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木偶式學生,家長請三思

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上高中以前學習成績也很普通,初中曾考過班級第31名,年級第336名,高中入學時,也不過是年級第63名。

但是升入高中後,他開始認真借鑑“考神”們的長處,為己所用,先超越自己,然後再超越“考神”。

結果,他也從人變成了“神”,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由人到“神”,他經過了一個怎樣的歷程呢?

拒絕木偶式學生,家長請三思

很多父母最常說的話就是,你看你們班裡的第一名,人家作業多好、考試多聰明、表現多優秀。在小孩已經不厭其煩的時候,家長是不是該換個思路、換種說法來言傳身教。而我認識這麼一位家長,他的說法和做法就收到了很好的效益。從小就培養孩子不要落後的意識,學會從身邊找有效目標、最終超越身邊的人。

這位朋友的孩子小時候就很好強。有一天,他和兒子騎自行車,一位阿姨騎自行車從旁邊超了過去。小孩就跟爸爸說:“爸爸你一定要快點騎呀,超過她,不要落後”。後來這位朋友對兒子不斷鼓勵,不斷打氣,可能就塑造了孩子積極、好勝的這種性格。

當然,可能每個小孩潛意識裡都有這種東西。但每一位家長的關注度不一樣,你可能忽略了,也可能沒和孩子達成默契。

拒絕木偶式學生,家長請三思

其實這位朋友的孩子上學的時候五歲半,理解能力比別人差一些。小時候要是考砸了,老是摳頭皮。朋友那時候就經常問孩子“唉,你頭上怎麼全是血印子呀?”

後來瞭解到考砸了,就對孩子說:“兒子你不用摳了,其實想提高成績很容易,你不妨找一個跟你相近的對手,比如小剛,然後努力超過他,超過小剛之後,再找比小剛學習好的小強,然後再設法超小強,這樣不斷超過你的對手,你的成就就是第一名了。而且你一定要相信自己,你並不比任何人差,他之所以比你強,就是因為他比你年齡大,沒辦法,他佔先天優勢了,這屬於不公平競爭,我相信在公平的情況下,你一定能超過他。”

這樣明明是在哄小孩子,但當時確實很有效。比如進小學後的第一次考試,他兒子考了班級第23名。後來按照朋友的提醒和鼓勵,不斷努力,第二次就考了班級第4名。以後基本保持在班級前三名之內。

等再大一點的時候,再遇到挫折的時候,朋友還是這麼說,你一定要相信自己,你並不比任何人差,之所以他們比你強,可能他們比你年齡大一些,而且付出的努力多一些,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們的差距會越來越小的。

高中考進了省重點高中,裡面全是高手,孩子心理壓力巨大。開學的第一個月,基本上是非常賣力地學習。第一個月月考,考試之前就跟父母說,小目標就是從年級第63名,進前50吧。非常現實,一點點來,也沒要求孩子必須考到第一名。他當時對孩子也不是很樂觀,畢竟年級裡有那麼多個第一。一開始互相都不知道底,保守一點吧。等考試出來結果,哇噻!孩子考了年級第6名,從年級63名一下考到年級第6名,班級是第2名。

拒絕木偶式學生,家長請三思

當時看完結果一愣,緊接著是喜出望外的感覺了。這會朋友已經不採用原來的鼓勵方式了,讓孩子自己總結。孩子思考了一下,得出了這個結論:初中的時候,我把他們稱之為“考神”的那幾個同學,凡是考試都不倒,很多人羨慕的稱呼他們為考神。我跟我爸說:“老爹,人家是‘神’,我是人,在人的能力範疇內我已經盡到最大的努力了,他是‘神’,我是無法達到的。”其實也是有點為自己開脫。

但是經過這次月考,那幾個“考神”,都考在我後面了,被我給拿下了,看來他們也是人啊。

如果說他們是“神”的話,我也是“神”呀,但我自己清楚我不是“神”,我是人呀。那他們也是人的話,我就可能超過他們。他們那麼厲害,都可能被超過,給我非常大的信心和鼓勵。這一點也打破了我心中的原有的觀念。

所以孩子就進一步追趕原來所謂的“考神”,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

後來孩子自己不斷的觀察,意識到一點,就是光靠努力的話,你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很難再有突破了。

但“神”和人畢竟有個差別,就是說“神”會利用一些特殊的東西,從而達到人無法達到的境界。“神”的這些特殊的東西就是他們的一些獨特且高效的學習方法。也是從這時他的孩子才開始摸索自己的學習方法的。

從朋友身上,我感慨的不僅僅是他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積極向上的意識,在整個孩子的學習成長途中,很多關鍵的時候,我們都只會一味的催促孩子、埋怨老師、斥責孩子不認真不聰明,而沒有像朋友那樣,及時發現孩子的好的優點,加以引導和指引,幫助養成長久的良好習慣,沒有重視孩子的自主分析、自主解決、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素養。造成孩子一路上依賴老師、依賴家長、依賴學校,只會聽老師、家長的要求完成任務,從來不曾思考適合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

拒絕木偶式學生,家長請三思

在此我呼籲家長們樹立這樣的理念:

1、家長應該學會理解和鼓勵孩子,在困難時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支持;

2、樸素的語言勝過滔滔不絕地講大道理;

3、善意的“謊言”,有時很有效;

4、抓住一個有效的鼓勵措施,可不斷重複和強化。

5、重視培養孩子的自主分析、自主探究、自主學習能力,幫助他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

6、摒棄把孩子培養成會聽照做的木偶式學生的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