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從好好說話開始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出人頭地,甚至實現階級逆轉,成為精英,成為貴族,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俯視萬物、萬人,那麼,到底什麼是貴族,什麼是精英?

壹.真貴族和假貴族?

精英一詞的前身叫“貴族”,可能是因為這個詞彰顯了階級差異,甚至帶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傲慢,在自由、民主與平等成為主旋律的今天,它就顯得不合時宜了,於是精英搖身一變,成為其替代品。

關於真貴族和假貴族的問題,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在二百年前就提出過了,他認為“自然貴族”是真貴族,“人為貴族”是假貴族,美國必須由那些因德性、能力優越而出類拔萃的“自然貴族”來統治,而那些“人為貴族”則最可能是對國家造成傷害的人。

真正的貴族,一定是那種精神上真正高貴的人,並應該是“社會的良心”,而假貴族是靠奢侈品堆砌出來的,他們更關注自己生活的品質,而不是對社會的責任。

擁有善良、正直、誠信等品質的人,是沒有奢侈品來裝飾的“精神貴族”,但是在目前的語境之下,所謂的貴族,首要條件是珠光寶氣,精神上的不算。

貴族如此,那精英呢?

貳.真精英和假精英?

北大錢理群教授提出的“精緻利己主義者”,曾經引發熱議,錢老對它的定義是“他們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養,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他們驚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誠姿態,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體制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異曲同工的是,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發表的《優秀的綿羊》,也引起了廣泛爭論。在威廉教授的書中,他尖銳地批評了美國常青藤高校培養出的學生,“過於自信卻輸不起;朋友圈同質化,固步自封;思維僵硬,與社會脫節,缺乏‘常識性聰明’”等,他還進一步指出,雖然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內裡,都是“失去了靈魂的地方”。

威廉教授說,很多在藤校就讀的學生沒有使命和目標感,自我膨脹、自我中心、自以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沒有這些標籤的人,卻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輩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過某藤校。

對於這些在世人眼裡卓有成就的精英,兩位知名大學教授各自提出批評,這是很有深意的,不能否認,這都是指一部分人,不是全部,而且錢教授特別指明,這部分學生出現這些讓人心痛的特質,與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大氛圍是脫不開干係的。

那與家庭教育有沒有關係呢?

叄.父母想把孩子變成“裝在套子裡的人”?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世界級小說家契訶夫的名篇,主人公別里科夫“哪怕天氣很好,也總要穿上套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 他把自己的臉 “藏在豎起的衣領裡”,“戴黑墨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坐馬車也“一定吩咐車伕支起車篷”,他循規蹈矩,謹小慎微,精神高度緊張,口頭禪就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

中國的家長,是最怕孩子“鬧出什麼亂子來”的,為了不讓孩子鬧亂子,會從各個角度給孩子樹立一套規矩和家法,為了保證孩子以後“不鬧出什麼亂子來”,就需要讓他們有足夠的保障——物質保障、學歷保障、前途保障,於是在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孩子好這面偉大光榮正確的道德旗幟下,中國家長陷入了曠日持久的焦慮中,預留房產、考上名校、出國深造、考公務員……這都是家長們自己拼盡全力來做,並給孩子提供的 “最有保障”的建議。

除了這些,很多家長立足於在孩子品行培養上速戰速決,快速成功,試圖在十年之內迅速地培養出一個“貴族”,保證自己的家族實現跨越式發展,最起碼“站穩階層,守住產業,別倒退”。中國很多父母都經歷過貧窮,為了解決安全感問題,前半生忙著賺錢,後半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非常有趣的是,有一次在大腦智庫“幸福爸媽”課程上,吳明建教授給在座家長提出一個訓練題,是說飛機遇到問題了,只有幾分鐘來寫遺囑,讓家長寫出對孩子和孩子監護人的期望,結果幾乎沒有人寫必須讓孩子考上什麼211、985或者雙一流,都是希望孩子“無論人生如何,健康平安就好”,而對孩子將來監護人的期待都是“通情達理,尊重孩子內心的想法”云云。

這就是家長們的不同面孔,也不知道哪個是真實的?

肆.失去“真我”的孩子究竟是什麼樣的?

打比方說孩子是一部汽車,如果他們沒有“真我”,就是沒有屬於自己的發動機,但是他們依然能夠上路,驅動力來自哪裡呢?可能是為父母而戰成了發動機,為振興家族成了發動機,或者物質刺激成了發動機,這種物質刺激不僅僅包括錢,中考、高考、名校學歷等都算。

但這都不代表是孩子內心最忠誠的想法,不是他最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之源,只要是為了別人才做的事,為了外在事物才做的事,幾乎都不可持久。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很多孩子的書在高考前就讀完了,上了大學之後,開始完全迷失,進入一種放縱的生活享受中。

這都是沒有找到“真我”造成的惡果。

伍.求學究竟是為了啥?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併成就其獨一無二,一直是大腦智庫的理念和核心工作。其實應該感謝這個時代,這個時代賦予了孩子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了多樣化的上升渠道,想要孩子成為精英,想法無可厚非,但是孩子不該只走父母設計的道路,名校確實增強了成才的可行性,但是不該是唯一一條路,不同稟賦的孩子一定都有自己的個性化發展之路。

孩子來到世間,有獨屬於他們自己的使命,不是僅僅用來完成父輩的理想,也不該複製父母的人生。

大腦智庫--中國個性化教育引領者(brainbase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