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院遇上“大风厂”事件

港口法院工业巡回法庭协助政府成功化解一起土地转让纠纷

企业旧址转让遭遇土地丈量误差,数十名原企业职工的安置及住房问题成为20年难以解决的难题。近日,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人民法院立足审判职能,积极主动服务大局,协助镇政府妥善调解了这起现实版“大风厂”土地转让纠纷。

当法院遇上“大风厂”事件

当事双方在法官见证下签订土地转让补充协议

事情还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当时港口区某公社筹措资金组建了公社造船厂,属于镇直集体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造船厂竞争力不断下降,最终于1986年停产解散。1995年,镇企办与船厂签订了船厂旧址转让协议,约定土地转让总面积为20亩,但后经实地精确测量,发现厂址实际面积为13522.5㎡,比转让协议约定土地面积多出189㎡。虽然当地镇政府于2009年与船厂签订了补充协议,但双方仍然没有对多出的189㎡土地约定如何处理。

2017年7月,造船厂职工要求政府出具有关手续给予其办理土地权属过户,解决原企业职工的安置住房问题,但由于双方一致未能就多出的土地提出解决方案,土地权属过户一直未能实现。为了解决该纠纷,当事双方多次协商。政府方主张将多出的土地折算成宅基地面积进行补交,而船厂一方则认为当初签订协议时已经就土地转让和权属问题达成共识,不应补交。双方分歧太大,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无奈之下,当地政府找到港口法院设在当地的工业巡回法庭,请求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从中调解。经过调查,法院了解到该案件年限久远,案情错综复杂,且造船厂身后牵扯的是数十名原企业职工安身立命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上访事件。

为了不让“大风厂”事件在现实中上演,工业巡回法庭负责人方爵对案件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向企业职工一方讲明土地丈量存在误差的历史原因,缓解职工一方的对立情绪,并从法律层面向他们释法说理,帮助他们了解涉及该案的相关法律问题。于此同时,方爵还积极与当地政府进行联系沟通,协助政府拟定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经过法院不断努力,政府以人为本作出巨大让步,企业职工一方也表示坚决遵守政府政策,愿意补交部分本金和利息,双方最终就土地转让纠纷达成一致意见。

当法院遇上“大风厂”事件

当事双方握手言和

9月1日,当地政府派出代表与原船厂企业职工共同来到港口法院工业巡回法庭,在法官的见证下,签订了造船厂旧址转让补充协议。9月3日,政府方主要领导人在该协议上签字确认,协议正式生效,这起历时23年的土地转让纠纷得以划上圆满句号。

当法院遇上“大风厂”事件

关注我们

给你“好看”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

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