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脏乱差”胡同变身北京传统风貌街

法制日报记者 黄洁

今年初夏时分,几只降生在北京旧胡同里的雏燕,吸引了南来北往人们的目光。大家都说,燕儿回归是祥照,更是对居住环境的认可。这燕巢所在的北京西城区达智桥胡同,一年多前还是市级挂账“乱点”,违建、游商、烟熏火燎的路边烧烤,曾让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可自从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启动以来,特别是今年4月,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启动后,包括达智桥胡同在内的首都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正在旧貌换新颜。

如今,走在首都核心区的胡同里,挤占道路空间的违章建筑、开墙打洞小商铺不见了踪影,被称作“城市蜘蛛网”的架空线没了大半,富含浓浓京味儿的青砖灰瓦大红门又回归人们的视线。不仅如此,每条街巷都有了自己的“街巷长”,推动建立自治共建理事会,引入物业管理单位等,背街小巷的管理正逐渐走向精细化,一大批精品街区、精品胡同随之诞生,北京城市面貌也随之得到整体提升。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脏乱差”胡同变身北京传统风貌街

“脏乱差”街巷整治提升呈现新样貌

小燕子的“新家”就安在了达智桥胡同8号院的临街门梁上,新粉刷的红色院门格外鲜艳。范连弟已在这个院子里住了整整30年,对于这一年多来自家周边的变化,范大姐感触很深。

“之前的胡同,违章建筑连成片,到处是摆地摊儿的、推车卖东西的,每次出门得先请人家给我们让个道儿。一到夏天,窗户外面就是路边烧烤,不开窗也满屋味儿,闹闹哄哄的一直得到半夜。”说起过去住在这里的光景,范大姐不自觉皱起了眉头。

2017年初,北京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今年4月,《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出台,进一步明确将用3年时间对北京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完成环境整治,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并达到“无乱停车、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违规出租”等十无标准。达智桥胡同就从那时起,快速发生变化。

在社区书记张安林的印象里,达智桥胡同此番的综合整治可谓力度空前。由街道牵头,城建、综治、工商、城管以及社区等相关部门全部参与,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拆除胡同及宣外大街沿街共84处违法建设,总计620余平方米,腾退居民235户。在此基础上,按照“十无”标准,达智桥胡同又封堵了开墙打洞12户,完成胡同品质提升工程,胡同由3米展宽到了7米。

如今走在达智桥胡同,无论是胡同口的牌楼,青砖铺就的路面,还是整饬一新的墙体和红艳艳的院门,都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到民国时期,这里也因此成了北京的一条传统风貌街。

在位于北京东城区的磁器口大街,曾经也是乱象丛生。因商居混合,这条只有331米的街面上存在违建、违规开墙打洞87处,占临街门店的91%。经过这一轮整体提升的“美颜”功效,记者看到今天的磁器口大街,车行道两侧和中间部位均设置了崭新的护栏,占道经营、无证经营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治理,道路通行井然有序。不仅如此,街道还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将绿植和花卉巧妙安置在道路两侧及护栏中央,让曾经“脏乱差”的百年老街也实现了“华丽转身”。

据了解,根据三年行动方案,在首都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中,1674条需整治提升,761条需巩固加强。按照计划,今年将完成567条背街小巷的整治,明年完成615条,2019年完成剩下的492条。

“街巷长”全覆盖有效解决社区难题

在北京的三年行动方案中,既有“十无”还有“十有”,共同构成“史上最严”整治标准。记者了解到,在“十有”中,包括要“有政府代表人(负责人)、有自治共建理事会、有物业管理单位”等等,正是按照这些具体要求,北京的背街小巷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高波是广内街道机关的一名科长,今年4月开始,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达智桥胡同的“街巷长”,专门负责指导街巷环境整治和管理工作。自从有了这个身份,高波就与达智桥胡同分不开了,他的手机电话公示在胡同口,居民们遇到问题总会找他来帮忙。

今年6月,刚刚展现新面貌的达智桥胡同就遇到了新问题。胡同变宽敞,立刻就有人把车停了进来。高波下社区,居民见着他就抱怨:“你看看,好不容易改造好了,又变停车场了。”

发现问题的高波马上行动,他充分发挥街巷理事会的作用,与社区一起召开了与社区原住居民、周边胡同居民等多个层面的协调会,围绕如何解决居民停车问题,能否将胡同升级成为步行街等问题,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协调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对胡同升级步行街表示支持,唯一的担心就是家住在这里却没地方停车。

“大家放心,停车的问题我想办法。”高波当场揽下了这个硬任务。

紧接着,高波经过走访调查,先摸清了社区居民的停车需求,然后直接找到西城区城管委,最终协调落实了宣外大街的10个路侧停车位,提供给居民包月停车。

今年9月1日,达智桥胡同成功升级为北京西城区首条住宅区步行街,政府购买服务的物业公司也同步进驻。从此,达智桥胡同两侧路口多了执勤的保安员,胡同里的绿化、维修、卫生等物业管理工作都有了专业人员负责,老旧平房区的居民们也享受到了物业管理服务。

高波说:“从前坐办公室,与社区沟通多但实际下社区的机会并不多。自从当了街巷长,与社区就建立了‘点对点’的工作模式。居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了解得更加细致,也就更善于从居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记者了解到,像高波这样的街巷长,如今已经覆盖了首都核心区所有背街小巷。他们主要来自各级政府部门,其中“街长”一般由处级、科级干部担任,“巷长”则由街道机关科级干部和驻地科、队、站、所的领导担任,职责就是对所负责大街、小巷的的环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创建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处置权。“街巷长”的工作也要接受监督与考核,例如西城区就制定了街巷长履职情况的考核标准,对各街巷管理进行打分。

配套措施不断完善紧盯管理长效

记者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了解到,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被看作是强化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在整治过程中,城建、综治、安全、工商、城管等相关部门都被纳入进来,形成治理合力,各部门定期召开街巷理事会进行决策、协调并监督整改。街巷长作为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沉到社区、一线,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大力度的整治提升工作让背街小巷的整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这种崭新的面貌能否长期保持,甚至不断提升?北京市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了完善长效机制上。

以三年行动方案为基础,今年11月,北京又进一步出台《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从气质、风格、肌理等方面,对背街小巷建筑界面、交通设施、牌匾标识、城市家具、绿化景观等十大类36项元素作出设计规范,指导各区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理。与此同时,配套制定验收办法,采取综合验收与专项验收相结合,街道申报、区级自查、市级验收、媒体公示、社会监督等多种途径相结合。 

不仅如此,北京市还专门成立市级督导组,由市政府副秘书任组长,市城市管理委和首都文明办负责人任副组长。督导组坚持“每日一巡、每周一查、每月一评、每季一点名”,逐街逐巷验收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检查结果还被纳入到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工作考核内容。  不久前,在东城区铜厂子胡同,随着施工进行,胡同内密集分布的电线杆以及杆子顶端交织着的各种通信及电力线,慢慢被拆除,逐一被“隐形”。这些“架空线”曾在北京的胡同内随处可见,被称作“城市蜘蛛网”,不仅影响美观、遮挡视线,也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随着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深入,这些架空线正逐渐“入地”。根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最新情况通报,截至目前,北京的架空线乱象已得到初步遏制,尤其是二环内电力架空线入地58条,明年可确保全部入地,通信架空线入地313条,北京的城市蜘蛛网正在清除。

现在,北京的小巷内正越来越多呈现出和谐有序、古朴自然的安宁舒适。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包括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在内的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不仅打造了古都北京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的城市新形象、新面貌,更用智慧与努力提升了百姓生活的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让居住在北京的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评论|社会治理创新让人民获得感更充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中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既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治理工作的目标,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工作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在法治的轨道上调动各方社会资源,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就此而言,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仅是北京一个地方的事情,而是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可以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组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正是落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内容。作为超大型的国际大都市,特别是在这个利益更加复杂多元的时代,北京的疏解工作可以说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疏解的过程也是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联系新闻可以看到,“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出台《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目标和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制定《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促进工作标准化;设置“街巷长”制度,“街巷长”作为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将治理工作要求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建立自治共建理事会,关注利益相关方面的不同诉求,注重与各方面的协调与沟通;调动城建、综治、安全、工商、城管等各方面资源,形成治理工作合力;采取街道申报、区级自查、市级验收、媒体公示、社会监督等多种途径相结合保障工作的平稳有序等等。

从“脏乱差”胡同到北京传统风貌街,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用扎实的实践和积极的成效,彰显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各地各部门特点,立足自身优势,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引导社会成员增强主人翁精神,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构建社会行为有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把社会治理难题转化为执法司法问题加以解决,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要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培育以尊重事实、推崇理性、强调精确、注重细节为主要特征的“数据文化”,把精细化、标准化、常态化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提升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