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覺得朋友圈已經接近死亡?

吉他齋


朋友圈從開始什麼話都說,到現在,已被微商、集贊、投票等成為了廣告圈。


朋友圈,在我看來,已經接近死亡了。


我玩微信那是2013年8月,辦公室來了實習的學生,他幫我下載了微信,並教我怎樣操作。


當時,我對微信也沒多大興趣,雖會簡單操作,但沒真正使用過。


記得那年中秋節,我想起了微信,嘗試給朋友發了一條節日快樂。



原來,朋友見我註冊微信後,曾給我打過招呼。



有次同事請我邦忙,給她請假,曾發微信給我。



這事後,我告訴身邊的朋友,有事還是打電話靠譜。


隨著微信的普及,我也只能適應潮流,開始用微信聊天,發發朋友圈了。


那個時候的朋友圈,也很簡單。


朋友圈常有人說心裡話,曬曬照片。養生的、雞湯文是特別的多。


看到發的雞湯文,大家一定會覺得發文的人特別孝順、正直。


記得有年春天,我和同事們到植物園燒烤,及欣賞鬱金香。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組照片,同事們在紅色的、黃色的、紫色的的鬱金香花塵裡燦爛的笑容。


這在當時,確實引來了無數人點贊,大家都尋問這是哪裡。


我覺得發朋友圈,就是為了把自己看到的美好,與大家分享。


也不知啥時候起,朋友圈變味了。大家再也不說心裡話了。


每天的朋友圈被保險人、微商,還有各種參賽、投票、集讚的,不時刷暴了朋友圈。


後來,朋友圈也有了新的功能,可以分組可見。我是不想分組,也不想花太多的精力來玩朋友圈。


有時只是外出旅遊時,曬曬美景。可這些照片把我完全出買了。



公司開年終總結會時,曾玩了一個遊戲,每個人對各位說一句心裡話。


當時,同事們都對我說,好羨慕你,經常可以旅遊。這確實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從此,我不再發旅遊照片,不再看朋友圈。


外去旅遊時,發的照片,只有自己能看到。我不想,把自己的隱私,全暴露給所有人。


朋友圈的小紅點,不再吸引我了。


以前刷一遍朋友圈,隨便花費半小時、一小時。


而現在,耳根清淨了。我也有更多的時間,看書、鍛鍊了。


朋友圈己接近死亡,而我的生活,則會變得更加美好!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知道


朋友圈雖然還沒有死亡,但是其影響力日漸下降是不爭的事實!

當年朋友圈非常火爆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把大量時間花在朋友圈上,大家也願意花時間發自己的最新動態。因此,朋友圈成立一個很好的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但是,自從微信要利用朋友圈的超高人氣來做鼓勵大家做微商的時候。朋友圈就開始變味兒。因為,大家已經習慣於在淘寶、天貓、京東等等電商網站上購買物品。而朋友網做微商既沒有它們的海量貨品,更沒有很好的展示平臺。因此,最終只能讓一個好好的社交產品,變成無聊的微商的寧死不屈的戰場。再有就是一些連轉發者自己都不信的雞湯文!

長此以往,朋友圈雖然不一定死亡,但是其用戶粘性的持續下降,必然會成為一個雞肋一樣的存在!因此,我們不得不說,互聯網產品也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騰訊系的QQ和微信的確是社交的老大,但是阿里系的淘寶網和天貓商城也是網購的老大!雖然雙方都想涉足對方擅長的領域,但是都失敗了!因此,騰訊應該吸取微信朋友圈的教訓,做好自己擅長的事兒!


地震博士


確實,朋友圈剛出來那會兒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刷,親朋好友也很給力,時時刻刻都有新內容。而現在,我刷朋友圈的頻率降低到每天1次,基本上就是睡前看看。而且微信裡的好友雖然很多,但發朋友圈的卻不多了,積攢了1天的內容,差不多10分鐘就可以看完。

現在朋友圈裡的內容主要分三類,一類是工作相關的,大多都是同事或者同行在發。說實話平時上班已經夠辛苦了,回家刷朋友圈還要看這些內容,誰會樂意呢?

第二類是各種曬娃、旅遊、吃飯的,比如我自己平時出差去到其它城市,也會拍個照片發到朋友圈留做紀念。這實際上是朋友圈的基礎內容,但這種比較個人的內容,除了真正的親朋好友,沒有誰會去關注的。不熟悉的人之前誰會在意你今晚去了哪裡,吃了啥呢?

第三類就是各種營銷內容,比如賣服裝、面膜的,這種一般看到就會拉進黑名單,然後仔細反省當初為什麼要加這個人呢?

雖然微信號稱是熟人社交,但隨著用戶的增多,到現在的功能也和過去的QQ差不多了。各種營銷號、訂閱號的加入,讓微信開始變得更加工具化。比如我的微信裡很對多都是工作過程中結交的同行,大多隻見過一面,連熟人都算不上。對於這類近似於陌生人的“好友”,我自然不會關心他/她的朋友圈裡發了些什麼內容。

所以微信朋友圈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堅持當初熟人社交的初衷,把微信從親朋好友聯絡、交流的工具,變成了QQ那樣大眾化的軟件。導致很多用戶的微信好友其實都是陌生人,同樣也使得原本用於瞭解熟人動態的朋友圈,變成了大部分內容都毫無價值的營銷場所。久而久之,等微信中的真實好友不再願意主動分享內容,朋友圈距離死亡也就不遠了。


貓眼看數碼


朋友圈早晚得半死。這是流行文化的鐵律。國人就喜歡一陣風,喜新厭舊,喜歡過了,平淡了,慢慢就消失了。朋友圈雖然不至於全死,但會進入逐步冷清的狀態,這是朋友圈的最後歸屬。這個社交載體,和其他社交媒體一樣,就像流行文化,熱鬧一陣子就冷清了。除了客觀規律之外,朋友圈接近死亡的原因,還有幾種情況:

一是朋友圈的分享功能已經雜亂無章。朋友圈當初火起來,也是因為可以讓親戚朋友分享到你的實時動態,這種動態開始是開放的,現在隨著微信添加人越來越雜,隱私類的動態,已經不能隨便發朋友圈了。因為,你不知道看到你朋友圈的都是什麼人。如果你設置了分組,只讓家人朋友看到你的朋友圈,管理起來也比較費勁。

二是朋友圈成為微商的載體。微商的經營模式,就是通過朋友圈裂變,轉化為客戶,轉化為賺錢的對象。隨著微商氾濫,商品良莠不齊,通過朋友圈裂變,給朋友之間造成很多誤解。再說了,一些不良的微商保險,都是從殺熟開始的。朋友之間的“信用背書”,淪為各個“朋友”賺錢的工具,許多人就不再發朋友圈了,也不看朋友圈了。

三是朋友圈的人情綁架。前一段時間,朋友圈裡流行曬健步走的排名,同事朋友互相點贊,現在都懶得點了,新鮮勁一過,就沒有興趣了。朋友圈的點贊與回帖,就是友情的試金石,不點贊就不是朋友,給她點贊不給我點贊就是不尊重我,這些點贊層出不窮,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再說了,朋友圈裡利用友情拉票的,也特別多,讓人煩不勝煩。

綜上,朋友圈還是在淪為朋友圈生意裂變的平臺,成為私密信息暴露的平臺,成為友情綁架的平臺,它早晚走向衰落,這是基本規律。


職場火鍋


從2011年1月21日上線至今,朋友圈已經陪伴我們七年了,目前我們對於朋友圈的態度就是“七年之癢”。

甚至很多人幾年前就不痛不癢了,直接關閉了“朋友圈”,而我也屬於那種萬年不更朋友圈的隊伍中的一員,距離上條消息是去年十二月份。

那有個問題了,QQ空間從2005年6月6日上線到現在已經13年了,為什麼還在呢?而且它們的後臺都是同一個,大樹底下好乘涼嘛,那麼朋友圈是不是可以繼續這樣存活下去?

QQ和微信最大的區別就在於:QQ的老友多,年份久,而微信裡都是些工作上的和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等平時都聊不上天的人。基本上每次能聊得也就那麼些個。微信的看點都擠在朋友圈了。

所以讓大家徹底討厭微信的一點就是:微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微商滿天卷地而來。打廣告就打廣告吧,你還刷屏,還時不時地就發消息給我。

這樣的直接屏蔽就好了,但是最悲傷的是自己的親戚,好友,工作夥伴也加入了進來。還通知你給她點贊,評論加轉發……

本來朋友圈是朋友之間分享好物的,卻拿來炫富了;本來是分享幸福的,卻曬娃過頭。

對此我們是無力吐槽的,所以只能改變自己,不刷朋友圈。

畢竟,凡事都得有個度,我們也沒有辦法阻止微信好友們不去發那些信息,就算屏蔽了,以後新加的人,還是可能會發相似的信息,讓朋友圈都成了各式各樣“低俗”,質量不好,用力過猛的東西。

反正我現在朋友圈基本無聊才刷一刷,其他時間都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鎂客網


朋友圈並沒有死,只是它的定位慢慢變了

很久很久以前,微信還不是全民應用,那時候能發語音消息還很“潮”,用微信的大多是喜歡新鮮事物的年輕人。這時候微信更像是一款年輕人喜歡的小眾應用,微信好友更多的是同齡人,沒有父母沒有領導同事,這時發朋友圈沒有什麼顧慮,年輕人可以在朋友圈盡情的放飛自我,所以這時候每個人發朋友圈的頻率是很高的

很久以前,隨著微信的用戶漸漸變多,微信不再是年親人的專屬,而是慢慢的變成了熟人社交,微信的好友大部分都是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這時候發朋友圈就會有所顧慮,現實生活中不能說的話在微信上也不太好說,而且如果你父母或領導加了你,你發朋友圈肯定會更加小心翼翼,甚至直接屏蔽掉他們。你加了老闆就不會肆無忌憚的吐槽工上的事情,你加了父母就不能隨心所欲的感慨感情上的事情。這種情況下,發朋友圈的頻率肯定變少了

現在,微信已經是一款全民應用了。微信好友不僅僅是親人朋友,還有工作上認識的人,隔壁小區買同樣車的鄰居,樓下早餐店的老闆,飯局上見過一面的陌生人。現在微信上的人際關係越來越貼近你現實中的生活,朋友圈越來越迴歸你真事生活

。你在現實中過得開心嗎?如果你現實中感覺有很多無奈不能表達自我,那麼朋友圈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這時的朋友圈已經是人間百態了,現實中的顧慮會平移到朋友圈中,所以發朋友圈的頻率也就越來越小了


熱心網友劉富貴


朋友圈雖然沒有死亡,但已經是半死不活,也就是苟延殘喘罷了。我這麼說絕不是危言聳聽,有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兩個問題。

一,90後不玩微信,他們更喜歡玩QQ,與成年人從QQ轉戰微信恰恰相反。我的孩子是一個90後,他與同學聊天都是在QQ上,很少打開微信。問他為什麼,他說微信太亂!

二,很多人已經屏蔽了朋友圈,有的人已經很久不再更新狀態。之所以還沒有卸載微信,我想更多是因為購物的時候“微信支付”比較方便而已。

朋友圈本來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平臺,怎麼會走到這一步呢?我分析與微商的泛濫不無關係。本來平臺定位為社交,非要加入網絡購物這個元素,就好比是一個西裝筆挺的人,穿上了一雙老頭鞋,這就有點不倫不類了。

據調查,微信用戶超過了10億。這些客戶裡,微商畢竟是少數,但是,正是這些少數微商朋友,連篇累牘,不厭其煩地對朋友圈亂鬨亂炸,別人不勝其煩,她還自得其樂,使微信逐漸對客戶失去了粘性。好在微信支付功能非常強大,雖然是雞肋,但是很多人暫時還離不開微信。但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有更新的技術代替微信支付的話,微信也就徹底死亡了。

溫馨提示:1.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贊和評論,謝謝

2.如果喜歡職場和管理知識,請關注本頭條號閱讀相關文章!


管理那點事


朋友圈就是個

大!

秀!

場!

自己總結了一下朋友圈秀場TOP7

1、秀旅遊的

每天都在路上,每天都在旅遊,看風景~不用工作,好開心~啦啦啦

2、秀美食的

哇哦~今天又發現了一家好吃的冰激凌店耶 每天吃每天吃 每天吃好吃的 就是胖不起來 好討厭

3、秀文學功底的

不管是不是倉央嘉措的 都說是倉央嘉措的,每天矯矯情情 柔柔弱弱 感慨很多

4、秀情感狀態的

失戀了?全世界都失眠了?我得去買醉,我傷心,我難過。

5、秀身材的

今天教練說我胖了,哎~我昨天晚上就多吃了兩塊肉,就這麼明顯了?不行,趕緊繼續補練,今天要把兩塊肉練下去,加油~多跑10萬公里。

6、秀智商

不想說了 例子太多,明明三十好幾了,還以為自己是13歲的小孩兒呢?整體裝無辜裝柔弱。

7、秀自拍

真的 不論在哪兒,都是一張自拍,同樣的角度 同樣的構圖,不同的地方和服裝和髮型。同樣美顏10級

以上 圖片全部來自網絡。


阿季灶咖


越來越多成熟的人已經不在朋友圈發動態了!

朋友圈剛興起的時候,那個興奮,那個新鮮,恨不得半個小時發一條都是各種曬,心情好了,吃什麼美食,別急吃,先拍個照發個朋友圈,出去旅個遊,也要曬個風景,更別提結個婚生個娃,那更是天天曬。

也有心情不好,偶爾在朋友圈發個牢騷,爆個粗囗,更是引人猜測,弄得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前同事親戚朋友,遠隔萬水千山,也對你的飲食行蹤,心情好壞,戀愛進程瞭如指掌。這類人一般都是愛慕虛榮,內心虛弱的人,希望引起別人的關注和點贊以及肯定來刷存在感。

後來更甚者還有曬工資條曬收入。歸根結底,都是炫耀的心理在做怪。大多數人對朋友圈裡的各種曬都很反感,嘴裡一邊罵,"秀恩愛死得快"!另一邊點贊後還要留言,"親愛的,你一定要幸福喲"!

風景,美食,幸福,恩愛都是屬於自己的內心感受,至親好友自然瞭解你的真實狀況,沒有必要在那麼多陌生人的世界出現。更何況並沒幾個人真心地希望你過得比別人好!有時候你的各種曬,已經不知不覺傷害了那些朋友圈落魄人士的脆弱內心,你們越是發,他們越是盼你倒黴。心理雖然陰暗卻很真實。

記得老同學A愛在圈裡各種曬,為獲得一眾朋友的羨慕和點贊而洋洋得意,同學B因創業失敗走投無路,無奈之下找到他想週轉三五萬塊錢,沒想到被A一口回絕,兩人鬧翻後,大家都說,動不動就新馬泰七日遊,動不動又升職加薪的,怎麼是個見死不救的無義小人。後來越來越多的朋友把他在圈裡和生活都徹底屏蔽了,你說這又是何必呢!

還有一種虛偽的人,喜歡在朋友圈裡曬苦逼加班照,無非想引起老闆或上司的注意和好感,為了增加印象分漲點工資而已。明明晚上出去吃喝玩樂嗨翻天,路過公司樓下,非得下車拍個照發個圈,"又是一個充實的晚上,你見過公司樓頂凌晨二點的星光嗎"?第二天老闆見了你,打個招呼"昨天辛苦了",弄得你一楞一楞,明明老媽讓你捎個感冒藥,你也把藥放在辦公桌電腦邊,拍照發個圈,"帶病堅持工作,求安慰"。時間久了,馬腳露出來,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而遭到同事們的反感。

所以朋友圈裡,情商高的人很少發動態,也很少互動。他們只是埋下頭,幹自己該乾的事,賺自己該賺的錢,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與別人無關。


真水無香666


前段時間,覺得朋友圈的確是太安靜了。於是我就想編點搞笑的段子活躍一下朋友圈氣氛。來回看了看自己編的搞笑段子。自我感覺應該能引起朋友圈的騷動,但令我失望的是連點個讚的人都沒有。

想想以前那個朋友圈啊,我隨隨便便發個動態,點讚的和評論的簡直屌炸天。只要一打開微信 動態欄隨隨便便都是顯示幾十個消息。

現在雖然很少發朋友圈,但已經習慣了每天定時瀏覽朋友圈動態。

不管朋友圈怎樣,希望大家也不要噴來噴去,從QQ到微信不知道承載了多少人的記憶。朋友間、多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