的质量安全——正如长生狂苗出了问题,该关则关、该罚则罚,依法严惩不贷是必然的;但是谁也没必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整体否定国产疫苗安全、质疑国家对疫苗安全监管水平。

总而言之,在如何依法处理狂苗事件当事企业、如何科学应对孩子们已经注射的涉“假”疫苗、如何客观评价国产疫苗质量安全及监管水平等三个问题上,尽可能冷静辩证地弄个明明白白,或已同样成为某种当务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