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王公世系圖譜:大明朝前期與朝鮮藩屬關係的建立過程

蒙古王公世系圖譜:大明朝前期與朝鮮藩屬關係的建立過程

元朝時高麗地圖

"凡海外夷國,如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西洋、東洋及南蠻諸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逼近中國西北,世為邊患,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皇明祖訓》

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訓》告誡後代子孫不得恣意征討,明初蠻夷之邦中有十五個"不徵之國":"朝鮮、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暹羅、占城、蘇門答喇、西洋、爪哇、彭亨、白花(Battak)、三弗齊、渤泥和真臘。"其中朝鮮就在15個不徵之國之首。

高麗和元朝的關係

元朝時,朝鮮處於高麗王朝統治,高麗與大元關係緊密,號稱"甥舅之國",自元世祖忽必烈後,高麗的歷代國王幾乎都是元朝皇帝的女婿,至元十八年(1281年),冊封當時的高麗國王的全稱為"

駙馬 開府儀同三司中書左丞相 行中書省事 高麗國王"。高麗的美女也成為一種特殊的貢品供給大元宮室,北元第二位皇帝,元惠宗(順帝)長子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就是高麗貢女奇皇后所生。

高麗上層社會流行"通血緣、用蒙名、易服發、行胡禮、奏胡樂、嗜狩獵",高麗國王大多有蒙古名宇;忠烈王四年,下令在國內推行蒙古服裝與髮式:"令境內皆服上國衣冠,開剃。蒙古俗,剃頂至額,方其形,留髮其中,謂之開剃。時自宰相至下僚,無不開剃。"據《高麗史·輿服志》載"事元以來""襲胡服"。

蒙古王公世系圖譜:大明朝前期與朝鮮藩屬關係的建立過程

源於網絡

高麗時期

洪武元年,明軍攻佔大都,元帝北遁,高麗一時還摸不清形勢,對明朝首鼠兩端,明款暗逆。利用當時元明交替之際東北兵力空虛之機,侵佔大元國土,佔領了元朝設立的雙城總管府地面;結交與朱元璋對立的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勢力。

恭愍王是高麗王朝第31代王,原名祺,蒙古名伯顏帖木兒。生於高麗忠肅王17年庚午年(公元1330年)。忠肅王在位時被封為江陵大君,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當上高麗國王,更名為顓。恭憨王因為不是蒙古公主所生,被元朝抵制,於是恭憨王比較仇視元朝,於恭憨王五年鎮壓並清除了諸如奇氏之族這樣的親元勢力,並罷掉徵東行中書省理問所,加強了高麗的自主權,同時於這年6月停用至正年號,與元朝翻臉斷交。

恭愍王傾向於大明,洪武元年(1368)九月乙卯,高麗得知明軍已經攻克大都、順帝與太子先後北奔。僅僅三日之後,恭愍王便"令百官議通使大明",著名儒臣鄭夢周(1337-1392)等人"力請於朝",建議高麗正式棄元投明、與明朝建立宗藩關係。兩個月後,高麗派遣禮儀判書張子溫前往金陵通好。

洪武二年(1369)四月,明朝派遣偰斯出使高麗,正式宣佈朱元璋已"北逐胡君,肅清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

大明皇帝致書高麗國王;自有宋失取,天絕其祀。元非我類,天命入主中國,百有徐年。天厭其昏淫,亦用隕絕其命。華夷擾亂,十有八年。當群雄初起時,聯為淮右布衣,忽基兵疾至,誤入其中,見其無成,憂俱不寧。荷天之靈,授以文武,東渡江左。習養民之道十有四年。其間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指張士誠)於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平因越(今福建廣東之地),勘定八番,北逐胡君(指元順帶),肅清華夏,復我中國舊睡。今年正月,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惟四夷未報,故修書遺使,沙海洋,入高麗,報王知之。昔我中國之君,與高麗壤地相接,其王或臣或賓,蓋慕中國之風,為安生靈而已。天監其德,豈不永王高麗也俄互脫雖德不及中國之先哲王,使四夷懷之,然不可不使天下週知。【恭愍王世家】

你高麗歷來"慕中國之風",故此特地來告。忠愍王立即上表慶賀明太祖"復中國皇王之統",承認明政權接續中國"正統",成為藩屬。《辛隅傳》中記"玄陵(即恭憨王)於洪武二年服事大明,其表雲"子孫萬世,永為臣妾。"

"秉籙膺圖,復中國皇王之統;體元居正,同萬邦臣妾之心。景命有歸,嘆聲旁達。皇帝陛下文明邁舜,勇智躋湯。雷厲風飛,集大勳於勘定;鼎新革古,熙洪號以創垂。典章文物之燦然,華夏蠻貊之率卑。臣邈處東表,顓望北辰,雖未參稱賀之班,願恆貢蘄傾之懇。"【恭愍王世家】

明太祖於洪武二年8月再遣符寶郎契斯帶著詔書和金印、浩文前往高麗進行封賜。明太祖的詔書曰:

諮爾高麗國王王顓:世守朝鮮,紹前王之令緒,恪遵華夏,為東土之名藩。當四方之既平,嘗專使而往報,印陳表貢,備悉忠誠。良由素習於文風,斯克謹修於臣職。允宜嘉尚,是用褒崇。今遺使賚印,仍封爾為高麗國王。凡儀制服用,許從本俗。於戲!保民社而襲封,式遵典禮;傳子孫於永世,作鎮邊陲。其服訓辭,益綏福履。今賜《大統歷》一本,錦繡絨緞十匹,至可領也。【恭愍王世家】

洪武三年七月高麗遣使"納前元所降金印",始行"洪武"年號。

明朝先是派人頒給了高麗所請求的冠服,頒賜給恭愍王的冠服是祭服(袞冕)和朝服(遠遊冠、絳紗袍)兩套冠服,這是高出郡王一等的親王級別的冠服,而且還額外贈送了明朝重新校正的編鐘、編磬等大型樂器,以及六經四書、《通鑑》等經史典籍。

祭祀高麗山川、頒詔革正神靈封號,以示高麗境土已"歸職方";又頒行開科舉詔,提出高麗如有"經明行修之士",可以"貢赴京師會試"。

然而,高麗忠愍王採取的是兩面派的作法,期間曾三次派兵入侵遼東:

洪武三年正月,李成桂率騎兵三千、步兵一萬,自東北面蹄黃草嶺至雪寒嶺,渡鴨綠江進入遼東地界。"東寧府同知李吾魯帖木兒聞太祖來,移保虧羅山城,欲據險以拒。

洪武三年八月,再次出兵往擊東寧府,十一月攻陷遼陽城,奇氏逃遁,俘獲金伯顏,。"獲金伯顏,後因兵晌不繼而還。

洪武四年,明軍入駐遼陽城兩個月後,高麗軍第三次渡江作戰。九月"遣西京都萬戶安遇慶、安州上萬戶李殉,往伐五老山城(五女山城)。"十月"克五老山城,虜元樞密院副使哈刺不花。"

高麗得遼陽空城、兩克兀刺山城後均選擇迅速撤離,三次進攻遼東實際以招徠人口為主,高麗軍沿途數次宣揚"凡遼河以東本國疆內之民,大小頭目等,速自來朝,共享爵祿。""其願渡江為民者,官給糧種,各令安業。"高麗軍大肆宣揚"遼瀋是吾國界,民是吾民","大明御宇,議絕北元,得以其時,內展疆土"

蒙古王公世系圖譜:大明朝前期與朝鮮藩屬關係的建立過程

恭愍王搶佔的國土

恭愍王時期乃是洪武朝與東國關係最友好的階段。朱元璋並沒有給予更多的干預,也許此時沒有精力來關注東北戰事,高麗對北元東北殘餘勢力的打壓可以幫助分散北元精力。

洪武七年九月,恭愍王被屬下洪倫弒殺,恭愍王無子,只好由養子王(辛)禑繼位。北元即派遣翰林承旨孛刺的赴高麗詔冊辛禑為國王: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諭牟尼奴(辛禑):

粵帷我國家受天景命,統承萬方。世祖皇帝聖德神功,澤被四表。帷時高麗雖介在海隅,能仰德執義,率先來臣,以順以忠,帝用嘉之。愛降貴主,俾爾祖啟三韓,作我東藩,百年於茲。前歲伯顏帖木兒殞,爾眾以繼襲之典,上幸有司,而不言有子。國家恤彼宗祀廢殞,乃簡爾族之良,用承厥世,是以有脫脫不花之命。今者來言,伯顏帖木兒有嗣牟尼奴在,故遣使往問而祖母洪氏請章偕至。夫父死子繼,古今之通誼也,在理苟安,何難改作。今以牟尼奴為徵東省左丞相、高麗王。於戲!稽古象賢,期於為治而已。牟尼奴其益懋乃心,保義我民,毋替若祖為我國籓輔之義,則忠孝之道於是在矣。往敬之哉!益光寵命。

高麗改奉行北元"宜光"年號,開始與北元接近,其後,經過明朝的不斷打壓和北元的北退,高麗又逐漸接近大明,洪武十八年了月,明太祖派遣國子學錄張溥為詔使,行人段裕副之,國子典簿周悼為浩使,行人錐英副之,出使高麗,冊封辛禑為高麗國王,其故國王王頗賜謐"恭愍"。

蒙古王公世系圖譜:大明朝前期與朝鮮藩屬關係的建立過程

朝鮮時期

明朝和高麗的關係恢復不久,又因朱元璋想設立"鐵嶺衛"的事件導致明朝與高麗徹底破裂。 洪武二十年十二月,明朝諮諭高麗國王,"以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其土著軍民女直、靴靶、高麗人等,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人民,悉聽本國管屬。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復有所侵越。"由此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鐵嶺立衛"事件。學界對此尚無統一結論,主要源於對"鐵嶺"地理位置的認識不一,明朝認為是元朝的開元屬地,高麗認為是鐵嶺之山距王京僅三百里,侵入了朝鮮的邊界,於是高麗國王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於是李成桂勸服曹敏修,果斷在威化島回軍,返回開京(今朝鮮開城),流放權臣崔瑩,此後掌握高麗政權。六月,王禑退位,其子王昌即位。

公元1388年十一月,王禑意圖復辟,事敗,李成桂以明朝稱王昌非恭愍王之後而不許入朝為藉口,廢王昌為庶人,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是為恭讓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華,十二月被殺。

公元1392年四月,效忠高麗王朝的大臣鄭夢周被李成桂之子李芳遠刺殺。公元1392年七月十二日,右侍中裴克廉等脅迫恭愍王妃廢黜恭讓王。

公元1392七月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趙浚、奉化郡忠義君鄭道傳、同知密直司事南誾等親信的勸進下,李成桂在開京壽昌宮即位,開創了朝鮮王朝五百年的基業。他時年五十八歲。

當年八月,遣使京進表:

"權知高麗國事臣李成桂言:伏惟小邦自恭愍王無嗣薨逝之後,辛旽子禑冒姓竊位者十有五年矣。迄至戊辰春,妄興師旅,將犯遼東,以臣為都統使,率兵至鴨綠江。臣竊自念小邦不可以犯上國之境,諭諸將以大義,即與還師,禑乃自知其罪,遜位子昌。昌亦闇弱,難以蒞位,國人啟奉恭愍王妃安氏之命,以定昌府院君王瑤權署國事。瑤乃昏迷不法,紊亂刑政,狎暱讒佞,貶斥忠良,臣民憤怨,無所控告。恭愍王妃安氏深慮其然,命歸私邸。於是一國大小臣僚、閒良、耆老、軍民等以為軍國之務不可一日無統,推戴臣權知軍國事。臣素無才德,辭至再三,而迫於眾情,未獲逃避,驚惶戰慄,不知所措。伏望皇帝陛下以乾坤之量、日月之明,察眾志之不可違、微臣之不獲已,裁自聖心,以定民志。"

十一月,再上表:"竊念小邦王氏之裔瑤,昏迷不道,自底於亡,一國臣民推戴臣權監國事。驚惶戰慄,措躬無地間,欽蒙聖慈許臣權知國事,仍問國號,臣與國人感喜尤切。臣竊思惟,有國立號誠非小臣所敢擅便。謹將"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等號聞達天聰,伏

望取自聖裁。"

禮部復以明太祖旨意答覆:"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於是,"朝鮮"這一名稱經過宗主國明朝批准,正式成為新王朝的國號。

李成桂一直沒有得到明太祖的冊封,在上書明朝時仍然使用"權知高麗國事",國號更改後則使用"權知朝鮮國事"。

公元1392年9月28日李成桂的兒子李成桂發動兵變,經幾度廢立,廢掉了兄長,自掌大權,登上王位,改國號為朝鮮,稱臣於中國明朝。

明成祖"靖難"成功登基之後,李芳遠上賀表,請冠冕服飾,得到了明朝所賜的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經籍彩幣表裡……,封朝鮮國王,實現了他父親李成桂多年未得的夙願,成為朝鮮的第一代國王。

但是,朝鮮國王。只能自稱孤,寡人,不能自稱朕;只能被大臣稱大王,殿下,不能稱皇上,陛下,否則即為僭越。朝鮮國王的官服是紅底金色圖案的蟒袍,朝鮮王后則飾以鳳。公主、翁主和嬪妃則飾以花型圖案。赤翟衣是明朝皇帝明惠宗朱允炆下賜給朝鮮國王的,是特許的親王級別的服飾。天青色翟衣作為中國皇后的等級,朝鮮王妃不能僭越。

明朝滅亡後,李氏朝鮮為表示對明朝尊崇,會把明朝賜諡冠於本國諡號之前,但不會把清朝賜諡冠於本國諡號之前。李氏朝鮮除對滿清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都不用清朝年號。

蒙古王公世系圖譜:大明朝前期與朝鮮藩屬關係的建立過程

朝鮮崇禎紀年(圖片源於網絡)

蒙古王公世系圖譜:大明朝前期與朝鮮藩屬關係的建立過程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