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擬國內上市:成立不到三年,從關聯方獲利近2千億

富士康擬國內上市:成立不到三年,從關聯方獲利近2千億

富士康股份擬在A股上市。2月22日招股說明書預披露更新,此前的2月9日才披露招股說明書申報稿和反饋意見,通常這個過程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但它只用了2周。它成立時間不到三年,期望通過“特批”完成A股上市,有觀點認為這主要得益於其在全球電子消費品製造市場中高佔比及其智能製造業務的定位,更認為它的上市讓A股圓了“BATJ”夢。

不過,富士康股份不僅存在上下游重疊的隱患,還有高達289家存在關聯交易的關聯方,並從中獲利上千億元。它那含“工業互聯網”的公司名稱、低毛利率的解釋及其他表述均受到了質疑。

2周完成預披露更新

富士康股份主要客戶涵蓋蘋果、華為、聯想、亞馬遜、戴爾等企業,其中蘋果訂單約佔當期營業收入總額的 20%-30%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代工企業。

2月1日是富士康股份正式提交招股書的時間,這也意味著,此時距離其成立滿三年僅有34天,但富士康仍然選擇了提前申報。

2月9日招股書申報稿和反饋意見同時披露,2月22日招股書預披露更新。據瞭解,招股書預披露到預披露更新,通常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這也是IPO排隊的主要時間。而富士康在短短2周就輕鬆搞定,況且中間還隔了一個春節,堪稱坐著火箭IPO。

富士康股份在招股書的重大事項中表示:“截至本招股說明書出具之日,公司持續經營時間未滿三年,公司已就前述情形向有權部門申請豁免。”

查閱資料發現,未滿持續經營三年標準但可申請上市的公司需經過國務院批准。經營時間不達標卻“特批”上市的此前也有,不過大多為“中字頭”公司,例如中國電建、中國建築、中國國旅等,以中國電建為例,其當年遞交審核材料時僅設立1年零8個月。而富士康是第一家以民營企業身份進行特別申報的IPO企業。

富士康股份的主要業務定位的是新形態電子設備產品智能製造業務,這是近兩年來大陸產業政策頻頻提出的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有媒體表態稱“智能製造等領域將獲特別上市支持”,認為該公司的上市是圓中國資本市場的“BATJ”夢。

據瞭解,富士康股份現股本177億股,按發行17.7億股A股,總股本約195億股,成功上市後,比照目前行業平均市盈率,較合理股價為33元,市值有望達6435億元,將一舉超越國內科技類最大公司海康威視及360公司,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股龍頭。據瞭解,海康威視3400多億元,360借殼成功也是3400多億元。

富士康股份的"特批"、”高市值“還與其在全球電子消費品製造市場中的高佔比、高營收不無關係。

若拿出2016年數據同期對比,富士康股份的營業收入在3492家A股可比對象中排列第14名,僅次於央企中國聯通(600050.SH)。2015年至2017年,富士康股份營收分別為2728億元、2727億元及3545億元(比騰訊2016年收入的2倍還多)。

截至2017年底,富士康股份總資產1486億元。總資產中,流動資產佔大頭,其中報告期貨幣資金分別為 96.06 億元、49.35 億元和 155.19 億元,貨幣資金中銀行存款佔貨幣資金比例較高,各期末佔比分別為 99.74%、98.14%和 91.43%。

公司名含“工業互聯網”被質問

富士康股份前身福匠科技於2015年3月6日成立,其發起人鴻海精密全資子公司機器人控股及深圳鴻富錦分別擁有福匠科技75%、25%的股權。之後該公司於2017年7月更名為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本文簡稱“富士康股份”),並用一年的時間以140億元整合重組了富士康科技集團在大陸的其他業務。這波動作後富士康股份全資及控股境內子公司共31家,全資及控股境外子公司共29家。

由此不難發現,富士康股份為一家控股型公司,自身主要負責對相關全資及控股子公司的投資和管理。因此富士康股份主營業務主要通過眾多下屬子公司實施運營,利潤均來自於下屬子公司(財報中的母公司2015 、2016年淨利潤欄為“-”)。

重組後原鴻海精密體系內的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及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業務及相關資產進入富士康股份。用其招股說明書中的話語表述即,富士康股份主要從事各類電子設備產品的設計、研發、製造與銷售業務,以工業互聯網形態為客戶提供智能製造和科技服務解決方案。儘管主營業務還是代工,但富士康也反覆強調自身的互聯網屬性。

募集資金投資項目來看,也充分顯示了富士康走向“互聯網+”的決心,富士康本次發行所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擬主要投資於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智能製造產業升級、智能製造產能擴建八個部分。上述八個項目的總投資額,分別為21.2億元、10億元、12.2億元、49.7億元、6.3億元、51.1億元、86.6億元、35.4億元,合共大約273億元。

但反饋意見隨即表示,“不利因素”部分披露了“統一的技術標準是工業互聯網設計解決方案中最重要的依據”、“工業互聯網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工業互聯網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請補充披露公司名稱含“工業互聯網”的原因、該等稱謂是否客觀準確且有充分依據。類似質問還包括“業內領先的產品研發、先進製造、品質管控和供應鏈管理等優勢”的相關披露是否依據充分。

低毛利率說明引質疑

代工廠模式所帶來的高營收、低毛利率問題同樣是市場關注的重心。2015年至2107年富士康綜合毛利率僅分別為10.50%、10.65%、10.14%。

具體到產品類別,其通信網絡設備和雲服務設備的毛利率分別為15.88%和4.64%;而其毛利率高達47.61%的精密工具與工業機器人領域,僅貢獻營收6.51億元,難以對其整體毛利率的形成助力,這也是造成其2017年淨利潤率降至4.48%的原因,而2015年、2016年該公司淨利率也不高,分別為5.26%、5.27%。據此看,該公司否存在影響未來持續盈利能力的不利因素呢?

招股說明書就此稱,根據 IDC 數據庫統計,2015 年度全球排名前十位的電子製造服務行業公司的毛利率位於3.94%至12.97%之間,平均值約為 6.70%。根據各企業2016年年報顯示,上述企業的毛利率位於 4.28%至 13.62%之間,平均值約為6.92%。

事實上,除行業利潤水平情況 ,全球電子設備智能製造行業市場容量、行業領先企業市場份額、發行人的行業地位 、全球手機出貨量規模等均來自IDC數據。另外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負債率、應收賬款週轉率 、存貨週轉率 、同行業上市公司毛利率及期間費用比較分析,來自WIND數據。

證監會要求就招股說明書中來源於IDC、WIND的數據,說明其真實性,“數據是否公開、是否為本次發行上市準備,發行人是否就獲得此數據支付費用或提供幫助,是否為定製的或付費的報告、一般性網絡文章或非公開資料。”類似的還有被問到財務報表項目比較數據變動幅度達30%以上的情況是否已恰當披露;報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 270.55 億元、285.61 億元和 355.51 億元,存貨金額較大。存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比例分別為 5.66%、5.19% 和 4.16%,高於同行可比公司,證監會稱對庫齡一年以上的存貨全額計提減值準備的原因,未來是否存在由此調節利潤的可能。

因此,即便坐擁千億級營收,其淨利潤和經營性淨現金流也大多在200億元以下徘徊。

招股書顯示,2015至2017年富士康的淨利潤分別為143.50億元、143.66億元和158.68億元,經營性淨現金流則分別為85.79億元、209億元、85億元。同樣以2016年數據進行橫向比較,營業收入排名14的富士康淨利潤、淨現金流分別僅排名27名和42名。

報告期內,發行人的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分別為 26.93%、20.56%和 18.97%。

資產負債方面,截至2017年底總負債1204億元,負債同比增加了622億元,負債率約81%,遠高於其可對比公司均值——57.73%,更是相較截至2016年底的43%上漲了近一倍。總負債中,報告期各期末應付賬款分別為 347.02 億元、430.13 億元和 768.09 億元,佔當期流動負債的比例分別為 69.45%、74.17%和 63.80%。

富士康股份表示,公司通過支付現金方式收購重組資產所帶來的應付重組成本餘額在 2017 年末計入其他應付款,導致公司流動負債大幅增加。報告期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 470.09 億元、545.74 億元和 785.13億元,佔流動資產比例分別為 49.12%、44.76%和 57.45%。但證監會要求披露公司部分境內、外重組採用現金收購方式,未採取股權方式收購的原因;分析說明現金收購是否影響發行人持續經營能力等。

客戶、供應商重疊存隱患

富士康股份面臨上下游重疊問題,未在招股說明書中詳細揭露前5大供應商客戶明細。

報告期內,富士康股份部分原材料採購採用Buy and Sell模式,即客戶在採購部分原材料後由其銷售給富士康股份,由富士康股份進行加工製造後再向客戶銷售產成品的業務模式,富士康股份認為這種模式可讓製造企業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但該業務模式下發行人的客戶和供應商相同,在客戶集中度較高的情況下,客戶擁有較高的話語權。如果未來客戶利用該等業務模式,採取提高原材料銷售價格、壓低產品價格的措施,將有可能導致富士康股份毛利率水平進一步下降。

查閱招股書發現,富士康股份前五大供應商中的Dell、HPE、華為既為其主要客戶,也同樣出現在主要供應商名錄中;報告期內發行人對前五名客戶的營業收入合計數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6.81%、78.63%和72.98%,客戶集中度較高;零組件、玻璃、金屬材料單價均在2017年有超過30%的上漲率。

而客戶、供應商重疊的情況還容易混淆財務的清晰度。證監會的質問稱,發行人與鴻海精密控制的公司是否存在共同客戶或共同供應商,鴻海精密控制的公司是否代發行人承擔費用或成本支出,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情形。

又根據招股說明書可知,報告期內與富士康股份存在關聯交易的關聯方有289家。

數據上看,報告期內,富士康股份向關聯方銷售商品的金額合計1911.73億元,分別為 782.41 億元、696.25 億元和 433.07 億元,分別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 28.75%、25.62%和 12.27%,向關聯方銷售的商品主要是通信網絡設備高精密機構件等;向關聯方提供勞務收到的金額分別為 29.11億元、20.23億元和 5.70億元,合計55.04億元,分別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1.07%、0.74%和 0.16%,向關聯方提供的勞務及服務主要為加工服務;向關聯方採購商品的金額分別為 263.66 億元、222.63億元及231.56億元,合計717.85億元,分別佔當期主營業務成本的10.81%、9.16%及7.29%,向關聯方採購的產品主要為 PCB、連接器等零組件,以及模具等產品。

證監會要求此處補充核查說明報告期內關聯交易的原因及必要性,定價是否公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