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教授倡导的“活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这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民国四大教育家之一的陈鹤琴在1935年写下的一段话,他离世后,人们把它刻在他的墓志铭上。

陈鹤琴教授倡导的“活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眼看80多年的时间已经过去,陈先生的这个目标我们又实现了多少呢?

有时候也会想,究竟是他太超前,还是我们太迟缓?

提起我们受过的幼儿教育,虽然没有十分清晰的印象,但留下的却是不想去幼儿园、被妈妈逼着写拼音算术不能玩耍的时候居多。现在的儿童教育情况如何呢?除了身边人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从近几年大热的亲子真人秀节目中窥探一二。乖巧懂事、与人为善的多多,勇敢心细、照顾弟弟的安吉,小小年纪就情商很高的小山竹……不考虑综艺节目的效果,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明星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其中,知名演员沙溢和他儿子安吉哥们似的相处模式被很多人称赞。反之,林永健怕孩子出问题,总会站在大人的道德高度去审视孩子,一旦孩子犯了错误,他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你怎么能这么做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他收到来自父亲的信号全是斥责,所以大竣会说,“你是魔鬼吗?”他觉得爸爸是魔鬼,总是和他对着干,而林永健看到孩子这样只会更发愁、更焦虑。

从古至今,教育从来都不是容易的问题。陈鹤琴教授曾经为了寻求幼儿教育的科学化,以自己的儿子作为实验对象,从他出生的第一秒钟就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观察实验,他将观察、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用于分析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成为中国最早将观察实验方法运用于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人。

陈鹤琴认为首先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经过7年教学实践建立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

关于“活教育”,陈鹤琴说得很明白:“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种教育应该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等。可以看出,他一切的教育思想都是基于尊重孩子天性的研究。

面对当前幼儿教育统一化、规范化的现状,大脑智库创始人刘冬梅也主张“爱一个人,应当先从了解开始”。同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开始寻找更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新选择。

可见,在追求教育科学化和个性化的道路上,我们从未停止过探索。

目前,经过四十年的急速增长,中国在2008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急需人才的大环境下,教育的问题再次得到了高度关注和讨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描述中国教育情形时有两句警语: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活起来?真正变成: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这与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以及个性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陈鹤琴教授倡导的“活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新时代发展环境下,急需的也正是这样的“活教育”人才。

第一是有志气、大志。

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有这样一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按行为心理学来说,思想也是一种行动。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以个人发展为基础、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大志向,这是人生开始的第一步。

第二是有创新精神。

“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

陈鹤琴教授倡导的“活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难以想象,这是一个7岁孩子写的诗,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充满好奇和新意的,所以很平常的灯和黑夜才有了这么生动的诠释。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毫不在意甚至采取否定的态度,不仅压制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不利于形成创新精神,而小时候喜欢钻研、乐于创新的孩子长大后大都有所成就。从电话、电视机、互联网即时通讯等各种先进的发明到一种更快速的解题思路,都离不开创新。在当前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只会更高。

第三是有持续的学习力。

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原则里,指出“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强调了儿童动手去做、亲身实践的重要性。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由于幼儿的身体机能、认知水平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一般来说,家长更习惯于带给孩子学习的成果,而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在当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下,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足够高的学习能力。终身学习,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提升学习能力,是“活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

第四是能接纳自己。

陈鹤琴一直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他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纳自己,才能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大世界。

内心强大历经世事的成年人,也会因为自己的不完美纠结烦恼。每个人不可避免都会有或大或小的缺点,如何才能规避缺点更好地前行?接纳自己的不足,不要让缺点成为我们的负担,以平常心对待,或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放过”自己、接纳自我的过程正是我们逐渐认清自己、变得更强大的过程。

第五是有广阔的胸襟、开放的思维。

陈鹤琴教授通过研究指出,小孩子天生喜欢合群,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若真的没有小孩子作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可见,这种开放的思维与生俱来,将这种能力持续保持,并把分享的精神贯穿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才是真正具备开放能力和广阔胸襟的表现。

反观80年前就提出来的幼儿教育观点,现代幼儿教育确实应该褪去华而不实的外衣,回归最原始的教育准则,一切以孩子为本,一切从孩子出发,他们,是我们最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