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由来及构成

谈古论今,一万年太久,十年又太短,大学的由来,五百年刚刚好。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路了。根据文献记载,大学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虞舜时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以后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是当时位于京师的最高学府。2300多年前,春秋时齐国君王齐桓公在山东稷下办起一所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学(稷下学宫、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稷下学宫的创立适应了齐国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上的需要,先后经过6个朝代历时一个半世纪之久,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创办的学院至少要比稷下学宫晚20年。不过,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和西方现代的大学存在差别,尤其官办学校以培养治理政府的仕人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学科上自然科学尤为缺乏,所以到近代整个的传统教育体系都面临着转型、革新.

大学的由来及构成

近现代大学直接起源于12、13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大学”是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的译名,专指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系(faculty)和学院(college),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雇佣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近现代大学直接起源于12、13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

“现代大学”开始于19世纪初,是指启蒙运动以后、经过理性主义改造、特别是指以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一般认为,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与传统(中世纪)大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职能的转变。传统大学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将研究和发现知识排斥在大学之外,而现代大学则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将增扩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柏林大学精神推动了德国的科学事业发达昌盛,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这一思想对世界高等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近代大学形成奠定了基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兴起,西学渐入,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这一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外语学堂和军事学堂为主,如京师同文馆。1895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日本后,变法之声顿起。当年,天津中西学堂(现为天津大学)改办为北洋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标志着其为中国高校改名最早的高校。1902年新颁钦定学堂章程,时设京师、北洋、山西三所国立大学堂,并先后创立南京两江、武昌两湖、广州两广、北京京师四大优级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真正停止以后,中国的现代教育才得以迅速发展。

大学的由来及构成

1912年以前中国早期的高等学校,北洋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为最重要的两所,而京师大学堂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从北洋大学堂到今天的天津大学,从京师大学堂到今天的北京大学,仅百余年里,仔细考察,经过的繁复变化如沧海桑田。其他的大学也多是如此,这样的历史无声地诉说着中国百余年来经历的无数磨难与曲折。尽管如此,宝贵的传统和精神得以追认和发扬。

1912年,战乱导致教育凋谢,当年新立中华民国。国立京师大学易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不久全国划分为六大学区,于六大学区设南京、北京、广东、武昌、成都、沈阳六大高等师范学校。不久,掀起高师改大运动,1920年前后,南京、广东、武昌、成都、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分别改建国立东南、广东、武汉、四川、东北大学。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坚守传统,仅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学校1928年改建为国立清华大学,由外交部移至教育部管辖。这一时期,中国的大学出现了最早的黄金时代。1910年代中后期,六大高师兴起,尤以南京高师最为显著,时称南方最高学府,和北方的北京大学并号“北大南高”。1920年代高师演变而来的国立大学走向巅峰。尤其南高组建的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全国的最佳大学。1920年代中后期国立东南大学衰落,师资纷纷北上国立清华大学,1920年代中后期国立清华大学兴起,成为新的全国最佳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也在此时期进一步奠定了在教育界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山西大学等。尤其国立北京大学,继京师大学堂之势,民国初年俨然依旧为全国的最高学府。

大学的由来及构成

1920年南高组建国立东南大学,时任南高校长的郭秉文兼首任校长。东南大学以后更名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当时的南高东大,开创了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大本营,更为学衡起源,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心,也是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声誉鹊起,更受世界关注。清华大学始于1911年庚款兴学而创立的清华学堂,初期为留美预备学堂。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国学有四大导师。数学、物理直逼世界一流水平,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萨本栋、任之恭、周培源、熊庆来、孙光远、冯康、华罗庚,名师济济,一些甚至闻名世界。从此奠基了清华大学的声望和顶尖学府的地位。1927年,北伐战争逐步胜利。国民政府纪念先总理孙中山,于依次捷占的四大古城建设四大国立中山大学;在广州、武汉、南京分别以原国立广东大学、国立武昌大学、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改建;在杭州则以浙江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农业专门学校为基础创办。稍后,全国实行大学区制,1927年10月建立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依原划定省份,定名若干大学区,以所在省份及特别区之名命名。

大学的由来及构成

1920年代前后轰轰烈烈地掀起了收回教育主权的运动,才逐步改善。这些还衍生出一些本土的的私立大学,如光华大学出自圣约翰,复旦大学出自震旦。中国本土的私立大学,即教会以外的私立大学,在民国时期也有所发展。最为突出的,北方当属南开大学,南方当属厦门大学。1930年代中后期国立浙江大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事情之一。浙江大学1927年在创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的旧址创办,成为当时全国四大中山大学之一,初步奠定了浙大在全国教育格局中的地位。1949年,内战基本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国立南京大学。国立大学取消国立二字。北洋大学更名天津大学。所有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改造为公立大学。1952年,摒弃欧美大学模式,采用苏联模式,编译苏联教材,全国大学进行院系大调整。中国的大学遭到灾难性的打击。1949年前中国最好的大学,除了国立大学,还有教会大学。教会大学前面几乎没有述记。尽管教会大学广被视为殖民渗透的现象,有其副作用的一面,但实际上,当时的教会大学也为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一般教会大学由早期开办的书院演化而来。圣约翰是较早的一所教会学校,也是早期最优秀的一所。总体上,1949年以后的三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严重摧残,许多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遭到了灭绝。在这漫长的年代里,高等教育已经远远不能和1949年以前相比。和1912年以前大清的帝国统治一样,封闭的集权不可能容忍自由的学术研究。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恢复发展的机遇。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大学逐步恢复正常教学。此后的十多年里,中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都迅速得到相当的发展。

大学的由来及构成

改革开放之后,1983年5月,四位大学校长建议遴选五十所大学重点资助,邓给与首肯,但是后来确定的数目只有十分之一。不久之后的十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获得重点投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校未能入选。这一时期,科大、人大、清华、北大、复旦、哈工大、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南开、北航、北师大等校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学,南大、浙大基于以前的底子重新崛起,后来崛起的还有华中科大、中山、中南等校。1995年开始了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211工程”。1999年前后,又开始了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的“985工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九所大学首批入选为国家首批建设的重点大学。此后又增加了20余所学校作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中国的状况尚未成熟,而不同的执政者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时期总是涌现出不同的发展项目和思路,这也是中国一百多年来没有能够产生一所常青的名校的重要原因。

大学的由来及构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