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竈君老爺要上天

馬上就要到農曆臘月廿三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曾聽過這樣一首民謠: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扭一扭。這首民謠實際上講的是臨近過年從臘月廿三到正月新年每一天所要做的事情,描述的是舊時迎接新年的準備工作。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由於生活節奏加快和電子設備的普及,人們總是聚少離多,難得的相聚也總是專注於自己的手機或者平板,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遵循傳統了。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為新年做準備什麼的,感覺已經是很久以前的記憶了。

但吃貨菌一直都很喜歡這首民謠,因為它十分朗朗上口,而且總覺得能從中嗅到現今已經稀薄不少的年味,藉此回憶幼時熱鬧非凡的新年。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這首民謠裡提及的大部分過年前要做的事情小時候的吃貨菌都基本經歷過,但糖瓜這種東西吃貨菌並不是很瞭解,是糖嗎?

後來吃貨菌才知道,糖瓜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名點,是用麥芽糖做的,因為過去常用糖瓜來祭祀灶王爺,因此又被叫做祭灶糖。

過去人們有在臘月廿三這天祭祀灶王爺的傳統,臘月二十三日這天,灶王爺要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的事情。給灶王爺上供糖瓜,為的是希望灶王爺到玉皇大帝那裡稟報時能多說幾句好話,也有用糖瓜粘上灶王爺的嘴不讓他說壞話的用意。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而成的粘性很大的糖,如果把它做成長條形的糖棍,就被叫做麥芽糖,若是做成扁圓形,就叫做糖瓜。糖瓜歷史悠久,在晉代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當時稱為“膠牙餳” (音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詩中也寫道:“歲盞後推蘭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由此可見,在唐朝它已與美酒一樣,成了春節期間必備的佳品。到了明清時代,麥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場,成了祭祀灶王爺時,粘糊其口的武器。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以前,祭祀灶王爺代表著春節的序幕,天剛黑,鞭炮聲就響了起來,在鞭炮聲中,家裡的男主人要把一盤糖瓜和一碗清茶供在灶王爺前,點上蠟燭和線香,祈禱行禮後,把灶王像從牆上揭下來燒掉,再把茶水潑在紙灰上,糖瓜則由孩子們搶著分而食之。由於廿三是新年的開始,再加上祭灶王再當時是非常隆重的事情,因此這一天又被稱作“過小年”。

現在,各式各樣的糖果層出不窮,五花八門,人們早就吃刁了嘴,有多少人還惦念著糖瓜這種樸素的糖果呢?而在城市裡,古老的灶臺也早被現代化的廚房設備所取代,沒了灶臺,又哪裡需要祭祀灶王爺呢?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有時候,回頭看著被我們大步拋在身後的那些傳統與習俗,感受著一年比一年更為寡淡的年味,吃貨菌不禁自問:這樣真的好嗎?也不知現在還有多少人依然保留著廿三祭祀灶王爺的傳統,也不知多少人現在還念著糖瓜的那一縷麥芽香。時間固然總是一直向前,可人是不是也應該偶爾回頭望望那些斑駁泛黃卻耀眼異常的記憶呢?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