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實際人口應該保持在多少億比較科學?

大提琴心聲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人口的數量和糧食的供應能力,經濟的發展有很大關係。人口問題還不僅僅只有數量科學,還有結構科學,老中青幼數量科學,也就是代際更替比較科學。

比如一個區域過去畝產能力只有300斤,現在變成1000斤,翻了三倍,如果耕地面積不變,它能養活的人口,就可能是過去的3倍之多。人口的增多促進了農業科學的繁榮,而農業科學的發展讓人口的增多有了可能。

另外,人口除了要消費糧食,還有巨大的建設能力和創造能力。幾十年的人口紅利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驅動力,勞動力非常充沛。而從市場角度看,人口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13億人的購買力與1000萬人的購買力的天壤之別,這也是歐美國家格外重視中國市場的很重要原因。

而目前中國老齡化社會已經形成,人口出生率一直處於低位,未來的年輕人口數量可能會不斷走低,這對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並不有利。所以鼓勵生育將是未來人口政策的一個趨勢。


科壇春秋精選


合理人口多少既決定於一個國家的資源水平,又決定於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還與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階段和特點有關係。究竟多少億人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到目前為止,仍然有很多人堅持認為,從人均佔有耕地的角度來看,6億人比較合理,這樣18億畝耕地可以分給每個人人均三畝,比較合理。這個說法其實不新鮮,在實行計劃生育工作的早期,一些國家領導人也這麼講過。

如果農業是中國壓倒性的產業,如果中國人要完全依靠自給自足的農業產出來養活自己和發展工業,那這種推測可能是合理的。但很遺憾,中國已經從40年前開始醞釀計劃生育政策時的農業國,變成了世界第一的製造業國家,而對於中國自己而言,服務業又超過了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按照最新的國民經濟統計公報,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82萬億元,其中,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僅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9%;工業增加值所佔的比重為40.5%,而包括服務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所佔51.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農業不僅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低,所吸引的就業人數已經很少了,少到目前大多數單純依靠農業的農村都只剩下老弱病殘孕的留守人口和個別種糧大戶,即便如此,按照統計來講,農業人口比例仍然偏高(因為有大量農民工雖然多年不回農村仍然被界定為農業人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沒有必要根據人均資源佔有量來確定人口的。

因此,按照經濟發展來確定人口數量和人口更替數量就更加合理了。按照經濟發展指標來衡量,如果經濟保持現在這種經濟增長,最基本的原理應該是年輕人口應該不低於被他們養活的退休人口。而按照近年來諸多學者指出,2015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指育齡期間,每位婦女生育的子女平均數)僅為1.047。不及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也就是說人口會越來越少。在這一過程中退休和養老壓力會越來越大,中國提前進入了老年化社會。近年來,已經有諸多學者論述了人口“斷崖式”下跌的可怕性,此處筆者就不贅述了。只是想指出一點,合理人口數量與人們感官上看到的人的數量並不一致,不要認為現在去大城市中哪哪都是人,就覺得人多得不得了,君不知,很多5線城市已經人煙稀疏,年輕人流失嚴重了。

當然,這些學者所擔憂的人口斷崖式下跌的現象雖然可怕,但其對整個經濟的影響主要是導致中國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高速發展,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中國經濟應該也不會因為人口的減少(據估測最晚2024年人口就會開始減少)而遭遇災難性的後果,須知,所有發達經濟體最後都必然會經歷人口減少或者至少是人口增幅不斷減少並最終趨於減少(如果沒有外來移民補充的話),最終經濟會走向穩定狀態,人口減少得快,就更容易偏向停滯。期望中國那時已經進入瞭如日本一樣的發達經濟體,可以承受這種衝擊。


科學時評


我們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這一切歸功於我們的文明和文化歷史。從遠古時代,我們中國的人口(漢族)主要集中在黃河和長江流域一帶。公元前和公元后由於戰爭不斷,所以人口密度一度已經十分低了,根據歷史學家大概的估計,當時的中國最多也就只有上下一二千萬人!直到盛唐朝歷史期,中國人口激增,一度接近上億人。唐朝三百多年以後是宋朝,宋朝之後,中國歷史又開始了戰爭不斷,主要是異邦蒙古族(元)統治,歷史走到明和清朝末期,民國時期,中國人口達到將近四億人口!這個數據一直保持到新中國的誕生。解放後六十多年,中國的變化非常大,尤其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中,中國已經發生了真正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同時,中國的人口也達到了最高峰,2010年全國人口第六次普查人數已經超過13億了!受到世界自然地理及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國一樣也逐步呈現出許多地域不適合人類長期居住了,有利於人們生態生存環境的國土面積不是增加而是減少!所以合理保持我國人口與生態環境的比例是一件龐大的生物和生命工程!


大提琴心聲


這個問題主不光取決於中國有多少資源還要看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生產力水平、乃至中國的國家戰略。

儘管我們長期以來都認為中國的人口過多,中國的資源難以支撐過多的人口。不過凡事無絕對,過去中國貧窮落後,過多的人口是國家發展的負擔,但隨著中國的發展進步,今天我們都步入老齡社會了,我們反而越來越感到人口又不是負擔是寶貴的資源;舉個栗子,我們的鄰國日本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不到中國的二十五分之一,而且國土中相當大比例都是難以開發利用的山地,人基本生活在沿海的小平原上,日本的各種自然資源基本沒幾樣不匱乏的,就這樣日本還有1.2億人口約是中國的十分之一,如果同日本比較,咱們絕對算是地廣人稀了資源豐富了。


那麼日本為啥能養這麼多人,首先是因為日本有極高的社會生產力,日本可以生產出大量有價值工業產品,其次是當今國際全球化日本可以輕易買到各種所需資源,日本依託全球市場賣東西換錢,再從全球購買他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以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日本。

再看咱們中國,自改革開放來中國一直在高速發展,我們的發展水平同日本這樣的發達社會也越來越接近,照此趨勢中國的前景可期;其實今天中日兩國的經濟運行方式十分類似,都是強大的工業國,靠向全球出售工業產品獲利,同時還要進口大量自然資源支持自己發展,中日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國有著相當高的資源自給率,以及日本的生產水平更高;今天不論中日兩國還是西方世界各國今天基本都是這種方式。

所以一個國家養多少人,根本在於你能得到多少資源,如果僅按照今天中國本土的資源來看中國人口真的不能再漲了,大家都生活水平也不能再提高多少了。正是有著今日世界的全球化咱們可以從全球購買我們需要的資源,中國可以進一步提升人口上限提高咱們生活質量。

但想利用全球市場就不光是要看中國有多少錢的問題了,還有這國家間的角力,畢竟世界資源不是無限的,你得的多一些別人就少一些,就像西方國家曾宣稱的:世界無法支持中國人和美國人過一樣的生活。從某種意思解讀顯然就是不希望中國人來和他們爭奪世界資源,但是憑啥你美國人就該一直過的比我好呢?

自然是因為美國強大的實力!美國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軍事、經濟、政治等各種力量影響著世界市場,比如美國對世界最重要16條水道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軍事控制力,憑藉著強大的軍事投送能力可以全球到達,對其他各國都有很大的軍事優勢;美國還影響著世界貿易規則;有強大的金融實力,可以藉此影響世界經濟,掌控諸多國際資源的定價權,也能憑此獲利;另外還控制著石油美元,藉此美國可以影響著國際間貿易;而且動不動美國還可以對對手進行或全面或某方面的封鎖。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對全球市場有著強大的控制影響力,而中國想獲得資源不得不有所顧慮。



因為今天中國所能獲得的資源有很多是可能受制於人的,為此中國不得不做多手準備,比如人口控制就是為了減少需求但這不是長久之計,中國更要去爭奪,比如近些年中國大力投入軍力建設很重要一方面就是為了保證自己的資源通道;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自己也主導一些國際組織,也是希望能有自己的影響力;擴建自己的能源儲備也是為了必要時期以防萬一;等等諸多行為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控制更多地世界市場,至少能確保自己的需求。當然這一切都不是一日之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什麼都得慢慢積累。


所以未來中國到底能養多少人口,若中國不能得到足夠的資源,中國人口恐怕再難增長多少,反之中國人口上限很高哦。


藍飄帶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有著世界上最勤勞和智慧的民族。幾千年來,江河谷地,黃土高原,人類生存環境惡劣的地方都開出良田,堪稱人類史上的奇蹟。人囗的發展是受到土地生產製約的。歷代王朝更替都和人口與土地矛盾有關。明朝中後期,原產於美洲的甘薯,玉米和馬鈴薯高產農作物傳入我國。清政府把這三種高產農作物逐漸推廣到全國。充足的糧食增長,促使人囗呈爆炸性增長。經康乾百年盛世,乾隆末年中國人口達四億五千萬人。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一記錄保持至今。八十年代初我國人口達到八億多\\,如今估計人口十三億六千萬左右。過多,過快增長的人囗消耗掉了國民創造的物質財富,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若拿龐大的人口去平均,則一點優勢沒有。因此,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政府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一對夫婦一個孩子,少生優生,提高人口素質,提高教育質量。如今已少出生幾億人口。但我囯國土面積廣大,地形氣侯條件多種多樣。歐美大型,寬輻,高速聯合作業的現代化農業技術不能普遍推廣。要因地制宜建立起適合國情的生產模式。農業是天下之本,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人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決定的因素。象我們這樣的國家保持8到10億人口是必須的。


關東俠客


中國人口發展趨勢

宋公明

一, 人口問題,國之大事也。人類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產活動。人口生產雖然不是越多越好,但是也更不是越少越好。沒有一定數量穩定持續的人口生產,社會就不可能穩定和發展。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人口生產是國家大事,必須要有謀萬世之長遠戰略,不能只顧眼前。事實早已證明一些所謂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既無真才實學又無道德良心,他們的人口理論早已破產,在實踐中也走進了死衚衕,可他們還死抗著不肯認錯,還把反對他們的人說成是沒有專業知識的民科。

二, 人口為什麼增長?有人想當然地認為是孩子生多了,每年都有大量小孩出生,人口自然就越來越多。所以他們以為減少出生,人口就會減少。然而事實勝於雄辯。近二十年來,每年新出生人口數不斷下降,儘管全面放開二孩,2017年的出生人數比2016年仍然減少了63萬人,可是中國總人口數量卻仍然在持續不斷增長,這就再明白不過證明人口總量的增長,並不完全取決於新出生人數。在人均壽命增長期,強行減少新生人口並不能讓人口停止增長,反而會產生極為嚴重的後果。

三, 實際上,人口總量的變化和水池水量的變化是一樣的道理。水池有進水口和出水口,如果進水量大於出水量,則水池水量就會增加;如果進水量少於出水量,那麼水量就會減少;如果進水量和出水量相等,那麼水量就保持不變。人口總量也是如此,出生數大於死亡數,人口總量就會增加;出生數少於死亡數,人口就會減少;出生數與死亡數持平,人口數就保持相對穩定。2017年雖然比上一年少出生63萬,但出生總數仍有1723萬人,比當年死亡的人數仍然要多出700萬左右,所以總人口仍然是增加的。

四, 每年死亡人口數與人均壽命有關。人均壽命增長,死亡數就少於出生數;人均壽命增長趨於極限時,死亡數就會接近和大於出生數,總人口就逞減少趨勢。當人均壽命與新出生人口達到相對平衡時,出讓數和死亡數會基本持平,總人口數就會保持相對穩定。發達國家由於人均壽命早已趨於極限,二戰後幾十年雖然沒有搞計劃生育,人口仍然基本穩定。

五, 人口的生育數受人類的生育能力控制,也受到自然和社會因素影響,但主要還是決定於生育人口數量。隨機找100個20至40歲的育齡女性,其中有沒有結婚沒有男朋友的,有剛結婚婚還沒有懷孕的,有正在懷孕待產的,有處於脯乳期和育兒期的,有已經生育一孩以上不打算再生的,這樣一來,當年生育的人數能有多少呢?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不信可以統計一下。2017年新出生人數是1723萬人,那反推回去可知,生育期女性總人數是1億7千萬左右。也就是說,每年新生人口與育齡人數有關,而與人口總數無關。

六, 人的類的生育能力也是有極限的,人的生育能力和生育意願是無法強求的。一定數量的生育人口,每年新生的人數是基本不變的,而新生的人口,就是未來的生育人口,這樣未來的新生人口也就保持在一定數量上。而新出生的人口也是未來的死亡人口,每年的死亡率和人均壽命有關,如果人均壽命為80歲,那麼今年新出生的人口數,就是80 年後年死亡數。如果人均壽命在增長,則每年的死亡數就會小於出生數,人口總量就會呈現增加。如果人均壽命增長達到極限不再增加,生育和死亡數量就會趨於平衡,人口總數就會保持相對穩定。

七, 所以人口不能只看總數,更重要的是要看生育人口數是多少。四十歲以上已失去生育能力的人口數量,對人口增長與否已沒有意義。每年新生人口只與生育人口數量有關。而新出生的人口,就是未來的生育人口。如果現在新出生的人數減少,就意味著20年後生育人數減少,這樣新生人口就會進一步減少,人口增長就會放緩,停止,直至負增長。所以穩定每新生出人口數才是計劃生育的根本所在。每年新生人口保持穩定,則未來的生育人口也就會保持穩定,當人均壽命趨於穩定時,人口總數也會趨於相對穩定,不至於大起大落。這樣每年對婦產醫院,幼兒園,小學的需求,也會穩定,每年新增就業人數,結婚人數,死亡人數等,都會趨於相對穩定,不至於大起大落打罷子。當然,對經濟發展也會更加有利。

八, 1949年以後幾十年內,每年新出人數都在二千萬以上,由於人均壽命由35歲快速增加到70歲以上,因此每死亡人數迅速下降到一千萬以下,最低時只有六七百萬,每年淨增加人口在一千萬以上,每十年淨增加一億以上,因此經過七十年,人口由六億增加到十三億以上,七十年淨增加了七億多,平均每十年增加一個多億。但是這六七十年每年新出生數一直是二千萬左右,生育人口數也一直基本不變,所增加的人數,基本上是因為人均壽命增長而新增的四十歲以上人口。現在50後的人百分之八十以上仍然健在。如果這個情況不變,到2030年,人口總數將達十六億,但是因為人均壽命將趨於增長極限,屆時每年新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會達到相對平衡,因此每年新生人口和人口總量將保持相對穩定,總人口將穩定在十六億左右。可是實際情況時是,2000年以後,特別是2010年以後,是80後人口進入生育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每年新出生的人口不斷減少,降到二千萬以下,開放二胎後,也只有1700多萬。而由於人均壽命增長放緩,每年死亡人數在不斷增加,已超過每一千萬,因此淨長人數大為放緩。人口增長放緩,不是計劃生育一直追求的目標嗎?可是這卻引起了恐慌,因為新生人口減少,意味著未來生育人口減少,必將會引起新生人口進一步減少,就是8421現象。所以現在開放二胎,意圖控制新生人口的下降。但是現在已明擺著,到2030年中國總人口已不可能達到16億,人口世界第一不久就要讓位給印度。

九, 問題不在於總人口數,而是在於生育人口的減少,印度人口總數13億,每年新生人口有2600萬,而我國人口總數接近14億,每年新生人口只有1700多萬。今天的新生人口是未來的生育人口,到2030年,1950年以出生的人進入80歲的人均壽命終點,2000後到2010後年出生的人後入生育期,這部分人口總數已經減少,屆時人口能否穩定,只能看他們的生育力和生育意願如何了。假如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25歲,則未婚佔育齡女性的20%,如果生育間隔平均為三年,則這部分佔30%,已經生育一孩以上而不願再生的,佔30%,懷孕期要10個月,脯乳期要一年,這部分佔10%,還有因各種原因不能生育不願生育的,剩下當年能生育的有多少呢?只有10%左右。人均壽命達到七八十歲的發達國家,人口長期保持相對穩定;人均壽命快速增加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快速增長,但隨著人均壽命增高,人口增長速度也隨之減慢。

十, 水池的水量可以用人工控制,但是人口的出生死亡和進水口出水口是不一樣的,不可能用開大和關小來調節。馬爾薩斯主張用戰爭和疾病增加死亡數來控制人口,這當然是反人類的理論。馬寅初及其追隨者之流所謂專家主張用減少出生來控制人口,事實證明也是行不通的。計劃生育的根本在於穩定出生人口,人為減少和人為增加都是行不通的,後果也是極為嚴重的。在人均壽命增長期,人口增長是必然的,當人均壽命趨於極限時,人口增長必然會放緩並停止,最後保持相對穩定。中國現在人均壽命超過七十歲,但由生育期人口和新生人口均在減少,人口增長已經提前減緩,到2030年總人口達到最高峰之後,將不是保持相對穩定,而是會進入下降週期。中國人口發展曲線將畫出一個從上升到下降的大大的弧線。當然,在這個大的趨勢中,也有很多小的起伏,這種不斷打罷子式的發展趨勢,可能還要再經歷百年。


宋公明5


答案不是保持多少人口。因為人口數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而人口的結構才是關鍵。

比如,中國人口假設有十六億,但八億是退休老人。那麼人口多不多?多。但結構行不行?不行,甚至可怕!因為養老負擔實在太重,而且幾十之後,人口就斷崖式銳減!

因此,現在不必再討論人口數量,而是要關注人口結構了。從人口學角度看,平均每對夫婦生育2.2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的平衡。因此,現在重點關注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如果生育意願過低,傾向不生或只生一個孩子,國家就該出臺政策鼓勵生育了。如果生育意願偏高,那麼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還得實施。

就我個人觀點,我尊重丁克,尊重只生一孩,也尊重生二胎。希望諸位也象我一樣尊重他人,千萬別用‘‘自私’’,‘‘重男輕女’’,‘‘蠢蠢欲動’’,‘‘跟風’’,‘‘皇位’’等詞語來貶低別人生二胎。如果你是這樣的人,我只能遺憾地告訴你,你的素質太委婉,成不了社會上層人士,說直白一點:啃老族而已。

當然尊重歸尊重,個人傾向還是生兩個孩子最好!當然養兩個孩子比一個孩子辛苦,但苦和樂總是相對的。盲目放大一孩的幸福,忘記一孩的風險,放大二孩的辛苦,忘記二孩帶來長遠利益和幸福,這也是不對的。

人口問題其實是國家大事,還是讓為政者去考慮。我們多懂點常識,多一點人生境界,讓個人與社會達到相對和諧,這樣挺好的。


古草9


這個問題小編沒專業研究過,但是可以提幾點自己的看法。

其實現在人口學家也無法統一出結論,我國這個國家的實際人口應該保持在多少比較科學。現在人口學家做的是根據已有的實際人口數目和人口結構,以及國家產業結構、資源結構來調節人口,使得人口和資源,人口和經濟發展出於一個協調的點。即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這個指標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人口容量,同時還有科技水平、人口生活、地區開放程度和文化消費水平。而這些因素是不斷在改變的。

實際上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影響因素是政策先行的,而人口規劃具有一定的滯後性,通常保持影響因素的穩定性,然後再根據人口結構進行調節。

就像目前我國開放二胎政策。國家慎重開放二胎,一是對未來20-30年的經濟發展、開放水平和科技水平的穩定性有一定的信心;二是通過我國目前人口結構來看,人口老齡化太嚴重。

2015年時,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達到2.22億,佔總人口的16.15%。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2025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考慮到70年代末,計劃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預計到2040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達到頂峰,之後,老齡化進程進入減速期。

而中國目前還處於工業發展期,還需要人口紅利為國家創造經濟價值。因此,國家希望儘量保持人口數量不變動,維持在13-14億。但是從目前狀況來看,如果二胎政策效果不明顯,到2024年,人口必然要減少。

我國在清末時,人口達到了4億。有歷史學家認為,是當時傳入中國的土豆、玉米和番薯等耐旱、耐淹的農作物,極大地補充了中國農民的口糧來源,使得人口增長迅速。

新中國成立後,人口從戰後恢復到6億,到政策推動達到10億,到千禧年後13億人。我國的人口很少有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這使得,政策制定者沒有足夠的歷史經驗去推測中國人生育意願,以及在自然情況下能達到一個什麼生育水平。只能不斷通過政策和人口結構去調節。這也很難讓我們推測出中國到底擁有多少人口比較合適。


鎂客網


中國的人口數量應該保持在多少最好呢?這個問題實際上很難回答,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從我國中央政府對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調整也可略見一斑。60年以前的人口政策是越多越好,甚至向蘇聯學習,生育多的婦女會被冠以英雄媽媽的嘉獎;近30多年以來是獨生子女政策;這2年改為二孩政策,適當鼓勵年輕夫婦生育。人口政策的變化與制定,都是當時的人口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家們達成的共識。一個國家的構成要素最主要的就是土地和人口,下面我們就把4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國家的國土面積、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水平作一個簡單的對比,希望能從中得到我們需要的答案。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下同),人口14億,人口密度144(人/平方公里,下同);印度:國土面積298,人口13.4億,人口密度445;日本:國土面積37.8,人口1.27億,人口密度348;美國:國土面積962,人口3.27億,人口密度35。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印度和日本的人口密度都是很大的,美國的人口密度很低,我國居中,但4國的GDP分別是全世界排名前三位(美、中、日)和第六(印),充分說明了國家大小、人口多少與經濟體量不成正比。特別是日本,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幾無礦產資源,但GDP在被我國超越之前長期雄霸第二名,都足以說明了存在國家大小和人口數量之外的因素在左右著經濟的發展。到底有哪些因素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呢?這是另外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最起碼牽涉到下面的幾個方面:政治體制與政策、社會安定平穩、國民素質和受教育程度、礦產資源丰度、交通運輸能力、能源供給、對外交往情況等等。經濟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可以養活多少的人口,在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國的人口比現在少得多,但卻餓死了不少的人也算是一個詮釋。綜上所述,不管是我國的人口密度(或數量)再增多,亦或是減少如美國,都是合理的存在。但考慮到國家發展、民族興盛的需要、老年化社會的快速到來等因素,我國人口應該比現在適度增加,以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於世界之巔的偉大壯舉!


天天閱讀頭條新聞


人的社會在人口問題上,有內在的自我調節機制,單純一個農業觀點是不全面的。雖然農業很重要。

要是在一萬年前,在北京地區連一萬數量的人口都維持不了 ,即使在物產比較豐富的上海或者廣州地區,也絕對維持不了一萬人口。

據今天的科學研究成果,在農業文化沒開始之前,地球的自然產出,也就能維持了六百萬左右的智人生存。有了農業技術之後,地球人口爆增到十億規模。

在盛唐時期,中國人口大約就是五六千萬規模,最樂觀的估計也超不過九千萬。可是到了昏庸的明朝,中國的人口數卻輕鬆破億,到了腐敗透頂的大清後期,據分析,在土豆和玉米的幫助下,中國人口反而增加到了四個億。

現代社會的奠基人亞當斯密,在他的書中說中國的人口其實在四個億就達到了極限,證據是中國耕種良好的土地,已經大量出現的棄嬰。這個令人不快的事實和結論,在當時被很多人接受。

可當時的中國還沒有進入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對農業最大的貢獻,是機械的使用,這樣會極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成本,讓很多原來無法農業種植的土地(一旦種地就賠錢),變得有錢可賺,可以進行農業開發,在利益的鼓舞下,有跟多的土地被開墾了出來。

到了今天,農業技術更加進步了,單畝產出已經比原先提高了更多,在將來也會持續的加以增長。可是很多富裕的國家,比如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它們解決吃飽飯問題的農業,早就不是問題了,但是人口卻反倒下降了。

所以說單純從農業的角度來考慮合理人口的數量問題,顯然是視野不夠。同時也可以肯定,中國的農業產出問題,一定會在袁隆平等為代表的農業技術專家手裡解決。

未來的中國會越來越富裕,富裕之後人口的生育下降已經開始出現,中國人口總數的下降將會是個必然現象,按照現在人口和經濟關係,中國人口總數在12到15億之間分佈,將會是個大概率事件。

人口合理數的基礎,和技術水平、社會財富水平等緊密相連,它們會一齊變化和起落。

但願世長久,不需再衰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