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衙门的“二把手”为何没有官职 也不能着官服

县衙是中国历史上县一级的行政部门,最高长官为县令,是一县之长,负责县内的一切事物。

县令一职起源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候将多个小乡合并为县,设县官为地方最高长官。到了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度成立,郡位县级之上。秦、汉两朝的律法规定,有万户以上人口的县官才能称为县令,在万户一下的只能称长。在汉朝以后这个规定放宽,千户以上的称县令,不满的称长。

地方衙门的“二把手”为何没有官职 也不能着官服

影视中的县令

北齐时候将县分为九个等级,所有县官一律称令。元代称为县尹。明清时期为知县,北洋军阀统治的时候称为县知事,国民党时候称为县长。

县官之下一般还设有县丞、主薄、典史、巡检、驿丞等。这些职位都属于官员,其中县丞品级为正八品,主薄品级为正九品其余皆不入官品。这些职位都为朝廷官员,工作期间都需着相应的官府。唯独一种人例外且不在这些职位中,那就是师爷。师爷一般是县官自己请的幕友,如同私人助理或者秘书。他们不是官员也不由朝廷发放俸禄,只对县官负责。虽然没有正式官职,但是因和县官走的最近,连县丞也要让他三分,可谓实实在在的二把手。

地方衙门的“二把手”为何没有官职 也不能着官服

师爷一般都是县官请的幕友,他们一般都是精通律法、会写文书甚至还能充当会计之人,被幕主相中拜请后一般长期为幕主服务。不属于朝廷编制,由地方官员自行选择聘用,从字面上理解有宾客、好友之意。

幕友与幕主确定聘用关系后,一般都是协助长官处理政务,如果事情紧急一般也可以替长官做出决定。只有在北宋的时候对幕友的制度做出过规定,幕友必须由朝廷指派,而且只能协助工作,不能擅自做出任何决策,但后来又逐渐恢复了幕友的自由选择权。

地方衙门的“二把手”为何没有官职 也不能着官服

县令王安石的画像

既然师爷是由县官自由选择的人员来担任,且非官员自然也就不能穿官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