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2018年6月28日,整個上海沉浸在悲痛之中。

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當時正值放學時間,很多孩子在現場目睹了慘案的發生。

對於敏感型孩子和與死者關係密切的孩子來說,當時的恐懼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這幾天,陸續有親歷者家長在網上求助如何幫助孩子走出陰影。

當這些孩子們和家長說“媽媽,我害怕”時,作為家長該怎麼辦?

是說“別怕,別去想了”嗎?這是一句多麼無力的話;

是說“是啊,媽媽也很怕,媽媽給你轉學”嗎?這也明顯治標不治本。

再看受害者的家屬,他們在案發後,第一時間發佈了自己的狀態,看上去如此平靜:

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很多人覺得他們內心強大,但他們言語中透露的冷靜讓我心疼。

要知道,恐懼一旦深植於心,即使你不去想,它也仍然會在那裡。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凍結反應”

人在感到恐懼時,除了“逃跑”和“對抗”這兩種基本反應之外,還有一種本能反應,那就是“不動”,這是人在遭遇重大意外並感到極度恐懼時的一種反應。

“不動”,會在此次事件中阻斷其他本能動作的完成,但在之後每個類似事件發生時,他又會本能地以上次未完成的動作保護自己。

這個動作不僅是肢體語言,更是內心感受。

比如經歷過車禍大難不死的人,一旦在高速路上飛馳,他們總是本能地雙手抱住頭;

再比如無法接受親人故去的家庭,會有一段時間的平和,但最終仍將走向崩潰。

這是創傷後恐懼,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出不來,就會成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你們有沒有發現,《爸爸去哪兒》中總有幾個保留遊戲會重複出現。

比如:洞穴探秘。節目中軒軒勇闖芭蕉洞和嗯哼征服地下城讓我印象深刻。

因為我看見了因為兩個父親的覺知,治癒了孩子的創傷後恐懼。

節目中軒軒對“鐵扇公主”的態度,是由短暫鎮定轉為瞬間崩潰,這就是一種重大創傷後的應激反應表現。

當軒軒飛奔出洞口,遇上“臨時爸爸”夏克立後,夏克立對軒軒說了這樣一番話:

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又例如,大家兵分兩路去地下城探險,嗯哼被任命為女生隊的隊長。

剛下地下城時,嗯哼信心滿滿,可是走著走著,因為地下黑暗,嗯哼崩潰了,他是那天唯一一個在地下城大哭的孩子。

杜江知道後,特別選擇了一個早晨,帶著嗯哼,再探地下城。

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對於軒軒和嗯哼而言,他們是幸運的,他們只是出現了短暫的“凍結反應”,隨後很快過渡到“情緒發洩”,最終因為家長的再次陪伴,他們徹底在心裡與恐懼告別,他們完成了創傷後“應激動作”。

很多家長能夠做到和孩子一起去感受成功、經歷失敗,但往往忽視了恐懼也是一個重要的課程,需要我們陪著孩子一起去對抗、化解。

把“不要害怕,我會一直在”的信念,溫柔的傳遞給孩子,在我看來,便是給了孩子對抗恐懼的最大勇氣。

我的一個朋友和我描述了她的一段童年創傷後恐懼經歷。

在她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了一次參觀省博物館活動。

午飯後,老師給了大家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可就是這一個小時裡發生的事,改變了她這一生對一個事物的認知與態度。

博物館裡,有一個世界名家雕塑展館,裡面以人物雕塑居多,都是同比例複製,很是難得。

吃完午飯,朋友打算前往參觀,她走進的那個門正好通往佛教展館,一進門,幾座高大、猙獰的四大天王佛像瞬間衝擊著眼球。

她說:“什麼叫嚇懵了,你看我當時的反應就知道”。

整個人定在那裡,動不了,不知道過了多久才緩過來,緩過來後,她默默走出展館,全程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等出了展館,她才開始發抖。

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這時老師發現了她。

當老師知道原委後,執意帶朋友再次體驗,期間用調侃的語氣說:“大孩子啦,膽子要大點,你看看別的同學”。

朋友無法掙脫,最終還是被老師拉著再次進入展館,甚至硬拉著去碰觸雕塑多次。

“這簡直是噩夢,我現在還會夢到那一天的場景。”朋友用一種絕望的眼神告訴我。

對於她而言,那個場景持續在她以後的人生重複出現,只要見到類似的雕塑她都會嚇得瑟瑟發抖,並覺得無路可退。

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很多人覺得,當恐懼來臨,直面它比躲避它有效。

殊不知,疏導情緒,尤其是創傷後恐懼,必須建立在安全感完備的基礎上。

如果那時老師及時肯定情緒、平和疏導,她是不是就不會害怕;如果父母在事後不是總說“不要去想”,而是給予充分的傾聽,她是不是就不會害怕。

可,這世界沒有“如果”。一次小小的事件,就造成了一生的創傷。

創傷後恐懼,可能是實際原因造成的恐懼,也可能是孩子主觀臆造原因造成的恐懼,比如害怕獨自入睡、害怕心裡的妖怪等。

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創傷後恐懼呢?

【1.傾聽】

為了幫助孩子完成情緒的完整表達,家長一定要耐心傾聽孩子訴說整個故事。

在孩子哭泣或者顫抖的時候擁抱他,幫助他釋放情緒;如果孩子年紀太小,無法用語言說清楚,那麼我們可以幫助他把故事說出來;也可以輔助沙畫、繪畫的形式把故事演出來。

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① 尊重感受

讓孩子相信你,這是基礎條件。要永遠尊重他的情緒,即使他的情緒在你看來不合情理。

② 傾聽感受

要記住,“我怕狗”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非常模糊。害怕狗的叫聲?害怕狗跳起來的樣子?還是害怕狗的眼神?可見,傾聽不只是豎起耳朵聽,還要幫助孩子把發生過的事實表述出來。

③ 接納情緒

你得向孩子表達你對他的認同,對他的恐懼感同身受。你要引導孩子戰勝恐懼,但只能按照孩子的節奏行事。否則治癒過程將會中斷。

④ 緩和情緒

天知道“我也是”這句話有多治癒!向孩子說出你的恐懼經歷,最好選擇孩子不害怕的領域和事物,讓孩子覺得自己這方面比你強。

2.建立安全感

有些父母執著的認為不能讓孩子在恐懼面前退縮、讓步,於是他們鼓勵孩子要勇敢、堅持。

是的,勇敢和堅持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品質,但如果孩子驚恐過度,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緩一緩,讓孩子首先調整情緒、重建信心。

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① 使用過去的經驗

每個人都有過戰勝恐懼的經驗,不管大小。給孩子時間讓他回憶、體會當時的感覺,鼓勵孩子思考當時的做法。

② 發揮運動的力量

一個人感到害怕時,他的橫膈膜會自動收縮。要讓他放鬆,其實可以藉助有氧運動的方式緩解。深呼吸,直到恐懼的感覺減弱。

③ 引導孩子思考

幫助孩子戰勝恐懼,還需要一些理性解釋。但切忌提示太早,一切都要建立在傾聽和陪伴的基礎上。

④ 尋找替代方案

鼓勵孩子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並對後果進行預測,讓孩子來評估自己的方案可行性。

成年人總認為,童年充斥著快樂和幸福。

然而我們都忽視了,童年裡同樣會面對很多恐懼。

面對恐懼,孩子需要的不只是陪伴,更需要傾聽和安全感。

家長必讀|“孩子別怕”有時候是一句最沒用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