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場「試練」,放手才是真愛

成長是場“試練”,放手才是真愛

成長是場“試練”,放手才是真愛

我在帶家庭教育課的時侯,講到了青春叛逆期對孩子放手的問題。經過家長的討論分析,我發現家長不願放手的原因有三:

一、前期孩子沒有成長好,不敢放手。

最好的家庭教育應是早早的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人”的樣子,讓孩子形成獨立的自我意識及相應的人格品質。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人格發展的八階段理論中提到,十八歲之前應依次形成希望、意志、目的、能力,真誠等重要的人格品質。像這樣的很多人格品質的形成,並不是靠父母的語言的說教,而是靠孩子在與環境及他人的互動中方能形成,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在養育孩子中,在大的成長方向不偏離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放手,讓孩子在行動中去體驗、去感悟,積累更多的體驗來更好地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樣的孩子,即使遇到了不曾經歷的突發的情況,也會努力想辦法去應對,而不是一旦離開父母的護佑就不知所措。只有早早的讓孩子做好“單飛”的準備,當孩子有了搏擊長空的能力時,你才會放心地放開手中的繩索,欣慰的目送他遠行。

成長是場“試練”,放手才是真愛

二、想讓孩子按自己設定的路線走,不願放手。

心理學家費孝通曾說過: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看成是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也就是說,孩子的身上寄託著父母這一代想實現但沒有實現的美好的理想,他就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了孩子身上,為孩子設定了人生成長的路線,讓孩子沿著父母的安排去走。其實這是一種很自私的做法。孩子因我們而來,但他的人生不屬於我們,而屬於他自己。人生的方向盤,最終應掌握在孩子自己手中。 家長自以為是的安排,其實是對多彩人生的限定,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損失。孩子如果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方式,那才是最成功、最理想的人生。

三、 貪圖情感依戀的感覺,不肯放手。

成長是場“試練”,放手才是真愛

我們知道0-6歲是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期,也父母對孩子施加影響的最好、最關鍵的時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的增強,孩子的對父母的情感依戀逐漸被廣闊的外在世界所吸引,這不是親情的淡化,而是正常的成長規律。孩子對父母的需要也會逐漸由情感、物質的需求轉變到精神上的尊重和鼓勵。父母,特別是母親,如果沒有這種認知,就很難接受孩子需要逐漸遠離自己的成長需求,生怕孩子與自己失去了情感的鏈接,這也是“媽寶男”形成的根源。而且為了實現自己的掌控感,“聰明”的媽媽會有很多的手段來拴住孩子,比如把孩子培養成乖巧聽話的人格模式,增強孩子的內疚感等。這其實是家長對孩子情感上的一種控制,將成為孩子勇敢闖蕩人生的沉重的情感枷鎖,會阻斷孩子邁向人生遠方的腳步。

臺灣著名的作家龍應臺曾這樣描述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人生是場“試練”,孩子怎能一直“撲騰”在父母試過深淺的河中,如果那樣你的高度將會是孩子無法超越的一個存在,那對孩子的人生來說,豈不是莫大的悲哀!放手不是放縱,而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慢慢的學會放手,早早的學會獨自前行。在成長的過程中成功與失敗、愉悅與痛苦,都是孩子成長的必要的營養。讓他們在經歷中反思,在體驗中感悟,提升孩子的心性,才能找尋到真正屬於他的理想的人生。

成長是場“試練”,放手才是真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