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为什么没有像晋国一样被权臣瓜分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不仅仅是各国之间相互攻伐、吞并,在各个诸侯国的内部也存在着十分激烈的斗争。君杀臣,臣弑君,王室争立,强藩火并等事件不绝于耳,时有发生。而作为“礼乐之国”的鲁国也难以幸免,在时代的漩涡里慢慢沉沦。

鲁国为什么没有像晋国一样被权臣瓜分

春秋后期随着形势的变化,晋国的朝政,慢慢把持在了六卿手里,六卿权势日盛,而晋公卑若下臣。随着赵、魏、韩击败知伯,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然形成。其实当时的鲁国国内也有实力强劲的权臣,史称“三桓”。然而,鲁国直到战国后期被楚国吞灭,也没有出现“三桓分鲁”的局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 本是一脉,同根相生。虽然同为把持国政的权臣,与晋国不同的是,晋国的六卿是外臣,而“三桓”同为鲁君支脉。春秋前期,鲁隐公被羽父弑杀后,桓公继位。桓公有四子,分别是庆父、同、叔牙和季友。桓公在齐国被害死后,姬同继位,而庆父、叔牙和季友及其后人,便是后来的孟氏、叔孙氏和季氏。

2. 自顾不暇。“三桓”虽然在鲁国享有很大的权势,然而他们各自的内部也存在很多问题。鲁定公时期,季氏平子去世,季氏的家臣阳虎趁机作乱。阳虎联合了季氏的季寤 费宰子泄;叔孙氏的叔孙辄等人攻打三桓,最后失败了,阳虎逃亡到了晋国。

3. 鲁国实力太弱。

到了春秋时期,鲁国已经失去了西周强国的辉煌,与周围的齐国、晋国、楚国比较,俨然成了二流国家,并且不断的遭受来自齐国等国的进攻。倾国之力也仅够自保,如果分裂,很快就会被吞并。唯有背靠鲁国,抱团取暖,三桓才可以继续享有地位和权势。

鲁国为什么没有像晋国一样被权臣瓜分

孔子

鲁定公时期,孔子相鲁,曾想努力剿灭三桓,然而并没有成功。鲁君也不思强国,整日与季桓子作乐。此时的“礼乐之国”也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君失其德,纵有贤才也难挽大厦于将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