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引发中产阶级老板的深刻思考

《我不是药神》:引发中产阶级老板的深刻思考

《我不是药神》:引发中产阶级老板的深刻思考

《我不是药神》在点映后就已经爆红,口碑极佳。这部影片是中国电影界中少有的社会写实题材。把令人痛心疾首的社会问题、人性的善恶冲突以及草根基层的痛苦挣扎等,赤裸裸地搬上荧幕,再加以电影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的创作之后,以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人文温度,让人潸然落泪,引发深刻思考。

中产阶级、企业老板的焦虑

《经济学人》2016年发文称,中国已经有2.25亿人跨入中产阶级行列,全球领先的市场信息公司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预计在2020年达到7亿。

虽然队伍在不断的壮大,但是多数中国中产并没有达到西方国家中产那种“一栋别墅两辆车,三个孩子乐呵呵”状态。面对各类开销,加上收入和资产结构不科学,很多中产的消费支出远大于投资支出,这就导致抗风险能力差,对生活充满“不安全感”。

《我不是药神》中反应的高药费问题,只是压在国人身上“新三座大山”的其中一座(另外两座是教育和住房)。中产的社会地位并不稳定,向上有可能成为社会精英,也有可能向下跌入社会底层。

正如春晚小品《不差钱》里的那句经典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就是中国中产挥之不去的梦魇,使之成为中国最焦虑的群体。

因此,对中产们而言,缓解焦虑的当务之急就是让自己的财富稳步的增值。只可惜国内可供选择的投资标的的数量十分有限,传统的股票、基金由于市场波动较大,九成以上的投资者都出现了本金上的损失。

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则连年下跌,标杆产品“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已经由顶峰时期的6.30%跌倒了3.66%。

当高收益幻想破灭,投资者就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企业发展如何稳定长存

通过程勇的事情,让我们不禁想到了企业老板与员工。

1.老板要懂得用人唯才

程勇这个团队,原本是什么样的:吕受益是个重症病患;单亲妈妈思慧,为救生病女儿,晚上在舞厅跳钢管舞;在屠宰场工作的黄毛,是个吃不起药的农村孩子;年纪最大的刘牧师,是个会英语的病友。

《我不是药神》:引发中产阶级老板的深刻思考

当他们聚集在一起,他们就是无敌的“治愈”小队:吕受益变身足智多谋的军师;思慧是病友群主中的KOL,有了她就不用愁销售渠道;年轻力壮的黄毛负责运输、搬运等后勤事务;刘牧师变身与印度药厂对接的翻译。

看,把人放对了位置,他们就都是人才,组建一起就是一直狼性团队。

2.精确营销

程勇一开始卖药并不顺利,他们直接去医院用最笨的办法推销,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后来,吕受益提议去找病友群群主都信服的意见领袖思慧,这才打开了市场。后期,他们更通过病友QQ群,找到了精确用户,这应属于早期的社群营销了吧。

《我不是药神》:引发中产阶级老板的深刻思考

同时,因为印度的仿制药是经过吕受益亲身检验的有效药,药效通过病友们的口口相传,口碑营销也是6得飞起。

3.要知道做企业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因为做企业不同的发心,就会带来不同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结果。所以老板要明确做企业的初心是什么:

(1)如果老板做企业是为了自己赚钱

那么员工对于老板来说只是赚钱的工具。员工如果不努力和不产生价值就会浪费老板的钱包、精力和时间。

基于这样的关注点转化出的语言和行动的实质就是命令、要求、监视/监督、代替、干涉和不信任,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弱,员工在企业没有存在感,员工与公司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领导越来越强、越来越累、越来越不被理解,员工的忠诚度越来越低,信任感越来越差,大家因利而合、最终也因利而散。

(2)如果老板做企业是为了大家赚钱,

那么老板会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平台的搭建者,他会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本分,然后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同发展和成长。

每个人都在为平台打工,而老板的关注点就是这个平台是不是具有足够的诱惑力,平台的方向是否正确,自己的魅力、德行能不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把这个平台共同做大、做强及志同道合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现在很多企业老板因为不知道如何管理员工,所以花着大钱去外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对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该剧引发的深刻警示:没有核心技术的国家,人民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没有核心技术的公司,终究要灭亡;没有核心技术的人,无法在职场立足;没有核心技术的韭菜,注定被收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