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女儿诔》里一句话说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结局

读红楼的人往往都会迷进去,迷上里面的人物,想了解他们的过去,想读懂他们的未来,于是,从读小说,慢慢想去追根溯源,从猜测,到求证,由模糊到清晰。

《红楼梦》第七十七、七十八两回的情节一气呵成,主要是讲晴雯含屈而死,也正应了第五回里晴雯的判词“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无疑也让宝玉这颗多情的种子狠狠地发芽,猛涨了一截。这还不算,在宝玉伤心需要缓解时,偏又有一个“灵巧”的丫头,刚好看到八月时节荷花盛开,胡诌出一个故事:天上缺一位花神,玉皇敕命晴雯去司主,成了专管芙蓉花的仙子。

《芙蓉女儿诔》里一句话说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结局

这个故事极具说服力的,芙蓉花神,或许也正符合了晴雯在宝玉心目中的形象,宝玉便对此深信不疑,“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以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也由一腔悲楚变得欢喜起来,得以解脱。

晴雯之死的故事并未到此结束,活着的时候有戏,死后也照样可以有戏。因为曹公不是一般的人,他笔下的宝玉更是不一般,于是,借着祭奠晴雯的名,一篇煞费苦心、别开生面、洒泪泣血、一句一啼的《芙蓉女儿诔》面世了。满篇生词僻字,恭敬不落俗套的祭文,洋洋洒洒一千五六百字,数典引故不下三十处,似乎也能看到曹公挑灯夜读翻书的身影,看懂此文着实可以涨不少国学知识。(原文在第七十八回里,有兴趣的去翻翻看吧。)

《芙蓉女儿诔》里一句话说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结局

好了,说到《芙蓉女儿诔》,也说到了今天的正题,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简单理解下这两句哦:宝玉自认为对晴雯是一往情深的,没想到晴雯含冤而死,自己却无能为力,只可惜是红颜薄命了!

这其实只是一句普通的句子,想一下当时的场景,宝玉偷偷来祭奠晴雯,林黛玉是听完宝玉念这篇祭文的,等宝玉要走时,林黛玉才出来留住宝玉说话的,如果只是想进行文学探讨的话,《芙蓉女儿诔》里有很多值得肯定和商榷的地方,而林黛玉单单挑出此句来,并非是曹公无意为之,而是一次故意的铺垫。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贴切,只是在说宝玉和晴雯俩人之间有缘无分的事,跟林黛玉没有一点联系吧!

《芙蓉女儿诔》里一句话说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结局

不过,细看一下俩人对这句话的修改过程:

第一次,黛玉先给改成了“茜纱窗下,公子多情”,这就跟自己联系上了,记得有一回里贾母专门让把黛玉的窗纱换新的,黛玉并解释说:“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已经把自己看成了贾宝玉的人了;

第二次,宝玉又改成:“‘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还说:“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贾宝玉对于和林黛玉所认为的关系也是认可的;

第三次,宝玉改妥当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好了,似乎成了主要说宝玉诔黛玉的了,看不出是祭晴雯的。

《芙蓉女儿诔》里一句话说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结局

从这三次的语言变化可以看出来,这篇祭晴雯的诔从起初和林黛玉并无牵扯,结果三改两改,现在却变成了对林黛玉未来命运的预兆,晴雯的命运也将成为林黛玉的结局。宝玉和黛玉也应了《葬花吟》里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至此,曹公对二人未来的结局做了最充分完满的铺垫和预示,以后两个人的故事都是沿着这条线自然地发展,只有曲折的过程,可惜没有了悬念和丝毫的侥幸。这也正是曹公的心思所在。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曹公对故事情节、任务的设计很完美,人物的命运却透出阵阵悲凉。晴雯也好,黛玉也罢,与贾宝玉的悲剧前生已注定,今生只为还旧情。一切只在意料中,不出意料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