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海以後才明白,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本文轉載自丁俊傑看城市,歡迎您關注他們!

法國作家雨果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關於城市下水道,臺灣作家龍應臺曾經這樣說過:“檢驗一個城市是否發達,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因為它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來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來。”

看过海以后才明白,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看过海以后才明白,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7月以來,全國進入雨季,北京、四川、廣東等地陸續迎來大暴雨,導致道路被淹,城市排水困難,部分道路發生內澇,交通癱瘓,公路變成了河。只是段子手們說:“即使再大的雨,公司也依舊會記住你的遲到”。

雖說特大暴雨是城市嚴重內澇的直接原因,但是每到雨季,全國各地城市一片“看海”奇觀,顯然難言正常。畢竟暴雨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只在中國城市出現,但為什麼在國外城市降臨的時候,就可以不像在中國城市般狼狽?

看过海以后才明白,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我在西二旗,我在等一艘船來接我。(來源於網絡)

其實早在2012年,我們的城市就已經提出了“海綿城市”這個概念,14年開始試點建設,雖然取得了成效,但從去年湖南多個城市內澇,今年北京暴雨的現狀來看,“海綿城市”建設的速度和效果顯然還不夠理想,我們的城市貌似也只有在暴雨降臨,人人“看海”的時候才會想到要升級城市的排水系統

看过海以后才明白,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近幾十年,中國城鎮化進程迅速,大片荒地被鋼筋水泥與柏油覆蓋,無疑加重了降水時對“城市良心”的考驗力度。

當城市的房子越蓋越高,馬路越修越漂亮,城市地下管道網建設嚴重滯後的時候,城市只要“面子”不要“裡子”的做法好像已經成為了城市們不言而喻的潛在事實

下水道,其實是個日語舶來詞,“下水”表述其功能,“道”則描述了它的外形。與中國多數地區的排水管一般在地下5米左右,管徑多在1米以內的現狀不同,紐約、巴黎、倫敦、東京等城市的排水系統則完全可以用“恢弘如宮殿”來形容。今天就讓我們從一場“下水道之旅”,來看看紐約的“裡子”長啥樣。

看过海以后才明白,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鄧肯和同為城市探險家的好友,一列地鐵從他們前方快速通過。在探秘紐約地鐵隧道時,他們捕捉到一系列罕見的景象。

對,只要花27美元,你就可以參加一次“下水道”之旅。這個旅行是由一名叫史蒂夫·鄧肯的城市探險家組織的。他曾探訪過北美以及歐洲許多國家大城市的地下世界。在城市入眠之際,他會和朋友悄悄掀開井蓋,帶上裝備,走入和地上世界對應的另一個世界

從紐約中央廣場集合,你將跟隨鄧肯穿過格林威治村,沿著米內塔布魯克下水道,一直走到哈得遜河。一路上,鄧肯會向你講城市河流的變遷,它們是如何影響城市發展,以及如何被埋到地的

你們也會停下來觀察路面的井蓋,研究和地下世界呼應的街道名字。別忘了帶上一個手電,透過古老的井蓋縫隙照下去,你們有機會目睹龐大地下世界的冰山一角。

看过海以后才明白,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紐約於1865年開始建設的下水道,建築材料主要是磚塊

在紐約,有兩種下水道,一種是汙水和雨水同流的混合下水系統。一種是汙水和雨水分開的下水系統。後者汙水會經過處理,雨水直接通過管道排入河流。紐約的下水道大部分在19世紀建成,70%採用的是聯合下水道系統。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很多大的下水道其實原來是城市的河流,隨著城市發展它們被埋入地下,探訪它們就像回訪城市的歷史。

每次探險之前,鄧肯會做大量的功課。他會找地圖來研究,從18世紀的地圖,到19世紀乃至近50年的地圖,最後是谷歌的衛星地圖。“有時候,最近的地圖也是50年前的,即使你在地面上看好了具體的線路,下去以後仍然會發現,有些地方被拆了,有些通道改道了。”

“從地面上看,紐約十分繁華和摩登。我們造了很多標誌性建築,如摩天大樓等等。但當你鑽入下水道的時候,你不僅會被你看到的景象震撼,你會覺得不可思議:支持光鮮的地上世界運轉的基礎設施在100多年前就建好了,並且仍然運行得很好。

這些地方值得一遊,它會幫助你認識一座城市的本質。”鄧肯曾經對外灘畫報的記著說。

看过海以后才明白,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美國攝影師和城市冒險家史蒂夫・鄧肯與好友探訪紐約下水道時拍攝的照片

當城市成為人造的荒野,自然環境早已改頭換面,城市缺乏吸收性土壤,一場暴雨就會變成突如其來的洪澇。紐約也並不會例外。

在1880到1890這十年間,布魯克林和紐約的發展異常迅猛。十年間,紐約城市人口從120萬增長到150萬,增加了24%。布魯克林區人口從56.7萬增加到80.6萬,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增長42%。人口的爆炸性增長推動了地區廉價勞動力。一些驚人的世紀工程都完成於這一段時間,自由女神像安置於1886年,布魯克林大橋開通於1883年。在1885年,布魯克林開通了第一條高架鐵路。

另一個工程奇蹟也完成於1885年。當年12月12日的《科學美國人》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一條直徑達12英尺的巨型下水道正在建造中。“那是個通體用紅磚砌成的圓形管道,十分寬敞。”鄧肯說,“不過這並不是單獨的雨水管道,而是混合管道。”

看过海以后才明白,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看过海以后才明白,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紐約下水道內部

這條下水道將連接尼克博克(Knickerboeker)和約翰遜大街,穿過約翰遜大街和第五南大道,流入東河。建設這項工程是因為現有的下水系統,承載不了2800英畝地區的下水。很多地區逢雨必淹。報道里說:“林區新城溪一帶低窪地區雨後常常遭受財產損失,並引發疾病。當地居民抱怨不已,衛生部門的報告也顯示在這裡修建一個新的下水系統十分有必要。”這項工程的總花費高達57. 5萬美元,在當時也算是個大數字。

不僅是布魯克林,美國下水道的改造大部分集中在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常常遭受暴雨襲擊的地區如舊金山也在那時候(1930年)建立了寬敞而獨立的雨水排水管道。

一二百年過去了,這些古老的設施仍然在運行,甚至讓人們淡忘了它們的存在,幸好紐約市政府並沒有遺忘。紐約市環保局宣佈在未來10年將投資13億美元改進紐約的下水道系統,對下水道截流管進行清潔,清理後的管道能在雨季增加它們的容量。

看过海以后才明白,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2012年,紐約推出了一項新計劃,意在減輕紐約市下水道的負擔,做法包括綠色屋頂、可蓄雨水屋頂、生物窪地,以及透水路面磚和多孔管道建設等。以前被看成是廢棄物的雨水已經成為一種資源在屋頂和街道的綠色種植中得到再利用

紐約市環保局也將在未來10年將投資13億美元改進紐約的下水道系統,對下水道截流管進行清潔,清理後的管道能在雨季增加它們的容量

“我非常喜歡城市,尤其是大都市,”鄧肯說,“紐約太棒了,說句殘忍的話,即使每年紐約有20-30人因為洪水而死去,但建立一個大都市仍然是值得的。這是城市化的代價。讓硬邦邦的城市恢復柔軟,是未來的城市要做的事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