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是秦始皇中意的接班人吗?为什么要将其发配边疆?

秦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仅仅存在了14年传了二世而亡,不得不让人惋惜。秦始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奈何却没有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让秦二世葬送了万里江山。如果始皇帝能够早点立长子扶苏为太子,确立其接班人的身份,我相信秦朝不会就这么快灭亡。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中意的接班人吗?为什么要将其发配边疆?

秦始皇

历史总是充满着戏剧性,秦始皇沉溺于长生不死的美梦中,幻想着秦朝能够传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不料却在第五次东巡中病逝于沙丘宫,年仅49岁。始皇帝病逝后,遗诏长子扶苏继位,但是李斯赵高把持朝政,秘不发丧,同时篡改遗诏,拥立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秦二世上台后,大肆残害异己,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和大将蒙恬,引得朝野动荡,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起义不断。最终在始皇帝死后才四年,秦朝也就分崩离析。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中意的接班人吗?为什么要将其发配边疆?

我很好奇,秦始皇如此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不可能不知道继承人对于帝国的重要性,那他为什么还要将长子扶苏发配边疆,而不是早早立其为太子。要知道太子乃国之储君,在始皇出巡时,代为镇守后方,否则京城有变,则社稷不保。秦始皇没有理由将扶苏发配边疆啊。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扶苏其人的性格问题,扶苏是政治英才,仁勇兼备,但太过直言,城府不深,多次顶撞始皇帝。我们从《陈涉世家 》里就能看出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而始皇帝并不是一个特别宽容的人,他的权力欲望非常强,不喜欢别人和他对着干,哪怕是儿子也不行。父子俩的矛盾日益加剧。“焚书坑儒”事件的爆发,则彻底激化了父子二人的矛盾。扶苏就此事劝谏秦始皇说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当时的儒生借古讽今妄议朝政,已经触怒了始皇帝,再加上秦朝建立专制主义制度势必要控制言论思想,因此始皇帝才发动“焚书坑儒”。但是扶苏在这件事上直言进谏,为儒生求情,让始皇帝大失所望。于是便将扶苏派往上郡,协助蒙恬监军,调离了权力中心。由此可见,扶苏所推崇的是儒家思想,而秦始皇用的是法家思想,他们二人必然会出现矛盾,所以扶苏也就悲剧了。

虽然扶苏屡次与秦始皇对抗,但我相信秦始皇心里最中意的接班人还是扶苏,让其监军也是为了磨砺他的性格。正如后世汉宣帝教育儿子时所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纯粹的宽容仁爱不足以治国,必须要将教化与刑罚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帝国的统治。始皇帝是想让扶苏明白这个道理。一方面连年战争暴政已经给秦帝国带来了巨大的隐患,这时候的百姓需要一位仁善的君主带领他们休养生息;而另一方面始皇帝也害怕扶苏过于轻信儒生放纵下属致使国家混乱,过分的仁善并不利于帝国统治。扶苏就是一块完美的玉石,正是需要好好雕琢方能成器。因此始皇帝才将扶苏外放边疆,好好磨砺,为将来接班做好准备。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中意的接班人吗?为什么要将其发配边疆?

秦二世胡亥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中意的接班人吗?为什么要将其发配边疆?

赵高

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事情发生的太突然,秦始皇突然暴毙,还没有安排好继承人的事情就撒手人寰了,最信任的人扶苏蒙恬都不在身边,留下了巨大的权利真空,被胡亥伙同赵高等人篡权。而本该最有希望的扶苏也被篡改的遗诏赐死,秦二世继位后不知收敛,继续施行暴政,终于将大秦帝国带向了覆灭的深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