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搶跑”,要叫停更要“三思”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現在我國許多家長有意無意把“早學”“多學”當成“早慧”。不少滿臉童真的幼兒園孩子業餘時間要上“幼小銜接班”。進入寒暑假,很多中小學生比平時更忙,要參加各類補課班,有的還要參與海外遊學項目,巨大開支也讓不少學生家長感嘆“收入撐不起一個假期”……

教育家盧梭曾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殊不知,教育“搶跑”對孩子無異於拔苗助長,家長是好心辦壞事,要不得。孩子的教育不會“速成”,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論起點如何“搶跑”,孩子成長過程中依然會冒出許多問題,可能中間要“暫停”“檢修”,不一定“搶跑”就能早早衝過終點,取得好成績。特別是學習要遵循規律,講究科學方法,孩子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每個階段的課程設置都比較符合絕大多數孩子成長實際,“搶跑”教育方法,有違規律,也不科學,不少事實證明其常常會事倍功半。

其實,教育“搶跑”之害,不少家長並不是不理解。出現這種現象,主要還是因為:家長渴求子女成才,急功近利,不惜竭澤而漁;家長盲目從眾,別人怎麼幹自己就怎麼幹;社會眾多培訓機構、輔導班誘惑;教育資源不均衡;社會評價孩子成才標準仍然按分數高低“排隊”“分數至上”,忽略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習慣、潛力、心理等因素……

筆者認為,教育“搶跑”要叫停,更要“三思”。

政府部門要做好教育內涵式發展,將優質均衡教育資源蛋糕“做大做強”,覆蓋到更多地區、更多學校、更多學生,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教育質量。要不斷完善教育評價體系,打破“一考定終身”“一把尺子評到底”痼疾,拓寬人才成長渠道,為孩子畫出一條公平合理“起跑線”,有效防止家長把孩子寶貴時間浪費在“搶跑”上。

學校要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深刻認識到分數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的本質是為人的生命奠基,打好人生底色。為此,要大力落實以“五育並舉”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為不同素質、稟賦學生提供多條“跑道”。

家長心態需要自省,要靜待花開,改變孩子“先飛”觀念,消除教育焦慮,不人云亦云,不虛榮“炫耀”。要認識到只有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才是科學有效的教育。要改變“圈養”思維,對孩子進行“慢育”,不急於求成追求速度,而要讓孩子在成長中享受成長的快樂,學會發現最好的自己,“適時適量”主動加註“助跑劑”,在選對的“跑道”上“放飛”自己的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