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遊向「三全」發力——上半年我省經濟發展亮點系列報導之五

上半年,全省接待國內外遊客1567.17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26.2%;實現旅遊總收入170.42億元,增長28.2%。較之數字更振奮人心的是,全省旅遊產業增長勢頭強勁,全域旅遊正迸發創新活力。

年初以來,我省旅遊業及各相關方面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戰略,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豐富旅遊項目,拓展旅遊業態,補齊發展短板,努力實現空間上由城市向鄉村、由平原向山地、由觀光旅遊向休閒旅遊延伸;時間上由一季向四季、由白天向全天延伸的全域全季全時旅遊新格局,努力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持續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遊名省”的戰略目標。

盛夏7月,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空氣清新、景色宜人,上千畝的山坡上種滿了薰衣草、海棠、榆葉梅、紅刺玫瑰等觀賞性植物,陽光下,五顏六色的花朵,甚是好看,這裡就是邊麻溝的“花海農莊”。

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民俗旅遊,邊麻溝村花海景區以原生態的山林河谷為依託,打造出自然與人工設計相結合的鄉村旅遊景區,既保護了生態的原生性,又使村民通過發展旅遊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全村已發展起農家樂和民宿共55家。最近正值花期,到邊麻溝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6月份每戶農家樂平均增收1000元,旅遊帶動服務業的效益不斷凸顯。

今年以來,我省牢固樹立“青海只有一個景區,這個景區就是青海”的觀念,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實現產區變景區、民房變民宿、勞動變體驗。

目前,青海之窗文旅城、循化撒拉爾水鎮、貴德全民健身中心等項目有序推進,湟中藥水灘項目策劃方案初稿形成,重啟茶卡鹽湖光影度假區項目,青海旅投汽車租賃服務有限公司首批70輛自駕車到位……湧現出了一大批像茶卡鹽湖、湟中卡陽、大通邊麻溝、龍羊峽小鎮等全新的旅遊景點,青海旅遊業發展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全域旅遊青海模式的發展圖景日漸清晰:從單一產品向全新創意、融合創新延伸,推動傳統資源向新型業態轉變;由觀光娛樂向休閒度假深度旅遊延伸,實現富民、富村、富省;推動旅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力爭實現附加值的不斷提升。

烤羊肉、羊脖子、羊腸面、羊雜麵、酸奶、釀皮……7月15日,首屆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大賽暨西寧美食節盛大啟幕。這是全面貫徹落實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精神,深入挖掘特色美食文化,展示濃郁地方風情,打造特色美食旅遊品牌,提高大美青海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重要舉措,也是拉動全省第三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帶動旅遊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新動能。

傍晚時分,眾多個棚分佈在唐道637商業區;商家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吸引著過往的行人,景象甚是壯觀;車行道上汽車川流不息,小吃街上行人熙熙攘攘;省內外遊客摩肩接踵,場面熱鬧非凡!

作為青藏高原腹地的旅遊勝地,青海旅遊季節性明顯,暑期旺季時遊人如織,旺季一過遊人大幅減少。如何讓旅遊業延時發展?為此,全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上,我省首次提出“全域景區化”旅遊發展新理念。

構建全域旅遊大格局,在地域遼闊、生態環境脆弱、旅遊資源富集多樣的青海,通過發展全域全季旅遊促進旅遊產品多元化,從建設單一的景點景區轉向建設美麗鄉村、旅遊小鎮、風情縣城、知名旅遊城市等全域旅遊目的地,推動省內大眾遊和省外高端遊,力爭使我省旅遊在全國有一席之地。

近日我省印發的《關於加快全域旅遊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促進全季旅遊發展,鼓勵和扶持全季、全時旅遊項目,重點推出一批冰雪、徒步等旅遊產品和民俗、節慶活動。著力發展冬季海西旅遊項目,以大柴旦溫泉、哈拉湖、水上雅丹等資源有效彌合冬季旅遊不足的短板。加快提升黃南“於菟”節等冬季旅遊民俗活動水平……

瞄準青海旅遊資源優勢,青海全力向全域全季全時遊邁進,旅遊業正在成為青海發展的綠色產業。(青海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