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府城史話|大明湖畔憶稼軒

明府城史話|大明湖畔憶稼軒

每當我從這裡走過,彷彿就能聽到那陣陣沙場秋點兵的號角。這裡是辛棄疾紀念祠,它坐落在大明湖南岸,遐園西側,約百米處的一片綠蔭裡。遠看,黑牆灰瓦,在搖曳的綠蔭裡,神秘而靜謐。近看,石獅、照壁、門樓、飛簷、朱漆、高匾,透著一股墨色的歷史滄桑與古韻,讓人一望便陡生一種對遙遠時空的遐想。

明府城史話|大明湖畔憶稼軒

辛稼軒紀念祠

這是一組典型的中國古代官宦家庭式的建築,由南向北,三進院落,佔地約1400平方米。說起它,就不得不從晚清重臣李鴻章起筆。1901年,李鴻章死了,死於胃病咳血。慈禧下詔晉封李鴻章為太傅、一等肅毅侯,諡文忠,並敕令在其原籍及其各立功省份建祠10處以示恩寵。現在的這座宅院就是這十處中的一處。它建成於1904年,為時任山東巡撫周馥督辦,稱李公祠。

隨著清帝國的土崩瓦解,李公祠逐漸凋零破敗,直至埋沒在了歷史的荒草雜蕪中。1961年,濟南市人民政府對它進行全面修繕。修繕後的李公祠改為了辛稼軒紀念祠。

明府城史話|大明湖畔憶稼軒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濟南人,追贈少師,諡忠敏,是南宋時期傑出的軍事將領、豪放派詞人。

辛棄疾出生的時候,“靖康之變”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他的家鄉早已被金國佔領。他在整個青少年時期,親眼目睹了金人對漢人的欺凌與壓榨,在他祖父辛讚的教育下,很小就立下了抗金復國的大志。

21歲那年,金人大舉入侵南宋,為了策應南宋抗金,辛棄疾在家鄉拉起了一支2000多人的隊伍加入了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並任掌書記一職。在這期間,辛棄疾做了一個被世人贊曰“壯士英慨,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的壯舉。那年,耿京派辛棄疾去南宋朝廷聯絡起義軍南歸事宜,不料,辛棄疾在完成使命歸來後,面對的卻是耿京被叛徒張國安刺殺,起義軍隊伍潰散,張國安投金的局面。辛棄疾大怒,提槍躍馬,帶領五十幾名壯士,殺入了擁有數萬人之眾的金營,將叛徒活捉,又馬不停蹄地狂奔千里,歸南宋,交由宋高宗處置(斬首)。此事,威震南宋上下,辛棄疾一舉成名。

明府城史話|大明湖畔憶稼軒

辛棄疾作品

迴歸南宋後的辛棄疾,本以為可親率王師,北伐中原,收復失地,實現他抗金復國的夙願。可此時的南宋朝廷卻早已厭倦了戰爭,不思進取,只求偏安一隅,辛棄疾的凌雲壯志難以實現。他的壯志越是高遠,精神上所遭受的打擊就越是強烈,他生命的悲哀也就越是深重。

辛棄疾初到南宋時,先是綬承務郎,後拜江陰判官。再後來,他輾轉多地為知府、安撫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紹興、鎮江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這一時期,他無時無刻不盼望著北伐中原收復失地,每到一地,便在治理荒政、治安等政務的同時,積極備戰,準備一旦朝廷有令,便揮師北上。辛棄疾曾上書《美芹十論》《九議》等闡述抗金復國的方略,督促朝廷下決心北伐。也曾親率大軍在江西一舉剿滅為禍多年的“茶商軍”叛亂,在湖南訓練過一支驍勇善戰的“飛虎軍”。然而,他的這些真知灼見和軍事指揮才能卻未能被採納和重視。這樣,辛棄疾始終在一種壓抑沉鬱的精神裡煎熬著,可謂:一腔熱血空對月,滿腹韜略枉自談。

明府城史話|大明湖畔憶稼軒

終於,43歲那年,正值壯年的辛棄疾遭主和派諫官彈劾,被罷官閒居。閒居地在江西上饒的鉛山附近。之後,在長達25年的歲月裡,辛棄疾有二十多年都是在此度過的,被迫做了陶翁。其間,雖有兩次被招為官的經歷,但時間都不長,加起來也不足五年。1207年10月3日,辛棄疾在無奈的嘆息聲中,帶著滿腹的憂鬱和憤懣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68歲,墓葬鉛山縣南十五里的陽泉山。據說,辛棄疾在彌留之際,瞪著渾濁的雙眼,高呼“殺賊、殺賊”數聲,那聲音滿是悲憤與淒涼。

辛棄疾的一生是悲哀的,理想與現實出現了巨大的矛盾,他長期受主和派壓制,雄才大略無處施展。然而,正是這種境遇,才鑄就了他不同於歷史上任何一位偉大詩人的特質。他把“男兒到死心如鐵”的倔強與剛毅,把“看試手,補天裂”的凌雲壯志,把“氣吞萬里如虎”的萬丈豪情,融進了文字,化作了一首首不朽的詩篇,成為中華文明永世的驕傲。

今天,當我們走進這裡,走過這一個個小院,看過這一幅幅圖片,讀過這一段段文字,尤其是與辛棄疾(銅像)那雙無限蒼茫的眼睛對視後,我們的思緒就不會再平靜了,會像這大明湖的湖水一樣潮湧。在這不盡的潮湧中,我們的精神就會變得高昂,變得無比的高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