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蔥鬱的紅軍林——詹士元

從鎮上出發,沿著村道向前行駛,一路綠樹、花草、田園風光旖旎。

約摸十分鐘的車程就抵達村口,只見一排亮麗的路燈齊整地佇立在路旁,把村道點綴得頗有生氣。路燈柱子上懸掛著旗幟形狀的黨建宣傳廣告牌莊嚴肅穆,儼然就是一個個迎客的禮賓員,手中揮動著飄揚的彩旗。這撲面而至的莊嚴的氣氛讓人喟嘆,我不由得想立刻去感受這座紅色山村——盤陀鎮產山村荊林自然村的魅力。

那片蔥鬱的紅軍林——詹士元

荊林,座落於漳浦縣梁山山脈洞仔山腳下,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偏僻小山村,也是革命老區村。舉目遠眺,村後山巒疊嶂,四顧綠樹環抱,雖說地緣較偏,卻也不失為一處好所在。起初聽到“荊林”這個名字的時候,我覺得頗為玩味。心裡猜想這個村莊應該與樹林有些淵源。果不其然,關於村莊的由來,村裡的老人提到這樣撲朔迷離的傳說:幾百年前,陳氏先祖流浪到此,發現這裡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又有一片繁茂蓊鬱的叢林可以歇腳,覺得是塊“風水寶地”,於是擇居於此,開基繁衍,並把村莊命名為“荊林”。

背倚青山的荊林村,地緣獨特,大山與叢林是天然的屏障與掩體,給革命鬥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於是當年漳浦縣開始有革命的星星之火時,這裡就是盤陀地區革命基點村,之後成為閩南紅三團的革命根據地。在長達20年的鬥爭歲月裡,產山村這面紅旗一直屹立不倒,革命氣象熱血沸騰。1932年5月中旬,當中央紅軍攻克漳州,即將班師回江西的前夕,在漳浦縣城西郊產山村荊林成立了閩南第一支紅軍隊伍——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時,荊林自然村就有陳松仔、陳潤澤、謝露仔、陳木材、陳兆龍等30多名青年即加入紅三團的隊伍,因此成為盤陀大地上遠近弛名的“紅軍村”。之後,村裡又相繼有陳丁榮、陳滿仔、陳阿乞、陳大咧、等數十名青年參加紅軍游擊隊。直至1949年,整個產山村參加游擊隊共計80多人。他們為了革命事業衝鋒陷陣,英勇獻身,用生命譜寫出光輝的篇章。1934年初,紅三團團長張長水率部轉戰盤陀梁山一帶,留下一個排在盤陀地區活動,配合開闢梁山新區的工作,並建立黨組織。期間,紅三團的這個排就駐紮在荊林村,並以村裡的祖祠堂為指揮部,以村後的原始森林為掩護,在盤陀地區如火如荼地進行革命鬥爭。

那片蔥鬱的紅軍林——詹士元

循著歷史的脈絡,我把目光鎖定在村裡的那座祖祠堂和那片原始森林。祖祠堂在村尾,據說建於明朝天啟年間,屬於典型閩南燕尾脊風格的建築群。它佔地20畝,呈“同”型結構,三進式的房屋,正房與偏房總計有90多間。這座老宅背靠大山,土牆灰瓦,從外表看顯得有些老舊,一些房屋因為年久失修有些許坍塌,我到這裡時正看見一些工人在砌牆修復。走進祖屋,好似走進一段歷史。我細細地端詳著眼前這座老屋,只見那些牆面歷經歲月淘洗後,裸露著斑駁的痕跡。而一些牆體上至今仍殘留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和“毛主席語錄”的標語。漸行漸遠的歲月讓這些字跡褪去了鮮紅,但那些火熱的語言,今天讀來仍讓人心潮澎湃。祖屋前有一片寬闊平坦的場地,水泥硬化鋪就,廣場上新修了一個很大的戲臺。據說,這個場地原先叫“平匪廣場”,紅三團當年慶祝戰鬥勝利,或開會、日常操練都在這裡進行。時光荏苒,這個昔日熱鬧的廣場如今顯得有些空寂。

踏上祖屋旁邊的環村之道——紅軍路,向前不遠處就是那片原始森林。入口處巋然矗立著一塊大石,上面雕刻著幾面旗幟,中間鑲著“紅軍林”三個鮮紅的大字。而不遠處則是一個騎著戰馬的紅軍戰士雕像和另一塊聳立的石頭,石頭上鏤刻著“不忘初心 砥礪前進”幾個燙金字。森林就在祖屋後面,總面積60畝,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村裡老人回憶,當年,紅軍戰士倘若發現敵情,隨即掩護群眾迅速轉移至密林深處。曾經有敵機兩次飛抵村裡的上空,紅軍戰士們就帶領老百姓躲進原始森林的深溝中,很好地保護了群眾的生命安全。因此這片原始森林被村民們譽為“紅軍林”。

那片蔥鬱的紅軍林——詹士元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只有進入樹林,才能深刻體會那份美妙的意境。成千上萬棵樹木密密匝匝,匯成森林的海洋。林中的空氣充滿負離子,儼然是一座天然氧吧。那些老樹高大挺拔,枝繁葉茂。它們或拔地而起,或旁逸斜出,各自擎著綠色的傘蓋,遮天蔽日,呈現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漫步於木棧道,側耳傾聽啁啾的鳥語,呼吸著清新的草木氣息,令人大快朵頤。倘若走累了,可以端坐於木涼亭小憩,一邊暢談古今,一邊重溫革命歷史,盡情享受生態林帶來的無限愜意。“紅軍林”不但風光秀麗,而且林木頗為珍貴。當我環顧四周,發現許多樹木枝幹上都掛著寫著樹名的牌子。譬如樟樹、朴樹、楓樹、刺桐等之外,也有青岡櫟、薄姜木、黃杞、鐵青等幾百個樹種。置身於這些珍稀的林木之中,仿若走進一個天然的植物博物館。

對於荊林村人而言,這片生態林在他們心中的份量是不可言喻的。一方面是紅軍曾帶領他們在這裡艱苦卓絕地戰鬥過;另一方面是因為有了它的保護,他們得以免於戰禍,繁衍至今。紅軍林見證了他們為保家衛國浴血奮戰,流血犧牲,也守護了這座山村的安寧。“林子在,村子就在。”祖輩們的遺訓,一直深深烙在人們的心裡。從1958年大鍊鋼運動時,“紅軍林”歷經劫難幾盡被砍光,爾後村民們精心呵護,新的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形成規模;再到村裡出臺禁令,凡偷砍樹木者要受罰,連牛羊雞鴨,也沒有人敢在林裡放牧。多年來,村民們默默地守著約定,從未越雷池半步。森林已然成為荊林村的標誌,成為血脈的延續。

那片蔥鬱的紅軍林——詹士元

緬懷歷史,只為更好地傳承。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邁進,當地黨委、政府把荊林村列入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項目。著力將“紅軍林”打造成為富有魅力的紅色文化旅遊資源,並開發出“紅色文化公園”、“紅軍出征”、“紅軍亭”等多處生態人文景觀。同時,這裡成為盤陀鎮廉政教育基地和黨建示範點。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一些單位更是組織黨員幹部到這裡參觀學習,以緬懷閩南紅三團的光輝歷程,傳承他們不怕困難,勇於犧牲的革命精神。放眼今日的荊林村,四通八達的水泥村道,嶄新的小洋樓鱗次櫛比,各式家電一應俱全,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一派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倘使說紅軍林的存續有著先烈前赴後繼鬥爭的足跡,那麼荊林村今天的發展更是得益於新時代黨的政策春風送暖,荊林村人不忘初心跟黨走,依靠辛勤的雙手創造出美麗的家園。

相信在黨的光輝下,荊林村會砥礪前進,紅軍林也將更加蔥鬱。

那片蔥鬱的紅軍林——詹士元

詹士元,男,福建漳浦人,系漳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有若干散文、詩歌作品發表於《0596詩刊》、《閩南日報》、網絡平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