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杀入“一号双终端” 软硬SIM卡 PK升级!

很多人户外跑步时习惯带上一个手臂包,只为那无处安放的手机,但是,体验过的人似乎很难将其视作是一个好的选择。

现在,你有了另外一个选项,继中国联通之后,中国移动已于近日在国内7个城市上线一号双终端业务,手机、手表同一号码,出门也可以从容丢下手机,只需佩戴手表,无需担心错过重要来电。

中国移动的入局有些突然,在宣传上也显得低调很多,但是随着这一手握10亿级用户量的“大块头“加入,一号双终端背后所使用的eSIM技术也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

有预测显示,假设未来每个eSIM收取1元费用,其对应的将是一个300亿元以上的新增市场,与目前50亿的传统SIM市场相比,足足是其6倍。

中移动“低调”杀入

中国移动近日低调上线了“一号双终端”业务,之所以用“低调”来形容,是因为这次的新业务上线既没有通发的新闻稿,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仅仅是在中国移动官方微信等渠道发布了这一消息。不过,这条微信消息的阅读量目前已超过10万+。

中移动杀入“一号双终端” 软硬SIM卡 PK升级!

中移动一号双终端业务介绍

据悉,6月1日起,中国移动一号双终端业务正式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7个城市上线,目前华为的三款手表已支持该业务,后续苹果等其它品牌智能终端也将支持该业务。

中移动并非首家支持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的运营商,今年初,中国联通已率先上线该业务。彼时,中国联通风头无两,eSIM应用普及的头把交椅势在必得。一位通信行业资深人士也坦言,“联通确实走在了前面。”

中国联通的eSIM业务包括两类,一是单卡业务,二是一号双终端;其中,前者是智能穿戴设备配备独立的号码,可按需选择套餐,后者是智能穿戴设备与手机共享同一个号码、通话和套餐流量。

目前,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长沙6座城市的联通用户已可办理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这项业务首批支持Apple Watch Series 3,目前已拓展到华为相关产品。

针对eSIM技术的推广,中移动此前被认为态度谨慎,主要原因可能是,单卡eSIM业务将可以使用户在不同运营商间自由切换,对于体量大的运营商而言,会提高用户流失率。

一位运营商的eSIM业务产品经理告诉通信君,中移动或许是因为迫于消费者对“一号双终端”这一更好体验业务需求的压力才选择此时推出,在该产品经理看来,开通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可以将在用户流失方面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中国移动现实的选项。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移动尚未开通单卡eSIM业务。

当然,电信运营商推出eSIM业务实际上是要经过多道流程的,包括平台测试验证、市场策略选择以及监管部门的管制等。从主流观点来看,eSIM的普及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一大步,当然,这也要取决于政策的支持力度。

早在去年年中,Intel、微软以及部分OEM 厂商在台北电脑展就宣布,计划着手开始普及 eSIM 技术,避免在设备再开启上网卡的 SIM卡槽。

距离这一宣言已过去一年,中国联通的专家近日透露,基于eSIM的一号双终端和一号单终端的穿戴设备累计开通超过1万个。虽然这个量级在消费电子中只是九牛一毛,但就产业发展而言,eSIM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开始进行市场教育,对于该技术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移动、联通两大国内电信运营商都已推出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电信在这方面进展如何。据媒体5月底报道,用户已可在中国电信手机营业厅申请eSIM通讯服务,此外,中国电信eSIM号码退订界面已同步上线。

针对eSIM业务进展,中国电信方面回应称,有过类似的(业务),但不是特别多,“我们现在还没有大规模推广。”

有趣的是,移动、联通首批推出“一号双终端”业务的城市中,均未出现北京的身影,而同为一线城市的“上广深”均已入列,这也使众多消费者呼吁运营商尽早在北京开通这项业务。对此,中国移动人士称,“暂时没有问到北京的时间表,应该不久了。”

掘金eSIM产业链

相比传统SIM卡,eSIM具有低成本、便利性、灵活性、安全、跨区域部署以及远程管理等功能优势等优势,相比纯软件SIM更能适应远程管理和运营商利益诉求。

eSIM 技术的发展对提供传统SIM卡的企业有一定冲击,eSIM更可能先在物联网设备上启用,在手机上的普及会经历较长时间。

中移动杀入“一号双终端” 软硬SIM卡 PK升级!

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期间展出的SIM卡变迁历程

根据招商证券的一份研究,假设2020年物联网连接数达到240亿,2025年达到1000亿,则基于对蜂窝物联网管理带来的SIM需求将达到300亿以上,并且eSIM将占据物联网SIM的绝大部分市场。

据测算,即使考虑未来每个eSIM收取1元费用,其对应的也将是一个300亿以上的新增市场,与目前50亿的传统SIM市场相比,足足是其6倍;如果再考虑到SIM服务管理市场,则市场规模更大。

从eSIM技术的演进来看,其提出已有很长时间,国内目前提供传统SIM卡的企业对eSIM技术已有一定预期,这些企业会通过进入新的利润点来弥补eSIM 技术出现对公司利润的影响。

以国外企业为例,金雅拓、捷德等全球知名卡商已经积极向eSIM方向转型,并以其eSIM生产及签约管理为基础,搭建物联网平台服务运营平台,建立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服务eSIM在各行各业中的安全、灵活的应用。

华创证券指出,物联网的发展为eSIM爆发奠定了基础,百亿级设备安全连接的需求将推动对eSIM卡及对应的签约管理平台需求的指数级攀升。但长期以来国内卡商公司处于市场忽略状态,存在明显的预期差。

通信君梳理发现,国内多家上市公司已经围绕eSIM技术展开布局,其中:

东信和平(002017)是智能卡行业领先企业,在国内通信运营商SIM卡市场份额优势巨大,此前通过增发开展eSIM项目,加快传统卡商向eSIM服务商的转型。

据机构预测,东信和平未来将跟随运营商在物联网方面快速布局,同时公司具备OTA(空中写入)、嵌入式智能卡等技术储备,未来有望向eSIM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恒宝股份(002104)子公司恒宝智能提供嵌入M2M智能卡模块,以移动通信为接入手段,为客户提供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

天喻信息(300205)提供的物联网卡产品包括插入式和嵌入式的物联网卡产品,其中,增强型M2M卡在更严苛的环境下使用,能够支持更快的LTE网络,公司已成立专门团队进行eSIM卡及管理平台的研发。

当然,eSIM产业链的发展对于智能穿戴等物联网设备的产业链供应商而言,同样蕴含着另一类的机会,即随着eSIM及可穿戴设备的普及,这些因素都会带来可穿戴设备的销量增长。

据IDC统计,截止去年四季度,苹果新一代手表的销量持续飙高,全球出货量总计达800万台,占全球智能手环出货量的61%。有预测显示,2018年苹果手表出货量在2500万至3000万只,在随后5年中出货量可能逼近icloud用户上限2.5亿,五年CAGR(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5%。

华泰证券指出,环旭电子(601231)是Apple Watch SIP环节的独家供应商,SIP封装技术全球领先,有望迎来业绩成长。同时,随着苹果手表上SIP的应用不断升级,更多的可穿戴设备厂商也会跟进,手机和PC端也会增加不少SIP技术模组。

第一时间掌握通信、科技圈的热点事件

欢迎关注通信资本论( telecom_tech_capit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