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道文化与传统养生文化的关系有哪些?

道家修道文化与传统养生文化的关系有哪些?

道学与传统养生学的起源关系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养生主”篇,他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方法,并用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了养生应该顺应自然的观点。实际上,庄子将养生提升到“道”的境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认为作为人的本源的精气神(吾生)是有尽头的,但作为向外求知求得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知也无涯),怎么能用这有限的精气神去追求无尽的外界事物呢??《庄子》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道家,所以道家学术“以炼养为真”,也就是以养生修炼的手段,作为达到天人合一真人境界的途径。

与别的学科一样,养生学在流传过程中,不同阶层的人群本着不同的出发点,对养生学作了不同层次的阐述,良莠不齐,有高有低,而且到了近代,养生学与西方医学结合,形成了新的潮流,所以说养生学是个动态的发展的巨体系。真正意义的养生,无疑是历代生命探索者的智慧结晶,是超凡入圣的生命技术,固然,它的基础阶段却也符合一般人的生理心理,但将养生等同保健、疗养之流,却未免以管窥天。养生不同保健疗养,却包括保健疗养。“保健”是传统养生学的初层次,摄生是传统养生学最高层次。

为让现代人了解传统养生的全部面目,下面,将“传统养生”分解为保健、养生、摄生三层次,让一般人自浅而深,最终到达顶峰之后,方能恍然大悟,体会“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道家修道文化与传统养生文化的关系有哪些?

道学里面传统养生学的层次——保健第一层次

“保健”原来是西方医学里面的概念,意思是保持肉体层面的健康。这里所谓的“健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须知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时时处于“熵”增状态,仅仅维持身体组织的正常,其实是非常消极的做法。但“保健”对于个体人来说,比较通俗易行,对普通民众有较大实践意义,而且良好的保健也为将来高级的养生打下基础,所以将“保健”列为传统养生学第一层次,也是初级层次。

保健应用的手段:包括合理的体育运动,饮食,起居,心态调理,戒烟限酒,心态调理,服食保健品,以及某些地方流行的饮茶、煲汤、水疗、按摩、蒸汽浴等,其实是属于保健层面。

定义:被动的、以消耗精气神为主的、经过后天之土(脾胃)运化的一切手段。

道家修道文化与传统养生文化的关系有哪些?

体育运动-----过度的运动是戕生,这一点已经得到众多例子证明,如李小龙、拳王阿里等,合理的体育运动具有加速新陈代谢的效果,符合“流水不腐”的道理,因此可以保障躯体的健康。四肢属于脾管理,运动之后必须通过补充能量恢复,这也需要通过脾胃,而脾胃只是属于后天之土,所以最多只能够保障后天暂时的健康。而且,运动对于人体生命核心精气神只是起到消耗作用,无法积累或者升华,精气神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被动的运用,根本无法达到“养”的目的。

饮食调理------如上所说,只能够通过后天脾胃转化,达到调节身体的目的。不过饮食配方如何神奇,所有食物均需要经过脾胃转化运送到身体各部分,脾胃是后天之土,只能够养后天之身。后天水谷通过脾胃转化,变成水谷精微之气,最多只能达到补充后天缺乏物质的层次,难以补充后天精气,只能起到一定保健作用。

起居调节----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习惯的调理方式,原理是调整作息,以顺应天气变化,减少得疾病的机会,它对四时变化是一种被动的适应,对精气神的掌握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谈不上锻炼升华。

心态调节-----没有明白心性是何物,如何谈得上心态调节?所谓心态调节,大部分不过是采用压抑、疏导、转移注意力等有为方法,对心理只是起到保健的作用,达不到养性层次,也就只能停留在保健,不能说是养生,更不是摄生。

服食保健品------经过后天脾胃转化为后天之精,只是对身体问题小范围的修复,一定程度补充后天精气。 保健品其实来源于古代三元丹道中的地元灵丹,在《抱朴子》里面列举了仙药的上中下三品,上品世间难求,只有中下品流传世间,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品种繁多的保健品的前身。 总的来说,所有保健食品(用品)只是被动的补充后天之精,难以主动调节,所以只能够称为保健。服食保健品是今天人们最简单易行的保健方法。

道家修道文化与传统养生文化的关系有哪些?

还有诸如按摩、推拿、蒸汽浴等,详细分析,其实这一切手段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只不过是被动的顺应、适从,在外界特定的因素作用下,引起身体的系列生理变化,总的来说,只是停留在肉体层面,因此都列入“保健”层次。

如何判断一种方法是属于“保健”层次还是更高层次呢?我们必须对人体生命本质有所了解。在祖国医学以及养生学里面,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本质,而肉眼观察到的肉体只是表象。一种方法手段是作用于肉体层次还是精气神层次呢?如果只是作用于肉体层次,那就只是“保健”了。

链接------精气神的简明定义:(1)是人体生命核心奥秘。(2)具有独立性,属于自身固有的东西,跟水谷精微之气有区别,很难通过外源性补充。(3)具有周期性,在人的一生里,有固有的生发盛衰规律。(4)分为先天于后天。先天精气神只有在虚极静笃明心见性的情况下才能认识把握,后天精气神则有很多表象可以供人发现体会。(5)认识精气神,与人类认识外界自然宇宙物质的手段恰恰相反,是用特殊的方法,将向外的眼光收入身体内部,转外看为内视(这种方法就是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说的“玄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