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雙重動力下 券商股債發力密集「補血」

在資本為王的時代,可以說“沒有資本就沒有未來”。2018年以來,券商在資本市場通過各種途徑融資來補充公司資本金和營運資金,不斷增強資本實力。

某中大型券商首席經濟學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券商多途徑融資“補血”源於內在需求與外在壓力。一方面,為了拓展業務,需要補充資本金和營運資金;另一方面,出於去槓桿要求,增加槓桿中的分母。而無論如何,其最終目的還是擴大公司經營,增加收入。

增強淨資本實力

在市場行情低迷、監管趨嚴以及金融改革開放持續深入的大背景下,券商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和生存壓力,牌照紅利漸失,依靠傳統業務只能“坐吃山空”。

分析人士指出,金融科技、財富管理等創新業務成為各券商的發展共識,不過由於不同券商之間資本實力的差距,而類似這樣的一些創新業務又是“消耗”資本的大頭,所以增強淨資本實力逐漸成為券商行業的大趨勢。

民生證券非銀分析師周曉萍表示,證券行業淨資本提升趨勢明顯,從2012年約4971億元增長3倍,至2017年約1.58萬億元。其中,2014年-2017年同比增幅分別達30.49%、84.05%、17.6%和7.48%。

具體體現是,一些資本實力雄厚的大券商積極擁抱變化,迅速搶佔先機,將一些順應發展的創新業務做得風生水起,繼續保持領跑態勢;而資本實力相對薄弱的中小型券商,顯得反應遲鈍,後繼乏力,在發展創新業務方面捉襟見肘。

在競爭與生存的巨大壓力下,一些券商為了保持奔跑的狀態,持續通過各類融資途徑為自身“補血”。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有不少於10家券商,通過各種方式補充資本金規模達400億元左右。

券商“補血”方式很多,除最常見的IPO之外,券商還通過配股、定增等方式增資擴股,以及發行可轉債、次級債、公司債等方式融資。

股權融資是首選

作為資本市場最直接、成本最低廉的融資手段,IPO是券商融資方式的首選。

目前,A股上市券商共有32家。2015年以來共有13家券商上市,佔比逾四成。其中,2015年有4家券商上市,2016年有2家,2017年有4家,2018年以來有3家,券商上市數量密集。

今年以來登陸A股市場的3家券商分別為華西證券、南京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港股06066),募資金額分別為49.67億元、10.42億元和21.68億元,合計募資資金81.77億元。隨著中信建投的上市,目前業內排名前十的券商均已實現上市。

此外,根據數據最新統計,目前華林證券、長城證券、天風證券已成功過會。東莞證券、紅塔證券、國聯證券(港股01456)、中泰證券4家券商在IPO審核排隊中。其中,國聯證券、紅塔證券已預先披露更新,中泰證券已反饋,東莞證券處於中止審查狀態。

從已經過會的幾家券商的招股說明書中可以發現,全部募集資金均將用於補充資本金,以擴大業務規模,推動創新業務以及境內外相關業務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而處於“輔導備案登記受理”狀態的券商還有10家,分別是萬聯證券、中銀國際證券、國開證券、華龍證券、德邦證券、國融證券、湘財證券、渤海證券、財達證券、恆泰證券。券商IPO預備大軍可謂“浩浩蕩蕩”。

除此以外,新三板作為全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同樣成為券商融資途徑之一。7月24日晚間,開源證券發佈公告稱,公司擬申請新三板摘牌。此前,南京證券、湘財證券已經摘牌,若申請終止掛牌的華龍證券和開源證券也順利摘牌,曾經的7家新三板掛牌券商將只剩下3家,分別為聯訊證券、東海證券、國都證券。

在新三板掛牌期間,這些券商也獲得不菲的融資。如開源證券通過兩輪定增,合計募集資金32.29億元;已經終止掛牌的南京證券和湘財證券在新三板相繼完成了34.44億元和15.18億元的定增;華龍證券完成96.22億元融資;聯訊證券掛牌至今定增37.91億元。

再融資方面,2018年以來,上市券商同樣熱度不減。據不完全統計,華泰證券於3月份發佈公告稱,該公司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0.88億股新股獲批,募集資金不超過255.1億元;興業證券80億元定增方案1月份獲得股東大會通過;申萬宏源(港股00218)證券在上半年也通過非公開發行募集了120億元;另外,海通證券(港股06837)、廣發證券(港股01776)也相繼公佈定增預案,分別募資不超過200億元、150億元。

券商分析人士表示,券商需要大量融資時,利用上市、定向增發等股權融資方式補充資本金是常見的途徑之一。目前證監會對券商的淨資本有嚴格的要求,同時市場資金也比較緊張,券商可以先通過IPO融資,然後利用二級市場定增等手段來補充資本金。

債權融資迎高潮

除股權融資外,券商還熱衷通過發行債券來融資,包括公司債、短融、次級債等債券工具,其中次級債更因為具有補充淨資本的功能而備受青睞。

今年4月份,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發佈通知,提高了券商短期融資券的發行門檻。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7月26日,今年以來證券公司共發行短期融資券28只,發行總額為695億元,雖然較2017年有較大增長,但還是難以和2016年2700多億元的發行規模相比。

不過,在發行公司債及次級債方面,似乎迎來一個新高潮。

數據顯示,截至7月26日,今年以來證券公司共發行公司債和次級債143只,累計融資規模達3181.4億元。其中,公司債券108只,融資規模2471億元(不含“18信投F4”、“18中銀02”、“18中泰D1”);次級債券35只,融資規模710.4億元。

近日,招商證券(港股06099)發佈公告,發行2018年公司債券(第三期)(品種二),簡稱“18招商G5”,總共募集資金25億元,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為固定利率4.38%。據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招商證券共發行11只公司債和次級債,共計融資301億元。其中,2只為次級債券,發行規模67.9億元;9只為公司債券,發行規模233.1億元。

而按照《證券公司次級債管理規定》,招商證券此次發行的67.9億元次級債中,預計將有47.53億元計入招商證券淨資本。此外,華泰證券、方正證券、西南證券、東方證券(港股03958)等都通過發行次級債的方式,為自身補充了幾十億元的淨資本。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