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創新研發活躍度居同類城市首位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佈的《專利導航成都創新發展質量分析評議報告》

,成都創新研發活躍度居同類城市首位,平均每位研發人員一年參與兩次發明創造。此外,創新發展競爭力指數在同類城市中排名第二。

成都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

今年1月,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成都斬獲頗豐。由成都市主持和參與完成的27個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1人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獎數量佔四川省總獲獎數量的90%。“成都創新創造”成果綻放,僅僅是成都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的一個聚像。

校院企地成為“城市創新合夥人”

“希望將大數據更廣泛地應用於老百姓的生活領域。”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羅光春團隊的“×××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羅光春帶領團隊率先開展了新一代大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大數據處理技術體系,並已在公安、交通、醫療等多個重點行業得到廣泛應用。

緊盯世界科技前沿,紮實開展創新創造,去年,我市市場主體數量同比增長42%、達到46.4萬家;科技型企業數量2萬家,同比增長55%,準獨角獸企業31家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至2471家,同比增長17.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374.77億元,同比增長11.8%。

激活創新源泉,成都通過召開系列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發展工作現場會,讓多個校院企地合作項目在蓉落地落實。由此,成都的校院企地合作迎來了一種全新的夥伴關係——涉及產業園區發展規劃、運營管理、招商引資等更深層次合作,初步構建形成校院企地創新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加快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校院企地成為“城市創新合夥人”。

推動科技成果轉換,成都不斷創新。去年9月,成都舉行的2017年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現場上,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單位的科技成果“三權”改革聯盟在成都成立。包括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等12家在蓉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成為其首批成員。聯盟通過搭建校院地協同創新平臺、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交流平臺與服務平臺,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聯盟的成立,將有效推進改革從“理念”上升為“攻略”,從高校內部“破冰”上升為“城市共識”,並將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

激活創新主體,我市還統籌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雙一流”大學增至8家。同時細化落實在蓉“雙一流”大學“2+6”戰略合作協議,大力引進北大、清華、哈工大等高校在蓉發展,構建校院地協同創新體系。我市還佈局規劃建設10個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打造科技成果轉化主承接區,“環川大知識經濟圈”“電子科大一校一帶”“環交大智慧城”加快建設,帶動高校及社會資本投入超8.75億元,總面積超50萬平方米。

顯然, 成都自主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已為未來經濟發展積蓄起強勁動力。

成都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

專利申請量位列副省級城市前三

創新驅動的核心,來自知識產權的助推。去年,成都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聚力創新發展,獲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國家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試點城市,專利申請量位列副省級城市前三,知識產權發展取得新突破。

同時,成都出臺《關於創新要素供給培育產業生態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產業能級知識產權政策措施的實施細則》,提出設立不低於20億元的知識產權運營基金等十條具體政策措施,覆蓋創造、運用、管理、保護、服務全鏈條,支持力度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全市知識產權工作穩中有進。

知識產權亮眼成績的背後是多個“全國率先”的深度探索,與持續提升專利創造運用水平的生動實踐。在全國率先開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郫都區知識產權局啟動專利、商標、版權的行政管理、行政執法和綜合服務“三合一”改革試點工作,補齊知識產權管理分散的短板;在全國率先探索高校院所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早分割、早確權、共享制”的改革經驗,破除科研成果與產業發展“兩張皮”……

除了系統化的創業創新政策構成的“軟件”,眾創空間和雙創基地這樣的“硬件”,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創新創業的各種奇思妙想,只能來自市場主體,來自創客們的實踐。去年,全市新增創新創業載體36家、面積51萬平方米,建成各類創新創業載體260家、總面積1654萬平方米。其中科技創新創業載體為171家,面積540萬平方米。天府新區、新希望集團入選第二批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總數達到5家。

成都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

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高

去年1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北京公佈第十九屆中國專利獎授獎情況。其中成都企業——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抑制血管新生的融合蛋白質及其用途”項目榮獲中國專利金獎。這項填補國內空白的自主知識產權,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轉化之路上,“成都服務”貫穿其間。

推動更多專利從“創新力”嬗變為“生產力”

去年12月以來,市科技局持續推進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發展,完成對在蓉56所高校調研全覆蓋,按照體現利益綁定機制要求完成66個產業功能區及園區簽約全覆蓋,達成簽約項目152個,初步構建形成校院企地創新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加快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提供內生動力。

我市技術創新實力不斷增強,全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70家,增幅為歷年最大。新潮傳媒、極米科技、天象互動等31家準獨角獸企業充滿活力、快速成長。

技術市場火熱程度,往往折射出一個地區科技與經濟結合的程度。創新要素供給,融入產業生態圈“大循環”,重塑產業生態體系,科技才能最大程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融入產業生態圈“大循環”,加速帶動新型產業、新經濟業態形成

我市制定實施《成都市科技型企業培育行動計劃(2017-2020年)》,啟動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成都創造”領軍企業梯度培育三大工程。同時編制《成都市高新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7-2022年)》,推動高新技術服務業在天府新區鹿溪智谷、成都高新區聚集發展,在軌道交通、大數據、石墨烯、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領域組建了10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

我市編制虛擬現實、大數據、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5個產業技術路線圖,明確我市技術比較優勢和產業升級主攻方向。格羅方德晶圓製造基地、紫光IC國際城、京東方6代線等一批新興產業重點項目建設加快。

創新運用更多科技成果,我市還開展“科技治霾行動計劃”,圍繞霧霾治理的技術難點,組織高校院所、企業等聯合攻關,推進“多尺度噴淋除霾技術”等“6+2”重大研發項目,引進了“超細清水霧系統”等科技治霾新技術新產品。

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成都“智造”產業生態圈正加速構建。

眼下,瞄準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聚焦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和構建創新生態鏈“兩大方向”,加快推進產業功能區校院企地發展共同體、創新源頭供給改革、高新技術服務業“三大重點”,著力推進壯大創新主體、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要素、完善創新機制“四大任務”,成都已經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