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也「慣娃」?真相你真的想不到……

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大多數家庭對孩子是放養。他們要麼不生要麼生3個以上,自然也沒時間嬌慣孩子。我們有時覺得他們養孩子太粗放,不夠精心。

但如果你認為美國人都是這樣的,那你就錯了。

不同於我們的全方面包辦代勞式寵愛,美國人對於孩子的寵愛更多體現在語言上和受到的禮遇上。

外國人也寵愛孩子嗎?沒錯,而且某些方面甚至比我們更嚴重。

美國人也“慣娃”?真相你真的想不到……

語言上

幾乎所有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見了孩子都會眼睛發出柔光,臉部瞬間開花,嘴巴張至最大,一連串的溢美之詞就傾灑而下。

先看看他們怎麼稱呼小孩。

普通版:“Baby!”(寶貝)“Dear“(親)“Darling”(親愛的)

進階版:“Sweet heart”(小甜心)“Princess “ (小公主)

高級版:“My love “(我的愛)”“Pearl "(珍珠)

這些聽起來甜的不行的稱呼,她們說起來卻非常親切自然,一點兒都不掩飾對孩子的喜愛。再聽聽他們怎麼誇小孩。

普通版:“She is beautiful “(她真漂亮) “Pretty” (美麗) “Lovely” (可愛)

進階版:“Cute” (萌萌噠) “Gorgeous “ (美極了) “Awesome “ (好棒)

高級版:“She has beautiful shining eyes “ (她的眼睛美麗發光)

在中國我們也都是愛小孩的,但是對於陌生人的小孩,我們就比較含蓄,最多說句“好可愛”,就擦肩而過了。

外國人這種如見珍寶般愛之若狂的表情與口氣,表現為真心實意的最高級,特別讓人受用。按說,我們中文表達喜愛的詞彙也無比豐富,然而內斂的傳統卻讓我們在日常表達中吝於使用。

美國人也“慣娃”?真相你真的想不到……

受到的禮遇,更是舒適熨貼

中國孩子在餐桌上或者公共場合,一般沒有受到特殊待遇,服務員不會因為是孩子而給予過多關注。這種對孩子的關注更多侷限於自己的家庭中。

而孩子們在美國飯店所受到的禮遇,更是舒適熨貼。

在美國大部分飯店,服務員首先會給孩子們拿來彩筆和塗色黑白線條畫,嬉鬧的娃們頓時安靜下來。然後寶寶椅隨之搬了過來,接著就是兒童菜單和成人菜單,然後是兒童餐具,同時撤走孩子面前的磁盤酒杯和刀叉。

Monica老師的好朋友有次帶孩子去美國餐廳吃飯,由於孩子一直頑劣吵鬧,好朋友忍不住吼了孩子一聲。

沒想到這時候服務生走過來,彬彬有禮但語氣堅定:Sir,請不要這樣對待孩子,我們不歡迎客人打罵孩子。

所以,在某些方面來說也許美國真的是孩子的天堂。

正是由於這些方面原因,我們看到的美國孩子無論高矮胖瘦或者美醜,大部分都是自信滿滿,充滿了陽光。

美國人也“慣娃”?真相你真的想不到……

有人說,為啥美國人這麼寵娃,但是他們的孩子卻沒有變得自私、自我呢?那是因為他們很好的掌握了愛與寵的界限,愛與規則的度。

比如從小讓孩子學會感激,很多美國小孩子學會的前幾個詞就包括“thank you”。

Thank you for the food we eat,

Thank you for the friends we meet,

Thank you for the birds who sing-a-ling-a-ling,

Thank you Lord for everything…

學會感激知道感激的孩子,更能體會父母的辛勞,尊重環境尊重他人,珍惜食物珍惜一切。

另外,還有以下10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這在中國家庭可能比較常見,但是在美國大部分家庭卻不被允許。

第一類: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

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第二類: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

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第三類: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

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第四類: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第五類: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

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第六類: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

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第七類: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

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第八類: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第九類: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

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第十類: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

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和睦。

被寵溺過度的,已經10歲15歲甚至25歲都還不能自理的“孩子”全世界都有。

我們可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教育他們,不溺愛不嬌慣,培養一個獨立自立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