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就事論事

二 就事論事

當人們來到貧困地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令人心酸的資源缺乏,缺吃少穿,缺醫少藥,人們常用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來形容貧困狀況。在這樣的環境下,外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解決眼前的溫飽,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給錢、給物,這就是所謂最初扶貧的“輸血”階段。該階段人們對貧困原因的認識,也往往從客觀上找原因,如生態環境惡劣、土地資源匱乏、人多地少、氣候條件差、災害多發、土地產出低等。面對這樣的狀態,看到的是貧困與資源匱乏之間的惡性循環,如何打破這個封閉的循環,人們往往束手無策,因此,缺啥給啥就成為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扶貧途徑。

祿勸的扶貧項目開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1992年剛剛進入祿勸時,採取的主要方法是需求為本的救濟式扶貧。項目辦每到一個地方,坐下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調查村民的迫切需求,項目組成員發動村民把自己最需要解決的困難列舉出來,結果發現,農民需要的項目內容有幾十種,大到修路、修水,小到買種子、化肥,甚至房子漏雨、老鼠糟蹋糧食等都是很現實的問題,當時一下就啟動了諸如養貓捉老鼠等20多個項目,都是滿足貧困村民生計需求的。工作中心圍繞著改善農戶生產生活條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種養培訓。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品種+技術”,即如何更換種養殖的老品種,代之以新品種,主要考慮的是引入什麼樣的新技術。第二,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先是針對村民的生產生活需要為村民做水窖,水窖的建設和種養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為要種植作為就需要灌溉,養殖牲畜需要飲水,水是貧困村落最為稀缺的自然資源之一。之後。解決鄉村用電問題,在這期間實現了項目村村村通電,為村民修建加工房46個,修路4條,蓋學校13所(解決孩子讀書距離遠的問題,方便孩子當地就學,而且是雙語教學,孩子聽得懂、學得會)。在該階段,項目辦向項目村共投入873.65萬元,解決貧困村民溫飽問題,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並通過種養殖技術培訓,提高村民的種養殖技術,增加農業收入。全縣共有136個自然村獲得項目辦項目支持。其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共投入753.15萬元,包括輸電加工、人畜飲水、灌溉用水、道路修建、科技文化室建設、加工房、學校等項目。第三,技術推廣。有種植業的技術推廣,也有專門針對養殖業的技術推廣。項目辦為村民聘請了縣級推廣員,介紹畜牧獸醫專業的技術人員去村裡幫助村民推廣防疫、飼養技術。

我們通過以下幾個項目,可以看出此階段祿勸 扶貧工作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