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修养不谈,会不会好好说话,首先是智商问题

(文字来源于原创网络播客节目《亦谈亦唱》,版权归属济南新卓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请联系作者。)

什么是互动?说话就是互动。说话是一种本能,是表达和沟通的基础。

我很羡慕会说话的人,尤其是逻辑清晰、口齿伶俐、表达技巧丰富、沟通能力强的人,我始终把会说话看做是一项现代人生存发展的必须技能。

但是这里需要分清两个问题,也就是表达和沟通的差异,

这两个概念是有所差别的,表达只是说清楚自己内心的想法,基本属于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沟通不仅要说清楚自己的想法,还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心信息的交流,应该属于双向互动。

分清楚这两个问题很有必要,因为我们有时候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常常重视表达而忽略了沟通,以至于常常产生一个人诉说的独白场面,而使信息的传递大打折扣。那么,这种表达,即使再华丽完美,也很难起到好的沟通效果。

抛开修养不谈,会不会好好说话,首先是智商问题

很多人为了提升表达和沟通能力,常常会做一些训练,就像很多大学里都会搞一些辩论会一样。我记得当年从电视上收看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时候,那是1993年,复旦大学获得了冠军,好像从那以后大学里就开始风靡辩论赛这种形式,我不否认,当年复旦大学的那四位辩手也曾经让我羡慕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后来我发现,辩论其实是一件挺无聊的事情,除了锻炼一下口头表达、现场应变能力之外,其实对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并不一定能带来正面的影响。因为辩论的核心是把一个模棱两可或具有两面性的问题尽量朝自己支持的方向说,还得说出道理、说出根据,说出个所以然来,同时,还要防备对方攻击自己的逻辑漏洞和语言失误,并最终颠覆和否定对方的观点,除了没有脏话脏字外,这基本上属于一场语言的暴力战争。

辩论会参加的多了,人容易患上辩论性思维综合征。特点就是语言犀利、爱挑毛病、说话不留情面,善于纠结琐碎的具体问题,容易形成较强的攻击型心态等等。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状况不怎么健康,至少不怎么放松。如果我们仅靠在语言上战胜别人来获得快感和满足,那即使胜利了也并不高明。

抛开修养不谈,会不会好好说话,首先是智商问题

具有辩论性思维的人,适合做律师、审计、检察官等等,这是职业需要,严格来说,不属于人际沟通的范畴。而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辩论性思维基本上都会导致沟通的失败,因为人际交往的核心原则不是战胜对方,而是求同存异,寻找到共同的认可和结合点

我经常和一些销售人员打交道,比如房地产、汽车、收藏品等等,其实很多时候,最终的成交都不是谁说服谁,而是双方互相妥协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想清楚自己的底线、坚持住自己的核心利益之外,最好别用辩论性思维去处理问题,因为所有的事情都不止一个两个的漏洞和毛病,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最好还是暂时接受下来,哪怕谈不成,也完全可以不翻脸,不让双方下不来台,至少给下一次谈判留出余地。

抛开修养不谈,会不会好好说话,首先是智商问题

同样的,跟朋友、同事、伙伴进行社会性交往的时候,也大可不必盛气凌人,一幅挟真理以令天下的样子。因为第一,别人说什么,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和境况,也脱离不了他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这是自然差异,并不值得攻击,否则就难免进入道德评判和情感伤害的境地;另外,以绝对性优势胜出并不能完成沟通的本质,更不一定能促成事情的顺利解决,人际沟通其实切忌一边倒,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真理和正确,还有情面和和气,如果说晓之以理属于智商的话,那动之以情就是情商,而后者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可能更大。所以,迎难而上是勇气,而顺水推舟则是策略,能进能退才是沟通的上策。求胜或是好强的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千万别过了,不是凡事都要那么认真的。其实辩论性思维就包含着这种好强求胜的心理,甚至输理不输面。其实,对待一些原则性没那么强的问题,别那么紧张和认真就可以了。生活是战场,处处充满战斗。但是我们常常发现,真正以战斗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人,却不一定都是赢家,其实这恰恰是上帝对人类的捉弄,因为上帝没把生活设计成一场定胜负的赌局,方寸之间求胜负,最后常常是赢了面子输了感情,所以,做事和为人有时在技巧上是不一样的,做事最好严丝合缝,尽善尽美,而做人最好留点缝隙,彼此之间留出个转身背脸的空来,这叫余地,也叫适度距离。

抛开修养不谈,会不会好好说话,首先是智商问题

另外,别跟自己身边的人辩论,除非大家非要认真讨论一个什么问题不可。因为辩论必然求胜,这样的心态经常导致在亲朋好友中出现高低强弱的分别,容易给别人造成压抑的感觉。再说了,赢了他们,也不显得我们有多聪明,这种胜利不高明。

其实,人际沟通和辩论性思维最大的区别还在于,辩论讲究的是发现漏洞,穷追不舍,在气势和语言上压制对手,它更像一场阵地战役,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把对手打败。而人际沟通讲究是共享和双赢,目的是解决问题、促进感情,即使面对分歧,也不必打破交往的底线,它需要回旋和周转,甚至需要反复和轮回,它更像一场持久的战争,在进退之间谋求目标或利益的一致,而不单纯的追求一时的成功或胜利。所以,辩论行思维更适合处理争议性较大的具体问题,在辩论中发现办法,而沟通性思维更适合解决核心矛盾,并寻找到最终的结合点。

抛开修养不谈,会不会好好说话,首先是智商问题

表达和沟通的能力,背后是若干种技能的综合支撑,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哲学眼光、专业知识、社会经验,甚至合理适度地运用声音、语气、肢体、表情的技巧等等。所以,好的沟通者通常都是杂家,他们必须善于找到话题、善于打开局面,善于深入浅出,善于动情攻心,这需要很高的水平,所以我始终认为,沟通协调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成熟和全面的表现之一。

但是,当一个人的逻辑能力、专业知识、经验修养还达不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难免以情绪化、极端化来代替或掩饰理性思考,甚至直接骂娘。我不否认,这个世界的确有很多事很多人该骂,所以我从不主张取消脏话,因为这种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表达方式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和擅长应用的,但是骂娘的人通常都不是赢家,嘴上的胜利也不高明。我觉得善于把骂娘和理性分析结合起来的,才是高人,一手抡板斧一手持佛经,这叫智勇双全。

所以,辩论性思维可以有,但别常放在心里,计较小处,难免忽略大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