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應,親密關係的「殺手

195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盧欽斯在《降低第一印象影響的實驗嘗試》一文中提出了近因效應。

文中盧欽斯描寫了一個叫詹姆的學生的生活片斷,其中一段描寫了詹姆活潑外向的性格,他與朋友們一起去上學,在陽光下取暖,在商店裡與熟人聊天,與前幾天剛認識的女孩打招呼;而另一段表現的是詹姆沉靜內斂的性格,描寫他放學獨自一人回家,走在街道上蔭涼的一邊,在商店裡靜靜地等候買東西,見到前幾天剛認識的女孩也不去打招呼。

近因效應,親密關係的“殺手

近因效應

盧欽斯以不同順序對這兩段材料加以組合:一種是將描寫詹姆性格內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寫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後面;另一種順序則剛好相反,此外盧鐵斯又令這兩段文字分別作為獨立的材料,然後把這四種材料給四組水平相當的中學生閱讀,並讓他們對詹姆的性格進行評價。

實驗結束,盧欽斯得到了這樣的結果:在被試者中認為詹姆性格是外向的百分比,以單純閱讀外向材料的一組為最高,為95%;其次是先閱讀到外向材料再閱讀到內向材料的一組,比例為78%;而先閱讀到內向材料、再閱讀到外向材料的一組,這一比例僅為18%;至於單純閱讀內向材料的一組則為3%。

這組數據據表明,先閱讀的那段材料對被試者對詹姆性格所作出的評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是首因效應發生作用的結果。

然後,盧欽斯又以另一種方式重複了前面的那個實驗:在讓被試者閱讀有關詹姆性格的兩段描寫材料之間,插入了一段時間間隔,並且安排被試者做一些與實驗完全無關的活動,如做數學題或聽歷史故事等,接下來再去閱讀另一段的材料。

近因效應,親密關係的“殺手

近因效應

實驗結束後,盧欽斯得到了與先前正好相反的實驗結果:這次對被試者進行的詹姆性格的評價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先閱讀的那段材料,而是後閱讀的那料。這說明了近因效應的顯著作用。

在社會知覺中,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同時存在,那麼,如何解釋這種質的現象呢?也就是說,究竟在何種情況下首因效應起作用,又在何種情況下效應起作用呢?

盧欽斯認為,在關於某人的兩種信息連續被人接收時,人們總傾向於超信的一種信息,並對其印象較深,即此時起作用的是首因效應;而在關於某人的兩信息斷續被人接收時,起作用的則是近因效應,這也就是對前面兩個實驗的解釋。

另外,也有人指出,人們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起較大作用,而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則起著更大的作用。因為對於陌生人,此前的印象是一片空白,這時所產生的第一印象就尤為顯著,而又對於熟人,由於相互之間有了較多的交往,彼此的的印象也較為豐富,這日時最近的接觸情形就會令人記憶得更深。

近因效應,親密關係的“殺手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多發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誤解或者期望的事件無法達到的時候,這時人們的思維比較狹窄和片面,難以掌控自己的行為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說,當夫妻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彼此雙方會馬上忘記對方的好處,眼前只剩下“他(她)對不起我”這個念頭,進而無法對對方作出客觀評判。從此,越越來越覺得對方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什麼都不好,使自己處於失望、委屈,甚至是憤怒的狀態。

不只是夫妻關係,親朋好友之間也容易出現近因效應,所以近因效應還有另一個別稱,叫做“親密關係的殺手”如何避免近因效應發生在你的人際關係中呢?

第一,遇事要剋制自己的情緒,說話要慎重,謙讓大度一些,避免矛盾進步激化,等到雙方情緒平緩的時候再進行溝通和交流。

第二,待人做事要善始善終,以免給人留下不良印象,影響自己的形象,因為即便是很瞭解你的熟人,也會因你最近差勁的表現而降低對你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