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替代貨和場成爲零售的核心

上週,拼多多正式上市成功,發行價為19美元總市值達到了240億美金。拼多多本次美股IPO認購,是整體超募的20倍,全球各大主流基金幾乎都有參與,是今年美國上市的最大的互聯網公司。

人替代貨和場成為零售的核心

截至2018年6月30日,拼多多的活躍買家數為3.44億人,活躍商戶數為170萬家。拼多多在過去一年中的交易額達到了驚人的2621億元。從成立到美股成功上市,相比京東的10年,唯品會的8年,淘寶的5年,拼多多隻用了短短3年。

無獨有偶短短三年時間,社交電商平臺雲集也是從零起步長成獨角獸,作為國內領先的社交電商平臺,雲集也是高速發展,通過三級分銷模式,4月23日再獲資本青睞,完成1.2億美金B輪融資。

社交電商是電子商務的一種新的衍生模式,但有別於傳統電商。在未來,危機和挑戰一定是並存的。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來,就要不斷的打破思維,緊跟數字時代,抓住社交新零售這波浪潮,這個風口將比颱風更加強勁。

人替代貨和場成為零售的核心

“人”替代貨和場成為零售的核心

無論零售行業經歷怎樣的變革,都離不開“人、貨、場”三個要素。隨著技術變革,人、貨、場三者的所代表的內容也在發生變化。

在商品稀缺的時代,“貨”是零售的核心,只要有貨就不用過多考慮人和場。在商品豐富的時代,“場”是零售的核心,所以很多品牌都去瘋搶大賣場、超市裡的稀缺位置。

淘寶、天貓、京東這些電商平臺的崛起,正是迎合了以“場”為本,讓實體零售企業的稀缺位置變得更多。

如今每個在人人上網的社交網絡時代,“人”終於變成了零售業的核心。企業必須圍繞“人”的需求設計商品、制定價格,並圍繞他們的心理、消費習慣建立全新的“場”。

以“場”為本,必然會被以“人”為本替代。而拼多多的崛起,社交電商正是抓住了以“人”為本,這是對舊零售模式的一種顛覆。事實證明,以社交進行的商業正趨於成熟。

一方面,微信生態的成熟,拼多多以廉價商品拼團的形式切中了大量傳統非網購型用戶;另一方面,雲集又以中心化品質供應鏈助力店主進行熟人推薦式銷售,切中了網購用戶的隱性消費需求。

這正是社交電商的前景所在:過去,是以阿里為代表的品牌型流量為主導,商家只能通過一個平臺打造自己的流量中心來銷售自家產品,只能靠用戶有了特定需求後,才主動搜索找到商家產品。

但是,現在社交流量更能主動激發用戶的潛在需求,甚至能通過社交了解用戶在某些特定場景的需求,從而去激發用戶的非主動型消費,也就是沒有想過但也會去買。更可以把消費者變為消費商。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不同於過去以流量帶來用戶,社交電商做到了以用戶帶來用戶。

人替代貨和場成為零售的核心

就像拼多多、雲集,包括早期的社交電商玩家小紅書,就是依靠用戶“口口相傳”形成了“裂變式”傳播,以極低的成本帶動新用戶增長。

社交新零售最重要的一點是“裂變”。這幾年微商裂變:幾十人的公司變成幾十萬人的團隊;很多公司一開始的銷售額很少,短短几個月之後,裂變的代理商人數達到幾十萬上百萬,營業額從幾萬漲至幾個億。如果有好的產品,就能實現裂變,模式也會成為推動力。好的產品是基礎,好的模式則是錦上添花。沒有好的產品不存在裂變。

PS : 文/陸偉 是 2015年度最具潛力個人自媒體獲獎者,2016、2017年虎嘯傳播獎評審評委,社會化媒體營銷顧問專家,WeMedia 自媒體核心成員,新浪千萬名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