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錦秋:國資「抄底」買殼值得商榷

近期A股控制權轉讓扎堆出現,其中有18家上市公司控制權擬接盤方具有國資背景。筆者認為,國資企業買殼不利於股市正常功能發揮和形成,應該慎行。

國資接盤的原因,一是因為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股票質押率接近100%,資金鍊緊張面臨爆倉風險,因而主動尋求實力主體進場;二是因為殼價不斷走低,一些地方國資意圖尋找上市公司作為資本運作平臺,獲得控制權之後,可將旗下資產注入上市公司。

一些殼很便宜,似乎花上兩三億元就可獲得控制權,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因為背後可能存在一些隱性成本,比如有的國資企業需額外為上市公司提供鉅額流動性支持;另外有的國資企業是分步借殼,原大股東先期轉讓部分股份,並將部分持股表決權委託給國資企業,國資企業要實現全盤控制,後期還需支付部分轉讓款項。

國資企業買殼交易對手若是民營企業,裡面還容易滋生腐敗。協議轉讓價雖與市場價有關聯,但可能並不一致,在一些案例中,大股東以遠比市場價格要高得多的溢價出讓股份,高於市場價的那部分溢價可稱為殼費,也可稱為控制權溢價;而且,大股東將表決權委託給接盤的國資企業,也可能並非白送表決權,也要收取費用。所有這些基本都屬暗箱操作,議價彈性空間大,容易引發利益輸送。

國資企業買殼可能要承擔較大風險。上市公司大股東可能通過種種渠道佔用其資金,最後不知所終,上市公司到底有多大窟窿存在不確定性。此類問題平時很難顯現,只有在清算或自己接盤之後才能搞清楚,當初孫宏斌接盤樂視網,或許也沒有料到賈躍亭及其非上市體系竟然拖欠樂視網大量資金。買的不如賣的精,國資企業接盤一些問題民營企業,也很可能是蹚渾水,沒弄好會引火燒身。

國資企業買殼可能干擾市場正常運轉。一些公司大股東質押股票面臨爆倉損失殆盡風險,通過讓殼給國資企業製造炒作題材,上市公司股價起死回生甚至連續漲停,隱藏的風險和問題被暫時掩蓋。而這些上市公司或已被蛀空,讓它顯露原形甚至退市本可以出清風險,暫時掩蓋風險將來可能孕育更大風險,吞噬更多社會財富或市場資源。

國資企業買殼注入平庸資產可能對上市機制形成負面影響。目前IPO節奏雖然比較緩慢,但排隊家數降幅較大,只要國資企業資產質量過硬,通過IPO排隊耐心等候同樣可以上市。國資之所以借殼主要還是想加快旗下資產注入的進度,有些資產不符合IPO上市標準,通過重組方式就進入了市場,這是國資企業借殼的“小九九”。但顯然,通過借殼再注入資產的方式,繞過了IPO的嚴格監管,對公平上市機制同樣形成破壞。

從預防腐敗,防範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角度,有關部門或應對國資企業買殼進行有效規制。尤其國資企業肩負更多社會責任,理應成為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的楷模,儘管法律規則沒有嚴格禁止借殼上市,但也要警惕其諸多隱患。從維護A股市場健康機制的角度來看,國資企業理應遠離買殼行為,不應買殼上市或囤殼待價而沽。國資企業要投資上市公司股票、要搞併購重組,A股市場有的是好公司、好股票,國資企業理應抄底這些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而非問題企業。

有關各方也應反思,為何A股市場會產生不菲殼費,上市公司控制權為何有那麼多溢價,如何才能消除殼費或控制權收益。事實上,這些都與A股市場基礎制度還不完善有關,其中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大股東通過非法擔保、資金拆借、關聯交易等手法,使得上市公司與大股東成為連體嬰,彼此血脈相通、難以分割清楚,獲得了控制權就能獲得上市公司的利益輸送。

要消除殼費和控制權收益,就需對A股基礎制度進行全方位、系統性完善,要在大股東與上市公司之間劃出油水難以相融的清晰界線;要暢通上市渠道,創造條件實施註冊制;要暢通退市渠道,將垃圾公司打掃出門;要堵住借殼上市後門,降低上市公司控制權所能帶來的隱性收益。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