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動殺入「一號雙終端」 軟硬SIM卡 PK升級!

很多人戶外跑步時習慣帶上一個手臂包,只為那無處安放的手機,但是,體驗過的人似乎很難將其視作是一個好的選擇。

現在,你有了另外一個選項,繼中國聯通之後,中國移動已於近日在國內7個城市上線一號雙終端業務,手機、手錶同一號碼,出門也可以從容丟下手機,只需佩戴手錶,無需擔心錯過重要來電。

中國移動的入局有些突然,在宣傳上也顯得低調很多,但是隨著這一手握10億級用戶量的“大塊頭“加入,一號雙終端背後所使用的eSIM技術也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

有預測顯示,假設未來每個eSIM收取1元費用,其對應的將是一個300億元以上的新增市場,與目前50億的傳統SIM市場相比,足足是其6倍。

中移動“低調”殺入

中國移動近日低調上線了“一號雙終端”業務,之所以用“低調”來形容,是因為這次的新業務上線既沒有通發的新聞稿,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僅僅是在中國移動官方微信等渠道發佈了這一消息。不過,這條微信消息的閱讀量目前已超過10萬+。

中移動殺入“一號雙終端” 軟硬SIM卡 PK升級!

中移動一號雙終端業務介紹

據悉,6月1日起,中國移動一號雙終端業務正式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成都7個城市上線,目前華為的三款手錶已支持該業務,後續蘋果等其它品牌智能終端也將支持該業務。

中移動並非首家支持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的運營商,今年初,中國聯通已率先上線該業務。彼時,中國聯通風頭無兩,eSIM應用普及的頭把交椅勢在必得。一位通信行業資深人士也坦言,“聯通確實走在了前面。”

中國聯通的eSIM業務包括兩類,一是單卡業務,二是一號雙終端;其中,前者是智能穿戴設備配備獨立的號碼,可按需選擇套餐,後者是智能穿戴設備與手機共享同一個號碼、通話和套餐流量。

目前,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鄭州、長沙6座城市的聯通用戶已可辦理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這項業務首批支持Apple Watch Series 3,目前已拓展到華為相關產品。

針對eSIM技術的推廣,中移動此前被認為態度謹慎,主要原因可能是,單卡eSIM業務將可以使用戶在不同運營商間自由切換,對於體量大的運營商而言,會提高用戶流失率。

一位運營商的eSIM業務產品經理告訴通信君,中移動或許是因為迫於消費者對“一號雙終端”這一更好體驗業務需求的壓力才選擇此時推出,在該產品經理看來,開通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可以將在用戶流失方面的影響降到最低,這也是中國移動現實的選項。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移動尚未開通單卡eSIM業務。

當然,電信運營商推出eSIM業務實際上是要經過多道流程的,包括平臺測試驗證、市場策略選擇以及監管部門的管制等。從主流觀點來看,eSIM的普及是可穿戴設備發展的一大步,當然,這也要取決於政策的支持力度。

早在去年年中,Intel、微軟以及部分OEM 廠商在臺北電腦展就宣佈,計劃著手開始普及 eSIM 技術,避免在設備再開啟上網卡的 SIM卡槽。

距離這一宣言已過去一年,中國聯通的專家近日透露,基於eSIM的一號雙終端和一號單終端的穿戴設備累計開通超過1萬個。雖然這個量級在消費電子中只是九牛一毛,但就產業發展而言,eSIM應用於消費電子產品開始進行市場教育,對於該技術的普及具有重要意義。

移動、聯通兩大國內電信運營商都已推出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電信在這方面進展如何。據媒體5月底報道,用戶已可在中國電信手機營業廳申請eSIM通訊服務,此外,中國電信eSIM號碼退訂界面已同步上線。

針對eSIM業務進展,中國電信方面回應稱,有過類似的(業務),但不是特別多,“我們現在還沒有大規模推廣。”

有趣的是,移動、聯通首批推出“一號雙終端”業務的城市中,均未出現北京的身影,而同為一線城市的“上廣深”均已入列,這也使眾多消費者呼籲運營商儘早在北京開通這項業務。對此,中國移動人士稱,“暫時沒有問到北京的時間表,應該不久了。”

掘金eSIM產業鏈

相比傳統SIM卡,eSIM具有低成本、便利性、靈活性、安全、跨區域部署以及遠程管理等功能優勢等優勢,相比純軟件SIM更能適應遠程管理和運營商利益訴求。

eSIM 技術的發展對提供傳統SIM卡的企業有一定衝擊,eSIM更可能先在物聯網設備上啟用,在手機上的普及會經歷較長時間。

中移動殺入“一號雙終端” 軟硬SIM卡 PK升級!

中國聯通合作伙伴大會期間展出的SIM卡變遷歷程

根據招商證券的一份研究,假設2020年物聯網連接數達到240億,2025年達到1000億,則基於對蜂窩物聯網管理帶來的SIM需求將達到300億以上,並且eSIM將佔據物聯網SIM的絕大部分市場。

據測算,即使考慮未來每個eSIM收取1元費用,其對應的也將是一個300億以上的新增市場,與目前50億的傳統SIM市場相比,足足是其6倍;如果再考慮到SIM服務管理市場,則市場規模更大。

從eSIM技術的演進來看,其提出已有很長時間,國內目前提供傳統SIM卡的企業對eSIM技術已有一定預期,這些企業會通過進入新的利潤點來彌補eSIM 技術出現對公司利潤的影響。

以國外企業為例,金雅拓、捷德等全球知名卡商已經積極向eSIM方向轉型,並以其eSIM生產及簽約管理為基礎,搭建物聯網平臺服務運營平臺,建立數據安全管理體系,服務eSIM在各行各業中的安全、靈活的應用。

華創證券指出,物聯網的發展為eSIM爆發奠定了基礎,百億級設備安全連接的需求將推動對eSIM卡及對應的簽約管理平臺需求的指數級攀升。但長期以來國內卡商公司處於市場忽略狀態,存在明顯的預期差。

通信君梳理發現,國內多家上市公司已經圍繞eSIM技術展開佈局,其中:

東信和平(002017)是智能卡行業領先企業,在國內通信運營商SIM卡市場份額優勢巨大,此前通過增發開展eSIM項目,加快傳統卡商向eSIM服務商的轉型。

據機構預測,東信和平未來將跟隨運營商在物聯網方面快速佈局,同時公司具備OTA(空中寫入)、嵌入式智能卡等技術儲備,未來有望向eSIM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轉型。

恆寶股份(002104)子公司恆寶智能提供嵌入M2M智能卡模塊,以移動通信為接入手段,為客戶提供綜合信息化解決方案。

天喻信息(300205)提供的物聯網卡產品包括插入式和嵌入式的物聯網卡產品,其中,增強型M2M卡在更嚴苛的環境下使用,能夠支持更快的LTE網絡,公司已成立專門團隊進行eSIM卡及管理平臺的研發。

當然,eSIM產業鏈的發展對於智能穿戴等物聯網設備的產業鏈供應商而言,同樣蘊含著另一類的機會,即隨著eSIM及可穿戴設備的普及,這些因素都會帶來可穿戴設備的銷量增長。

據IDC統計,截止去年四季度,蘋果新一代手錶的銷量持續飆高,全球出貨量總計達800萬臺,佔全球智能手環出貨量的61%。有預測顯示,2018年蘋果手錶出貨量在2500萬至3000萬隻,在隨後5年中出貨量可能逼近icloud用戶上限2.5億,五年CAGR(年均複合增長率)為45%。

華泰證券指出,環旭電子(601231)是Apple Watch SIP環節的獨家供應商,SIP封裝技術全球領先,有望迎來業績成長。同時,隨著蘋果手錶上SIP的應用不斷升級,更多的可穿戴設備廠商也會跟進,手機和PC端也會增加不少SIP技術模組。

第一時間掌握通信、科技圈的熱點事件

歡迎關注通信資本論( telecom_tech_capit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