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假疫苗”:害的不仅仅是身体

欢迎大家阅读“ImClass”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文章,可以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教育里有多少“假疫苗”?

这一段时间,“假疫苗”事件牵引着全社会的注意力。从最早被公司员工爆料,到现在各界人士都在跟随最新处理进度。

大家心里都是一样的感觉,为注射了假疫苗的孩子健康感到担忧。

教育界“假疫苗”:害的不仅仅是身体

其实,“假疫苗”并不仅仅是放在注射器打进孩子的身体里,还有很多思想上的“假疫苗”,深深的毒害着我们的观念和行事。

一直以来,在教育领域,我们一直在种植着一些“假疫苗”。而且,这些“假疫苗”的“假”,可能比百白破、狂犬病等疫苗的假更难被发现和识破。

“假疫苗”一:国外的教育就是好

近些年,有很多公众号和媒体在宣扬“国外教育就是好”论调。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国外教育是什么样,就被所谓的快乐教育洗了脑。看了几篇文章之后,就盲目认定国外的教育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殊不知,教育这个概念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大家都在探索怎样才能把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提到更高。

有些家长把自己的教育贬得一无是处,把孩子送进各种打着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标签的培训机构,欣然的接受一些根本就不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还有些家长甚至偏激的觉得,只要和现行教育背道而驰就对了,把不加约束当做释放天性,把不学习当做快乐学习。

教育界“假疫苗”:害的不仅仅是身体

其实,所有的精英教育都是不轻松的。家长们只看到德国幼儿园不发课本、不教识字,却看不到德国大学宽进严出、图书馆日夜满员。

国外教育所谓的优势,更多是在标准化的考试之外,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去探索、质疑、研究,在不断的试错中去学会学习。而犹太人更是把阅读、学习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们没有必要去迷信国外的教育制度,虽然他们也有着许多可借鉴之处,但我们的教育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些家长头脑发热把孩子送出国,孩子既不知道自己祖国的文化,也不了解彼国的历史,即使能讲流利的外语,却始终显得格格不入,岂不悲哀。

“假疫苗”二、:赢在起跑线,输在马拉松

“不能输在起跑线”这句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几乎已经是老师家长激励孩子学习的必备说辞。不管是“学区房”还是各种流行的早教班,都是基于这种心理风行起来的。

其实,起跑线固然存在,但对于教育和学习来说,马拉松才是常态。教育是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过程,甚至可以说伴随终生。

教育界“假疫苗”:害的不仅仅是身体

在上学期间,教学内容应该顺应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抢跑不一定有用,所以不必迷信早教班。而这个过程对于家长来说,也不是给与简单的金钱支持就可以了,还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有效的引导。

有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看做学校和培训班的任务,认为只要靠教育机构让孩子考出高分就行了,这是不对的。有道是“活到老、学到老”,学校知识能应对学校的考试,但是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以后,仍然后很多的新知识需要学习。只有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永远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不落后于时代。

“假疫苗”三:只学会 不会学

这两个词看似差不多,实际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

在学校学习阶段,虽然国家一直在普及“素质教育”“全方位人才”的概念,但最终仍然是靠成绩论胜负的。考的分数高,就能享受鲜花和掌声;分数低,就是失败者。

在求学阶段,考试考查的更多是“学会”的能力。比如之前很火爆的“毛坦厂中学”,就是凭借着短期内给复读生填鸭教学效果明显而出名。

教育界“假疫苗”:害的不仅仅是身体

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不好——对于一些寒门学子来说,短期内提高高考分数可以让自己在高考这场大战争中拥有更高的战斗力,确实是帮助了很多人。

但是,这种“拔苗助长”的教学模式短期使用可以,并不值得提倡。进入社会之后,没有良师的引导,有多少毕业生可以靠“会学”来书写自己的人生呢?于是,很多所谓的精英回归了平凡,而真正的精英则在各种质疑中,从一个低的起点开始,披荆斩棘的开创自己的天地。

在孩子的学生时代过分的追求学习知识的结果,只要求学会书本知识,做到“学会”,就会错过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试错、承担后果的黄金阶段。在孩子自己面对新的领域的时候,便会无所适从。正如现在教育中提及的成功需要各种能力,智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能力,情商、逆商更重要。

带领孩子去认识、感知、探索这个世界,认识、认可、发现自我,或许比掌握了多少知识来的长远和有意义。教育里的“假疫苗”,也许比预防身体疾病的“假疫苗”还更难发现和识别,所以,杜绝教育里的“假疫苗”,更加任重而道远。

ImClass 线上教室,把教室“搬进”互联网

教与学可以更轻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