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私募积极布局A股:不存在“抄底”说

A股处于持续的波动之中,外资私募的动向引人注目。近期,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在中国的私募基金公司发行了首只A股基金,市场上也传出“外资私募抄底A股”的声音。对此,外资私募强调投资A股更注重价值投资,并不存在所谓的“抄底”。

有10家机构已发行产品

根据记者统计,2017年以来,已有富达、瑞银、富敦、桥水等13家全球知名大型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并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其中10家已在中国境内发行外资私募基金产品,投资策略涵盖股票、债券、量化CTA、市场中性等。富敦投资于今年2月11日备案了首只绝对收益产品。富敦投资总经理黎涛告诉记者,富敦通过对基金仓位的灵活把握,以及分散投资来选择投资标的,选择适合当前市场、适合整个经济发展方向的行业,换取稳健的表现。

惠理投资今年连续备案了两只产品。惠理投资表示,惠理在国内发行的A股私募基金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强调中后台风控与合规建设,在国内行业监管环境日趋规范的背景下,确保产品运行的各环节合规。

瑞银资产自2016年起先后备案了3只不同类型的产品。瑞银资产总经理陈章龙告诉记者,A股基金成立到现在,经受住了市场回调的考验,策略的有效性表现不错。

也有个别外资私募表示,进入中国做私募基金,更多的是为以后的战略布局做准备,并不急于发产品。

外资私募布局A股受到关注,但也有业内人士并不看好。某券商托管部人士表示,外资私募机构首先要说服国内投资者,并不是所有的外资私募都能做好。他们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存在差异,有的一呼百应,比如桥水达里奥来中国影响很大,元盛资本在中国做到了五六十亿,有基础可以自主发行了。

私募排排网研究部副总监杨建波表示,从外资私募的募集情况看,由于国内个人投资者对海外私募了解不多,前期不一定会受到追捧,规模不会迅速壮大。但长期来看,外资私募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投资策略层面,都有成熟的体系与流程,好的制度能够提高基金的运作效率,他们在国内的表现值得看好。

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

外资私募进入中国,不得不面对的是水土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私募要求全部本土化,也有的强调保持国际化特点。

黎涛表示,“富敦要求做到全部本土化。这体现在能否在国内找到投资、金融人才,是否有开放的心态,适应不同的环境。此外,本土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投资策略的本土化。中国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市场有效程度没有那么大,不能完全生搬硬套海外的投资策略。”

惠理作为港资企业,在本土化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惠理投资表示,集团总部投资团队1/3是内地人,而且投A股、港股的时间很长;而中国团队均由国内专业人士构成。

瑞银资管则早已进行本土化投入。陈章龙表示,十多年前从海外投资A股时已开始本土化,投研团队人员配备、调研上市公司都已本土化。他强调瑞银的用人标准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也有外资私募表示更注重保持自身全球投资的优势。一位知名外资私募中国代表表示,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每一个行业和企业都会受到全球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外资私募有全球性的研究平台,各国的研究员能够把思路串联起来,在投资中有很大的优势。

国内投资者也表示更加看重外资的策略优势。上海某商业银行私行人士直言:“如果是选基本面,我们不会选他们。我们更看重他们的量化模型、套利策略,比国内的规范很多。”一资深私募投资总监也表示,主要还是关注外资私募的策略,策略是最大的不同。

没有所谓的“抄底”

更注重价值投资

对于近期外资私募在国内的布局,有人将此视为“外资抄底”。对此,黎涛直言,外资从来没有所谓的股票市场到底部了、要赶紧抄底的想法。外资通常是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配合宏观判断,根据市场变化进行投资。

惠理投资表示一贯专注于自下而上基本面因素研究,寻找价值投资机会,“我们投资的主要收益来源于企业的内生增长和(港股00001)企业分红。市场的估值总是在高低波动,很难把握,不是价值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陈章龙表示,不会为追赶市场周期而转变自己的投资风格。

对于A股市场,黎涛表示,长期来看A股是有机会的。下半年虽然仍存在贸易摩擦、人民币继续贬值、去杠杆等压力,但货币政策从紧到稳、适度松紧,资管新规也有所放松,说明中国有蛮大的空间和很多工具可以使用。在这样大的环境下,出现市场的调整、股价的错杀,对他们来说是好的买入的时机。

在具体布局上,黎涛表示看好消费、医药两个主线。“富敦从去年开始就对消费板块形成偏好,同时纳入医疗。消费方面,我们主要看两端——大众消费和高端消费。”

惠理投资则对A股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投资机会主要在于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以及行业整合。

陈章龙表示,长期看好能从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性变化中获益的行业与板块,从中精选目前与未来的行业龙头。对行业板块投资价值的判断,主要的依据是看是否符合长期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如消费、医疗、TMT等。

本文源自证券时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