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懷梆劇的導演


任何一個劇目都是使用了文學(劇本)、音樂(念唱)、舞蹈(武打、動作)諸多藝術手段而組成的。五四運動之後,西方戲劇引進我國,我們對於戲劇排演者也改稱“導演”。

談談懷梆劇的導演

導演系全劇的組織者,也是每個演員的輔導者。但是隨著世界戲劇的發展,導演工作也產生了不同的排演手法。如布氏體系和斯氏體系。我國的主體劇種是民族傳統歌舞劇,因為劇種藝術結構的不同,我們的排演手法也自然成為一個體系,不同於其他。

談談懷梆劇的導演

我們的戲曲絕大部分是以唱為主體的,即使是做工戲、武打戲,也都是依照著“語言程式”、“武打程式”來進行的。又因為我們的戲曲表演是以象徵手法為主,所以我們的排演手法也是“象徵的程式指導式”的排演手法。其中,教授唱腔是重點。而唱腔,我們絕大部分劇種屬於板腔體,也是有固定板式的。所以排演人員是以不同的唱調幫助表演者納入規定板式內,唱出不同人物的特定情感為要求。

談談懷梆劇的導演

全國多大劇種莫不如是,懷梆也不例外。除去啟蒙教藝,個別傳授外,大多劇目排演俗稱“拉戲”或“拉場”。我國劇種眾多,歷代積累劇目達千部以上。由於當時印刷條件所限(木板手刻),基層業餘劇團無力收集大量資料,因此大都系排戲老闆或師傅面傳口授,較大的戲劇寫成場次提綱,懸掛臺上,按次去排,所謂的“提綱式排戲”,就是如此。

談談懷梆劇的導演

排戲人按提綱場次逐次進行,人物按提綱次序登場活動——如“小坐場”、“攀路”、“小碰頭”、“表身世”······至於臺詞、動作老闆邊排邊說,或僅說明內容由演員自己發揮。總之,這類排演無法達到抓重點、求大進的要求。具體效果,全憑演員臨場發揮。過去曾流傳這樣一句話:“二十三塊板上見”,實際是就演員平素的藝術修養而言。漫長的歷史時期,我縣各懷梆劇團排演,大體都是這樣度過的。

談談懷梆劇的導演

1964年之後,南關懷梆劇團一改往日舊貌,特邀博愛縣豫劇團導演高宏猷先生執導《洪湖赤衛隊》。高導演一遍一遍地示範,一遍一遍地輔導,摸爬滾打,就地翻滾,演員們十分感動。自此一發而不可收拾,此後的幾十年,辛老闆和高導演合作,在南關排戲二十多個,獲得群眾連聲讚揚。

談談懷梆劇的導演

自二十世紀60年代之後,全縣各懷梆劇團每到春節,都到縣豫劇團拉人,大角小角一齊拉,拉去排戲,拉去比戲,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同時,縣劇團也對農村業餘劇團進行了輔導,互幫互學,齊頭並進。齊博愛縣文化局還連續舉辦了幾期導演訓練班,輔導農村業劇團的導演訓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農村懷梆業餘劇團排戲,一般都採用導演負責制,大體是拿劇本進行排演,比較正規化。較有名的導演有:來海記、李虎等。

談談懷梆劇的導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