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木偶式学生,家长请三思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上高中以前学习成绩也很普通,初中曾考过班级第31名,年级第336名,高中入学时,也不过是年级第63名。

但是升入高中后,他开始认真借鉴“考神”们的长处,为己所用,先超越自己,然后再超越“考神”。

结果,他也从人变成了“神”,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由人到“神”,他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呢?

拒绝木偶式学生,家长请三思

很多父母最常说的话就是,你看你们班里的第一名,人家作业多好、考试多聪明、表现多优秀。在小孩已经不厌其烦的时候,家长是不是该换个思路、换种说法来言传身教。而我认识这么一位家长,他的说法和做法就收到了很好的效益。从小就培养孩子不要落后的意识,学会从身边找有效目标、最终超越身边的人。

这位朋友的孩子小时候就很好强。有一天,他和儿子骑自行车,一位阿姨骑自行车从旁边超了过去。小孩就跟爸爸说:“爸爸你一定要快点骑呀,超过她,不要落后”。后来这位朋友对儿子不断鼓励,不断打气,可能就塑造了孩子积极、好胜的这种性格。

当然,可能每个小孩潜意识里都有这种东西。但每一位家长的关注度不一样,你可能忽略了,也可能没和孩子达成默契。

拒绝木偶式学生,家长请三思

其实这位朋友的孩子上学的时候五岁半,理解能力比别人差一些。小时候要是考砸了,老是抠头皮。朋友那时候就经常问孩子“唉,你头上怎么全是血印子呀?”

后来了解到考砸了,就对孩子说:“儿子你不用抠了,其实想提高成绩很容易,你不妨找一个跟你相近的对手,比如小刚,然后努力超过他,超过小刚之后,再找比小刚学习好的小强,然后再设法超小强,这样不断超过你的对手,你的成就就是第一名了。而且你一定要相信自己,你并不比任何人差,他之所以比你强,就是因为他比你年龄大,没办法,他占先天优势了,这属于不公平竞争,我相信在公平的情况下,你一定能超过他。”

这样明明是在哄小孩子,但当时确实很有效。比如进小学后的第一次考试,他儿子考了班级第23名。后来按照朋友的提醒和鼓励,不断努力,第二次就考了班级第4名。以后基本保持在班级前三名之内。

等再大一点的时候,再遇到挫折的时候,朋友还是这么说,你一定要相信自己,你并不比任何人差,之所以他们比你强,可能他们比你年龄大一些,而且付出的努力多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的差距会越来越小的。

高中考进了省重点高中,里面全是高手,孩子心理压力巨大。开学的第一个月,基本上是非常卖力地学习。第一个月月考,考试之前就跟父母说,小目标就是从年级第63名,进前50吧。非常现实,一点点来,也没要求孩子必须考到第一名。他当时对孩子也不是很乐观,毕竟年级里有那么多个第一。一开始互相都不知道底,保守一点吧。等考试出来结果,哇噻!孩子考了年级第6名,从年级63名一下考到年级第6名,班级是第2名。

拒绝木偶式学生,家长请三思

当时看完结果一愣,紧接着是喜出望外的感觉了。这会朋友已经不采用原来的鼓励方式了,让孩子自己总结。孩子思考了一下,得出了这个结论:初中的时候,我把他们称之为“考神”的那几个同学,凡是考试都不倒,很多人羡慕的称呼他们为考神。我跟我爸说:“老爹,人家是‘神’,我是人,在人的能力范畴内我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他是‘神’,我是无法达到的。”其实也是有点为自己开脱。

但是经过这次月考,那几个“考神”,都考在我后面了,被我给拿下了,看来他们也是人啊。

如果说他们是“神”的话,我也是“神”呀,但我自己清楚我不是“神”,我是人呀。那他们也是人的话,我就可能超过他们。他们那么厉害,都可能被超过,给我非常大的信心和鼓励。这一点也打破了我心中的原有的观念。

所以孩子就进一步追赶原来所谓的“考神”,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后来孩子自己不断的观察,意识到一点,就是光靠努力的话,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有突破了。

但“神”和人毕竟有个差别,就是说“神”会利用一些特殊的东西,从而达到人无法达到的境界。“神”的这些特殊的东西就是他们的一些独特且高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从这时他的孩子才开始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的。

从朋友身上,我感慨的不仅仅是他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积极向上的意识,在整个孩子的学习成长途中,很多关键的时候,我们都只会一味的催促孩子、埋怨老师、斥责孩子不认真不聪明,而没有像朋友那样,及时发现孩子的好的优点,加以引导和指引,帮助养成长久的良好习惯,没有重视孩子的自主分析、自主解决、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养。造成孩子一路上依赖老师、依赖家长、依赖学校,只会听老师、家长的要求完成任务,从来不曾思考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

拒绝木偶式学生,家长请三思

在此我呼吁家长们树立这样的理念:

1、家长应该学会理解和鼓励孩子,在困难时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2、朴素的语言胜过滔滔不绝地讲大道理;

3、善意的“谎言”,有时很有效;

4、抓住一个有效的鼓励措施,可不断重复和强化。

5、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主分析、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6、摒弃把孩子培养成会听照做的木偶式学生的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