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網際網路騙局讓老年人防不勝防 優惠連結成爲廣告與騙子的領域

移動互聯網騙局讓老年人防不勝防 優惠鏈接成為廣告與騙子的領域

隨著科技發展,中老年人接觸互聯網的機會越來越多,相應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不久前,《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在北京發佈。報告顯示,如果將受騙廣泛定義為詐取錢財、欺騙感情、傳播謠言、虛假宣傳等多方面,表示在互聯網上當受騙過(或者疑似上當受騙過)的中老年人比例高達67.3%。被騙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69.1%)、微信群(58.5%)以及微信好友(45.6%)。受騙的信息類型主要是免費領紅包(60.3%)、贈送手機流量(52.3%)和優惠打折團購商品(48.6%)。

面對互聯網環境,中老年人該如何適應,又面臨哪些風險?

免費紅包實為廣告鏈接

陳先生是北京一家熟食店的老闆,今年63歲,退休前在一家水泥廠工作。2017年8月20日上午6點,陳先生加入的一個微信群裡出現一個鏈接,標題為“某某(電影名)票房劍指60億,慶功夜宴,撒錢啦,我剛刷到……”陳先生對電影內容沒有太多關注,但是隱約記得不久前聽孫子提起過這部電影,加之是紅包鏈接,便放鬆了警惕,沒有多想就點了進去。

陳先生描述,他點擊鏈接後,手機上出現的並非普通的微信紅包頁面,而是類似於遊戲界面,需要通過不斷下拉刷新頁面來搶紅包。單次搶到的紅包越多、參與遊戲次數越多,相應賺到的錢也就越多。

陳先生參與了兩次遊戲,他展示發來的微信頁面截圖顯示,陳先生第二次搶到了148個紅包,總計14.35元,兩次遊戲累計紅包金額為40.96元,頁面上還有“玩得越多,獎勵越大”等字樣。

兩次遊戲後,陳先生選擇“不玩了,立即提現”這一選項,但令他意外的是,這筆錢並不能被直接轉到他的微信零錢中,屏幕上“需要進一步分享至微信群之後才能領取”的提示讓他有些疑惑。陳先生又將鏈接分享至自己所在的另一個微信群,但分享之後又接到還需再分享至另外兩個微信群后才能提現的通知。陳先生將鏈接分享至3個微信群后發現,領取紅包還需要下載一款名為“某某商城”的應用。

經過進一步查詢,陳先生髮現這款應用的宣傳語為“百萬紅包免費領,收益高達90%”,他這才察覺到不對勁,連忙終止了操作。

“這種騙術確實是令人防不勝防,如果不小心點開了就會被騙分享到好幾個群裡,導致多人連環被騙,最後在各個群裡氾濫。”陳先生說,他到最後一步才發現這有可能是某貸款融資平臺的廣告鏈接,回想起來還是有些後怕。

“我們年紀大了,對於網上的一些東西不像年輕人懂得那麼多,不管怎樣以後都得長個記性了”。

移動互聯網騙局讓老年人防不勝防 優惠鏈接成為廣告與騙子的領域

領流量後銀行卡被盜刷

2017年12月25日下午,王大叔在微信家庭群裡轉發了自己銀行卡的支出短信,短信顯示兩次支出累計600餘元。王大叔今年59歲,在北京市昌平區經營一家小超市。

王大叔當天並沒有使用那張銀行卡進行任何消費,家人判斷這很有可能與父親當天早晨在朋友圈領取的“免費流量”有關。

據王大叔回憶,他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贈送流量的鏈接,聲稱只要點擊、分享鏈接就可免費領取500兆流量。他點進去後發現,頁面中提示流量需要實名領取,還需要提供銀行卡賬號和密碼才能獲得領取資格,於是他便按照要求輸入了自己的銀行卡信息。

孩子說:“我爸爸的身體一直不太好,而且老人也好面子,損失的錢數量不大,我們就沒有報警,最後帶他去銀行重新更改了密碼。我爸爸用智能手機有兩三年了,之前一直沒有出過什麼事情,我們也覺得挺放心,平常就沒有刻意在這方面給他一些提醒。現在想來,還是應該多提醒他,畢竟老人對網上很多信息都缺乏分辨力,容易受騙。”

58歲的李女士也曾中過免費流量的招,她和女兒一家居住在北京市豐臺區,現在的“工作”是照顧外孫。

李女士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微信文章,其中有一個贈送免費4G流量的活動,只需輸入手機號便能領取每月1G流量。領取流量後,頁面上出現了抽獎活動,李女士順勢參與,之後便收到了“中獎”提醒,活動方顯示她抽中了一款電子手錶,填寫個人信息及收貨地址等便可以通過郵寄的方式將禮品直接送到她的手中。

李女士認為手錶的描述看起來很“高檔”,正好可以給自己的小外孫玩,於是便支付了30元郵費。

一週後,李女士收到獎品才發現,手錶根本不能用。李女士說,她完全是掉進了圈套,“手錶是壞的,我還白白花了幾十元運費,以後再也不能相信這些東西了”。

網絡購物遭遇退款陷阱

趙女士今年67歲,以前是西安一家食品公司的員工,今年1月,她在某網購平臺的一家旗艦店購買了一件衣服,不久卻收到了一名自稱客服的女性打來的電話。對方稱,公司發現趙女士所購買衣物的批次存在甲醛超標問題,有可能導致皮膚過敏。公司會安排快遞員上門取貨,退回後由公司統一銷燬。

這名“客服”說,貨款已經退回到趙女士的支付寶賬號,趙女士打開支付寶查看並沒有發現退款,反饋之後對方將電話轉交給一名自稱是經理的男子。

“經理”建議趙女士添加客服微信,通過微信把當天的支付寶賬單截圖發給客服,以核實趙女士確實沒有收到貨款,然後才能繼續安排退款。趙女士照做後,收到了客服發來的支付寶二維碼,客服對趙女士說,掃描二維碼後再告訴她下一步操作流程。趙女士掃描了對方提供的二維碼後,出現了支付寶的支付頁面,並要求她輸入賬號和密碼。

“那個時候我就覺得很奇怪,雖然我平常很少用手機付款,但是我知道在超市付款時微信和支付寶是兩個不同的二維碼,所以用微信肯定不能掃支付寶的二維碼。然後我就打電話問了我女兒,我女兒立馬告訴我這是騙子,我就沒有再繼續,轉頭把那個客服給拉黑了”。

張先生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她母親今年65歲,退休在家將近10年,已經成為微信用戶兩年了。前些日子,張先生的媽媽在朋友圈微商處購買了5斤芒果。

“微商發朋友圈自稱是泰國進口芒果,打5折出售,結果我媽收到貨後發現,芒果都特別小,而且有好多都爛了,根本沒辦法吃,白花了40多塊錢。”對於母親的行為,張先生又生氣又好笑說,“以後真的不希望她亂買這些看似打折的東西,便宜沒好貨,結果十有八九都是被坑。”

移動互聯網騙局讓老年人防不勝防 優惠鏈接成為廣告與騙子的領域

大叔寫過很多關於新科技對於中老年人的困惑文章,隨著科技進步中老年人勢必跟不上很多騙子們推陳出新的手法,大叔提醒中老年朋友,一、不要貪圖便宜,點擊一些不知途徑的鏈接。二、智能手機下載正規應用市場的APP。三、經常殺毒更新你的軟件以免病毒。同時大叔也呼籲一些移動互聯網運營商的自查自檢,對於那些害群之馬予以嚴懲!保護中老年的網絡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