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规则流程其实只要花时间学习都可以做到很好的,招生计划和往年录取分数只要懂得方法也不难,这些在这里不啰嗦,今天主要是说一说从报考志愿填报的那一刻起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例如我考640,要报考5个学校(有些地方是6个)ABCDEF,那前面的学校就是冲一冲,例如AB往年最低分660 645,这都是冲的范畴, CD学校是640 635属于稳一稳,后面的保一保,E高校往年录取分数线可能往年是610!当然,可以让冲的学校更少,稳一稳的学校更多,或者保底更多(这是很多人都在传颂的报考方法,对不对,是不是最优我们先不说,至少,他实现了“报考”)!这样报考流程基本够用了,已经实现了“有学可上”!录取之后思考原来我是录取到A学校的b专业,这段应该是惊讶阶段。这是一个常规报考故事!这个模式存在什么问题?不够精细!问题出在起点,是基本认为大学内部是等同的!

大学内部真是等同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差别就在大学专业。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距很大,例如清华大学和xx大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前者你最高机会是见国家主席,全球范围各个领域大牛;而xx大学,只能xx地领导,当地牛人。最重要,就业招聘也是。这个是大家都了解知道的,不知道的是同一个大学出来,人与人,差别也很大。有人泯然众人,也有少数进了监狱;也有人走上学术、商业之巅。这些是个人能力、机遇、家庭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们先不做这个探索(限于今天的篇幅,并且这些高考不容易把握)!今天讲个我们容易把握的专业区别。

大学内部不同专业之间的差距,也是惊人的。我们当然知道什么是一份好的工作,一份好的工作=薪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稳定性+发展空间+同事因素+职业荣耀感+当地宜居程度。我们先看一看最容易理解的薪资情况,以南京大学为例。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南京大学硕士起薪(2013年!为了排除干扰,只看10人以上数据即可)。上面是一个学校内部的薪资情况,可以看到最大和最小差了3倍左右,并且已经排除了人少导致的误差!3倍是什么概念?3500的生活水平和1w快的生活水平相差非常大,3倍是什么概念?是清华大学和黑龙江科技的差距基本(当然我们不能只看薪资)!上面的数据有没有问题?是不是我们取证方法有问题?有问题!!!就我们(我们是一群一线的硕士博士)感知,这个数据缩小了差距,实际差距比这个还大。为什么?1:学校调查的主观因素,想去缩小!没有学校愿意给轻易说我们学生内部薪资差距特别大,哪个家长能接受一进大门,就被告知,你好好学吧,你再好好学,薪资是人家三分之一,如果是这样,家长带着孩子跑完了?2:薪资本来就高的专业被低估了。导致被低估的原因有学生追求的改变,学生有一定待遇之后,开始追求均衡!例如我是15年毕业的机械硕士,大家知道找工作是9月份开始(大四或者研三刚开学),到10月份,我们基本都找到了工作了,基本都是12w以上年薪(假如把钱放到比较高的位置),每个人拿个3-5个offer问题并不大。这个时候,大家追求的不只是待遇,因为待遇都是15w左右,那就追求地域 劳动强度 的均衡,所以降低了对薪资的追求!也就是,这波人去追求薪资,比现在要高的多(这个调查)。另一个原因是薪资高到一定程度,月薪调查不合适。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当前的税收政策和劳动法制度,导致有些企业不愿意给高的月薪,而是搞伪装,尽量年终奖,年中奖,公积金,等各种福利形势发放,这部分被隐藏了。税收是可以理解的,搞成14-18-20-x个月意义何在?因为我愿意给1w月薪,12w左右年终奖,不愿意2w月薪,保持柔性,和企业效益挂钩。所以本来更高的工资被调查低估了。3:薪资低的专业被高估了!为什么会被高估呢?例如我所经历的x专业小伙伴,毕业季从9月份找工作找到了第二年6月毕业,始终比较难找到一个差不多的,索性毕业直接去北上广深,找个和专业无关的工作,注意,我们是10月份搞定,他们经历到了第二年6月毕业,文员或者销售,如果是大公司的文员或者销售,其实福利制度是可以的,有保障的,但有些还不是。这批人的4000快其实是北上广深文员或者销售的起薪!其实从专业角度,关系并不大,这部分的薪资有被高估的成分(因为不考虑福利稳定性各方面已经和上面差很大,索性直接追求起薪)。当然,我们不能用薪资去评价专业(上面隐去专业,也是不鼓励直接用薪资去评论,它只是一个方面,在不能解释清楚前,我们采取马赛克,因为怕误导家长),只是借助薪资来表征大学内部的差别,为什么会导致这么大差别呢?

我们理解的大学概念错了吗?为什么会导致这种差异?大学的目标问题!走过了小学、中学,大家已经习惯了家长、孩子、学校统一战线,统一追求,大家都是为了升学率,一个高中说的再天花乱坠,升学率差,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校长的头头(教育局)也不满意,那校长就没法混了。当然升学率本质上就是分数,就是名牌大学,好在大家目标一致,奋斗方向也一致,所以学生、家长、学校齐心协力。但是众志成城的合作到高中就基本结束了,后面的本科、硕士、博士,高校与学生的目标不再严格统一。这是一个重要的思维转变过程,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目标之一,但是,培养什么人才?举个人才的例子,这可是大学官网的人才: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这是高校理解的人才,和家长理解有不同(虽然那些满口情怀的领导,自己都不会让孩子去)。还比如:大学培养了A学生,去西部基层默默无闻奉献一辈子,这在大学看来他就是人才,他支援了国家西部建设,他响应了政府的号召,说明我们教育部指导的好,高校培养的好,但家长很难认同这种理念(我们家长更想孩子在繁华大都市生活)。为啥造成这样呢,因为教育部站在国家的立场考虑,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这个没有对错,只是出发点不同。大学除了在乎国家政治需要,还在乎什么?学术人才!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探索未知世界,发现新知识!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需要培养学术人才,科学家(其实就是大学老师),这是大学的核心人才。大学极其看重这个,并且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锐都集中到了学术人才培养上。但是这中间存在巨大的问题,就是成材率问题!一般学校平均师生比例,老师:学生是1:15。大学老师正常更新换代,哪怕一年新增一倍(当然现实中是不可能的),那15个学生,也只有1个能成大学老师,剩下14个人是炮灰。为了培养学术人才,教育部干了啥呢,启动了珠峰计划。珠峰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就是选择30个人,死命往基础学科学术方向培养(基础学科就业有难度,后面我们会讲到),成了一个钱学森和29个年薪7w的人。与之对比的是,培养30个年薪25w的人,大学选择前者,因为前者可以出现学术大师,对国家更有利,也能极大提高学校的声誉,但我们普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成为大师的概率太低,我们不想成为炮灰的29个人,年薪还只有7w,这是出发点的区别。大学并不关注那29个人,他的作用就是培养学术人才,那29个人爱去哪去哪,他不管。最近国科大校长丁仲礼说:我们的本科生不需要就业,我们的学生都要读博士!也是出于这种逻辑!你必须成为科学家或大师!这个事情后来丁仲礼也觉得不合适,于是又给学生说,实在不行,咱们有附属中学,北京青岛都有,你们可以去哪里教中学,于是发布了下面这个文件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一定要注意上面这段,大学的实验班主要是出于这种目的开设,大学的实验班≠高中实验班。炮灰不是我们关注的,谢谢。很残酷!

大学开办专业考虑因素

为什么大学生之间差别巨大,我们就着重专业呢?因为大学+专业是我们可控的,也是高考报考最迫切需要的。在这一部分,高校理念和家长观念还是有很大冲突,家长希望孩子到大学,全方位提升,毕业有个好工作。但是,这不是大学的重点工作(大学校长我们没遇到过说自己好找工作,倒是明确鄙视找工作的有),或者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学开设专业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我们列举几种:社会需求;这个就是正常的高中家长思维,并没有问题。比如:中山大学外语也不怎么强,但是珠三角需求量大,于是他就多招,招四五百外语类的(这个是很多的),这是配合当地产业需求的,毕业当然能找到工作(是不是质量高的工作以后我们慢慢讲)!社会潜在需求;什么是潜在需求呢??就是现在没有需求,未来或许有需求。例如,材料(石墨烯)和光学,现在并没有产业,或者产业刚刚有苗头!但是万一一天需要了呢,我们大学就先培养着吧。家长注意,这个是美化的说法。真实的是大学老师好发论文,好拉经费,这样好职称,好提高大学排名。而你毕业的时候,这个还没有产业,或者产业没发展起来,你毕业基本只能改行了!毕业要么中小学老师(现在好地方竞争激烈),要么两眼一蒙,继续前行,奔大学老师,必须把小伙伴变炮灰(这类专业)。走潜在需求路线的,最厉害的是苏州大学,苏州是经济不错的城市,主要产业IT制造业,伴随一定服务业。这些产业当然需要大量的电类专业和经管会计外语等!但是,这些专业没有那么容易出论文,刷学校排名,于是苏州大学就强化基础医学(生物)、纳米材料石墨烯( 苏州的纳米产业园,搞纳米的公司基本没有超过20人的)、生物等,快速提高了学校排名(苏州大学各种国外排行榜,基本国内前30甚至20),虽然这些对学生就业并不利。政-治需要;大家忽略了一个最常见的专业,以为很少学校开,其实他的量非常大,几乎每个学校都有,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专业,这个不用解释,我们是红色社会主义大学,社会主义大学必备马克思。保护文化文明的火种;比如:北大的古生物学,每年只有一个毕业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存在。到今年,已是“六代单传”。但从文化角度讲,有存在的必要性。招生;这部分主要是集中在某些二三本的学校,他们招生都存在困难,只能去迎合家长孩子喜好。例如电子商务,前几年就疯狂开设,因为那时候整个社会都在谈淘宝,家长孩子很容易被误导。当然,这类专业还有个特点,开设成本非常低,招聘2-3个教员,一张课桌就能开班。学院经费;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大学生学费大概5000,国家再补助5000,一个人学生差不多累积是1w元,多招10个人,一年多10w。所以有些学院就想法设法招人,多开专业,为了人头费。其实2个学科之间80%的重复课程,这是内部竞争的结果(中山大学罗俊语)。

建议报考

我们讲的第一部分是不是好的报考方法呢?我们认为不是,因为第一部分基本只看到海平面上部分,下部分没有看到。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而实际大学不是我们的目的,是我们的方法,手段。通过这个方法手段,我们想实现人格素质技能的全面提升,当然如果我们家境非大富大贵。也想是不是能顺带找个好工作呢?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怎样评估家庭需求?这部分本来不是重点,因为判断自己家庭是容易的。我们只简单举例子即可,如下图木桶-幸福原理图,限制我们幸福的是短板。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木桶的组成部分:经济收入水平、劳动舒适性性、职业荣耀感、职业兴趣、家庭幸福、健康平安、工作地域(城市)、工作人文环境(同事状态)、工作稳定性、工作上升空间等!这是什么意思呢?例如说,一个月给10w,但是716干活(7天*16小时),那这个劳动强度就是限制个人幸福的重大短板。要根据自己家庭需求来,例如王思聪这种,他已经不需要学习任何技能相关!需要财务招聘即可,需要软件可以招聘,他只需要开拓思维方式,学会判断选择即可!严格说来,他不需要任何专业,但是如果相关点,可以考虑开拓下思维方式,学个哲学历史等。例如上一代人是农民(例如我爹),四处打工,打完这季节不知道下个季节去哪,就希望孩子找个稳定工作,最好是公务员。例如上一代是中低层公务员,感觉虽然不累,但是也忙忙碌碌一辈子,厌倦了办公室的关系,也晋升无望,那下一代可能在追求稳定基础上,学个技能,例如当医生等。例如上一代人各方面都很好,孩子工作也能靠家庭搞定,但是感觉学历方面有欠缺,那就孩子尽量去冲学校,上好学校是最大目标。除此之外呢?还得考虑孩子情况,是不是兴趣爱好特别明确,非x不上,是真喜欢还是只是一时冲动。然后在孩子分数的基础上,去搜寻最符合家庭 孩子的大学+专业。这是家庭孩子情况。其实家长盘算下是容易明白的。家庭需求如下图的右边绿色,绿色代表家长容易获取。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大学+专业的出路情况了解;这个其实是比较难获得的(所以图中用红色表示)。很多认知停留在盲人摸象阶段,我们经过一些列探索,也不敢说全部掌握。这部分家长要下点功夫!下面我们举些例子典型不符合事实流行言论。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这个观点看似有道理,实际和实际情况差异非常大。是不靠谱,不负责的。为什么是不靠谱的?本科看不看学校?看,但那是同等专业情况下。我问本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怎么去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是新闻学专业,硕士怎么去电气工程专业?去不了,因为考不上。实际跨考研究生还是比较难的,尤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学科(有内在联系的学科还是容易的,但是那个考的意义又不大)。典型的,企业去重庆大学就是招聘建筑学专业,土建类就业机会就是比生物大很多。重庆大学生物本科,他就是考不上建筑学硕士。那个土建单位就是看专业要建筑硕士。这句话误导性很大,为什么还容易流传?因为报考机构倾向专业差别很小。这样容易给家长报考(如果给家长保证专业,报考难度增大很多)。本科学理学,硕士去哪里都可以。这又是一句看似道理,实际上坑自己的一个观点。本科物理硕士你考什么??机械 土木 能源动力 电气考什么都可以!其实这是把自己当成比同班同学聪明的多。例如重大物理本科和重大机械的孩子,智商并没有太多区别,机械需要的物理知识力学(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 工程热力学 流体力学)这些机械的学生都学,并且学的比物理系精深,物理系是学的广,光学,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这些都学,但是机械并不需要,机械把节省下下来的精力学了机械原理 机械设计 材料工程这些 当然还有控制理论!所以一样智商的人又一样勤奋,转不过去。另外一个说法是,本科数学,硕士什么都可以。这个流传甚广,但是,不了解现在的形势。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主要是金融,他招硕士要不要数学呢?基本不要。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17年北大数学学院考光华,初试第一名一样被刷,因为复试老师只管问金融,不关注你数学的情况。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光华学院2018保研名单,有没有本科数学的?保研去了金融的,有的,少,特别少。因为难度特别大,有这个能力,尤其是下面学校上去的(就是不是清北的,是浙大重大这种读研去清华的 ,更是难上加难)。同理,2018北大保研硕士来源发现,计算机专业, 也么有出现万能的数学!为什么呢?因为2009年,伟大的教育部进行改革,把计算机考研的专业课,改成了全国统考,这就导致专业课是6本书,和砖头厚差不多,你数学专业要额外学习6本砖头,才有资格和计算机本科同台竞技。只有极其少数的北大或者清华放弃了学校流动实现了转专业(他们付出多大艰辛不得而知,也许他们的努力程度,专业对,已经去了哈弗斯坦福)。再看个武汉大学2017年法学保研;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武大的法学还不错,但是和北大这个学校比起来,当然没得比,但是,17年北京大学8个本科生去了武大读研!为什么不去北大读研呢?去北大读法学比武大强多了,因为北大不要,要不了这么多人,这批人被挤到了武大,这是代价。以后依然会有很多人讲,本科xx硕士啥都行,一定要注意,敢说这句话的人,小了说这个问题没搞清楚,往大了说,他的做事严谨程度有问题,他说的其他话,能不能信也很可疑。你分数高,你就该出路好吗?这又是一个问题!如果是这样,不用要大学!用人单位直接按高考分数录取人就算了。同样专业,高50分一样就业出路比别人差。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上面左边是中南大学车辆工程,右边是合肥工大车辆工程。对比:就业;合肥工大只有2个比较差的(红线划掉的),但也是汽车领域。其他的一汽大众 技术中心 上海大众 技术中心都是领域顶尖单位,中南一个没有;而神龙这个档次中南只有几个。深造:中南3个中南1个同济;合肥工大 1清华 1上交 2同济 2吉大 2湖大(湖大吉大车辆比中南好的多)。无论是深造还是就业,合肥工大高考低50分,但是依然比中南强。当然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合肥工大号称汽车领域黄埔军校(被985工程打压下去,但是他人脉依然很广)。奇瑞 江淮 二汽领导都是他们的,一汽也很多他们的人。上面是同等专业的比较,我们再看不同专业呢?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上面是湖大x专业去向。下面是博冠,海康威视,腾讯,中兴,移动某专业去向。(广州网易)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广州网易(网易现在双中心,杭州+广州) 应届硕士待遇3个层次 25 30 35w。海康威视大概16w。另外看就业去向,平均薪资差不多15w(中国类企业拉低待遇 长沙这类拉低待遇)。

这是湖南大学,我们去看比湖大高70分的南开化学(高70分是按陕西17年录取分数)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过来人谈专业选择

注意硕士薪资是,4000-6000超过50%。单位性质?民企是第一大去处。组合就是:南开大学是4-6k的民企主导,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看似合理,但是违背事实的结论,我们不一一解答。

大学和专业出路 问题,需要费特别大人力物力去了解,并且了解渠道比较少。家长要重视。接下来家长要做什么呢?

①:全力支持孩子考高分,

原因不需要解释

②:自己要多了解点大学、专业知识。自己了解 才能和孩子友好沟通,才能有理有据。当然这也能增进孩子-父母关系融洽,减少代沟

③:有时间,享受增进家庭亲情。因为大学后,孩子和家长处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要珍惜当下。

谢谢,限于篇幅,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