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西殯改看我國墓葬歷史,墓葬的是宗法也是親情,火葬到底好嗎

在這兩天,江西的殯改傳遍了網絡。在引起社會廣泛影響的同時。我翻看了我國的墓葬史,文化和社會相結合演變了如今的墓葬文化。那麼,火葬到底好嗎?我們從古至今都是用一種墓葬形式嗎?我們一起看一看。

我們今天說的墓葬二字,是在考古學界對於墳墓的稱呼。而我們要知道,一開始墳這個字,表示的是在水邊的高地。後來人們用來引用到了自己親人的死去埋葬之地,其實已經暗含風水之說。那麼,最開始是如何墓葬的呢?在最早的時候,人們的思想並沒有喪葬這個概念。到了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時候,社會才開始出現這個現象。

由江西殯改看我國墓葬歷史,墓葬的是宗法也是親情,火葬到底好嗎

而這個行為的產生,除了對於親人的懷念之外。還表達了古人對於靈魂的敬畏。當時的科技並沒有如今發達。人們堅信在肉體之外靈魂的存在。認為死亡導致了肉體和靈魂的分離。而靈魂是不死的。而他們面對喪葬的原則就是,如對待出生的嬰兒一樣對待死去的人。有個廣泛的說法就是:事死如事生。所以出現很多高大上和奢華的墓群和陪葬品。

由江西殯改看我國墓葬歷史,墓葬的是宗法也是親情,火葬到底好嗎

在春秋時期,處理死者最早的辦法就是把死者丟棄在偏遠的溝壑裡。這個在《孟子》裡有過體現。還有的就是在人死後,把他留在他死的地方不去碰他,活人選擇去尋找下一個生活的地方。在惡劣的時期,也會出現吃人的情況。畢竟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周王朝的時候,喪禮已經初具規模,但是有嚴格的等級限制。這個時候有一種制度大家肯定聽說過:宗法制。這個貫穿封建社會本身的宗法制,讓等級和一些分割深入人心。到了秦漢時期,流行一種風氣。在近些年的考古發現就可以看出來。就是厚葬的風氣。出土的秦漢之墓大都豐厚無比。這對我一開始說的事死如事生有吻合之意。

由江西殯改看我國墓葬歷史,墓葬的是宗法也是親情,火葬到底好嗎

最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比較混亂和民族的交融。各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墓葬出現了。不過他們一改厚葬的風格,採用薄葬。這個並不是沒錢,而是因為當時漢朝的厚葬制度引發了一個職業,沒有錯就是曹操的摸金校尉。當時盜墓之風猖獗,很多屍體都被拋棄野外,而墓則被打開,十分荒涼。

到了隋唐時期,墓葬漸漸演變成了厚葬變成精美的製品。大唐盛世嘛。不過晚唐的風格倒是有些收斂,國力衰弱嘛。五代十國比較混亂,宋元時期的墓葬頗帶佛教特色。宗教開始影響墓葬文化。直到後來的明清時期。

由江西殯改看我國墓葬歷史,墓葬的是宗法也是親情,火葬到底好嗎

到了明清時期,皇帝都趨向於舉國之力在生前建造大型的陵墓。這個以北京的明十三陵為例。皇帝如此,大家大戶肯定效仿。作為死後的殿堂。墓葬文化在封建社會如此演變,和社會的風氣有很大的關係,還有一些古人的觀念。

到了如今墓改,其實火葬和不火葬都是心中的念想,好還是不好都在一念之間。你支持火葬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