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規則流程其實只要花時間學習都可以做到很好的,招生計劃和往年錄取分數只要懂得方法也不難,這些在這裡不囉嗦,今天主要是說一說從報考志願填報的那一刻起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


例如我考640,要報考5個學校(有些地方是6個)ABCDEF,那前面的學校就是衝一衝,例如AB往年最低分660 645,這都是衝的範疇, CD學校是640 635屬於穩一穩,後面的保一保,E高校往年錄取分數線可能往年是610!當然,可以讓衝的學校更少,穩一穩的學校更多,或者保底更多(這是很多人都在傳頌的報考方法,對不對,是不是最優我們先不說,至少,他實現了“報考”)!這樣報考流程基本夠用了,已經實現了“有學可上”!錄取之後思考原來我是錄取到A學校的b專業,這段應該是驚訝階段。這是一個常規報考故事!這個模式存在什麼問題?不夠精細!問題出在起點,是基本認為大學內部是等同的!

大學內部真是等同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差別就在大學專業。大學與大學之間的差距很大,例如清華大學和xx大學,這是毋庸置疑的!前者你最高機會是見國家主席,全球範圍各個領域大牛;而xx大學,只能xx地領導,當地牛人。最重要,就業招聘也是。這個是大家都瞭解知道的,不知道的是同一個大學出來,人與人,差別也很大。有人泯然眾人,也有少數進了監獄;也有人走上學術、商業之巔。這些是個人能力、機遇、家庭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我們先不做這個探索(限於今天的篇幅,並且這些高考不容易把握)!今天講個我們容易把握的專業區別。

大學內部不同專業之間的差距,也是驚人的。我們當然知道什麼是一份好的工作,一份好的工作=薪資+勞動強度+工作環境+穩定性+發展空間+同事因素+職業榮耀感+當地宜居程度。我們先看一看最容易理解的薪資情況,以南京大學為例。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南京大學碩士起薪(2013年!為了排除干擾,只看10人以上數據即可)。上面是一個學校內部的薪資情況,可以看到最大和最小差了3倍左右,並且已經排除了人少導致的誤差!3倍是什麼概念?3500的生活水平和1w快的生活水平相差非常大,3倍是什麼概念?是清華大學和黑龍江科技的差距基本(當然我們不能只看薪資)!上面的數據有沒有問題?是不是我們取證方法有問題?有問題!!!就我們(我們是一群一線的碩士博士)感知,這個數據縮小了差距,實際差距比這個還大。為什麼?1:學校調查的主觀因素,想去縮小!沒有學校願意給輕易說我們學生內部薪資差距特別大,哪個家長能接受一進大門,就被告知,你好好學吧,你再好好學,薪資是人家三分之一,如果是這樣,家長帶著孩子跑完了?2:薪資本來就高的專業被低估了。導致被低估的原因有學生追求的改變,學生有一定待遇之後,開始追求均衡!例如我是15年畢業的機械碩士,大家知道找工作是9月份開始(大四或者研三剛開學),到10月份,我們基本都找到了工作了,基本都是12w以上年薪(假如把錢放到比較高的位置),每個人拿個3-5個offer問題並不大。這個時候,大家追求的不只是待遇,因為待遇都是15w左右,那就追求地域 勞動強度 的均衡,所以降低了對薪資的追求!也就是,這波人去追求薪資,比現在要高的多(這個調查)。另一個原因是薪資高到一定程度,月薪調查不合適。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當前的稅收政策和勞動法制度,導致有些企業不願意給高的月薪,而是搞偽裝,儘量年終獎,年中獎,公積金,等各種福利形勢發放,這部分被隱藏了。稅收是可以理解的,搞成14-18-20-x個月意義何在?因為我願意給1w月薪,12w左右年終獎,不願意2w月薪,保持柔性,和企業效益掛鉤。所以本來更高的工資被調查低估了。3:薪資低的專業被高估了!為什麼會被高估呢?例如我所經歷的x專業小夥伴,畢業季從9月份找工作找到了第二年6月畢業,始終比較難找到一個差不多的,索性畢業直接去北上廣深,找個和專業無關的工作,注意,我們是10月份搞定,他們經歷到了第二年6月畢業,文員或者銷售,如果是大公司的文員或者銷售,其實福利制度是可以的,有保障的,但有些還不是。這批人的4000快其實是北上廣深文員或者銷售的起薪!其實從專業角度,關係並不大,這部分的薪資有被高估的成分(因為不考慮福利穩定性各方面已經和上面差很大,索性直接追求起薪)。當然,我們不能用薪資去評價專業(上面隱去專業,也是不鼓勵直接用薪資去評論,它只是一個方面,在不能解釋清楚前,我們採取馬賽克,因為怕誤導家長),只是藉助薪資來表徵大學內部的差別,為什麼會導致這麼大差別呢?

我們理解的大學概念錯了嗎?為什麼會導致這種差異?大學的目標問題!走過了小學、中學,大家已經習慣了家長、孩子、學校統一戰線,統一追求,大家都是為了升學率,一個高中說的再天花亂墜,升學率差,家長不滿意,學生不滿意,校長的頭頭(教育局)也不滿意,那校長就沒法混了。當然升學率本質上就是分數,就是名牌大學,好在大家目標一致,奮鬥方向也一致,所以學生、家長、學校齊心協力。但是眾志成城的合作到高中就基本結束了,後面的本科、碩士、博士,高校與學生的目標不再嚴格統一。這是一個重要的思維轉變過程,眾所周知,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目標之一,但是,培養什麼人才?舉個人才的例子,這可是大學官網的人才: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這是高校理解的人才,和家長理解有不同(雖然那些滿口情懷的領導,自己都不會讓孩子去)。還比如:大學培養了A學生,去西部基層默默無聞奉獻一輩子,這在大學看來他就是人才,他支援了國家西部建設,他響應了政府的號召,說明我們教育部指導的好,高校培養的好,但家長很難認同這種理念(我們家長更想孩子在繁華大都市生活)。為啥造成這樣呢,因為教育部站在國家的立場考慮,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這個沒有對錯,只是出發點不同。大學除了在乎國家政治需要,還在乎什麼?學術人才!大學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探索未知世界,發現新知識!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需要培養學術人才,科學家(其實就是大學老師),這是大學的核心人才。大學極其看重這個,並且幾乎把自己的全部精銳都集中到了學術人才培養上。但是這中間存在巨大的問題,就是成材率問題!一般學校平均師生比例,老師:學生是1:15。大學老師正常更新換代,哪怕一年新增一倍(當然現實中是不可能的),那15個學生,也只有1個能成大學老師,剩下14個人是炮灰。為了培養學術人才,教育部幹了啥呢,啟動了珠峰計劃。珠峰計劃,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就是選擇30個人,死命往基礎學科學術方向培養(基礎學科就業有難度,後面我們會講到),成了一個錢學森和29個年薪7w的人。與之對比的是,培養30個年薪25w的人,大學選擇前者,因為前者可以出現學術大師,對國家更有利,也能極大提高學校的聲譽,但我們普通人會選擇後者。因為成為大師的概率太低,我們不想成為炮灰的29個人,年薪還只有7w,這是出發點的區別。大學並不關注那29個人,他的作用就是培養學術人才,那29個人愛去哪去哪,他不管。最近國科大校長丁仲禮說:我們的本科生不需要就業,我們的學生都要讀博士!也是出於這種邏輯!你必須成為科學家或大師!這個事情後來丁仲禮也覺得不合適,於是又給學生說,實在不行,咱們有附屬中學,北京青島都有,你們可以去哪裡教中學,於是發佈了下面這個文件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一定要注意上面這段,大學的實驗班主要是出於這種目的開設,大學的實驗班≠高中實驗班。炮灰不是我們關注的,謝謝。很殘酷!

大學開辦專業考慮因素

為什麼大學生之間差別巨大,我們就著重專業呢?因為大學+專業是我們可控的,也是高考報考最迫切需要的。在這一部分,高校理念和家長觀念還是有很大沖突,家長希望孩子到大學,全方位提升,畢業有個好工作。但是,這不是大學的重點工作(大學校長我們沒遇到過說自己好找工作,倒是明確鄙視找工作的有),或者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學開設專業考慮的因素非常多,我們列舉幾種:社會需求;這個就是正常的高中家長思維,並沒有問題。比如:中山大學外語也不怎麼強,但是珠三角需求量大,於是他就多招,招四五百外語類的(這個是很多的),這是配合當地產業需求的,畢業當然能找到工作(是不是質量高的工作以後我們慢慢講)!社會潛在需求;什麼是潛在需求呢??就是現在沒有需求,未來或許有需求。例如,材料(石墨烯)和光學,現在並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剛剛有苗頭!但是萬一一天需要了呢,我們大學就先培養著吧。家長注意,這個是美化的說法。真實的是大學老師好發論文,好拉經費,這樣好職稱,好提高大學排名。而你畢業的時候,這個還沒有產業,或者產業沒發展起來,你畢業基本只能改行了!畢業要麼中小學老師(現在好地方競爭激烈),要麼兩眼一蒙,繼續前行,奔大學老師,必須把小夥伴變炮灰(這類專業)。走潛在需求路線的,最厲害的是蘇州大學,蘇州是經濟不錯的城市,主要產業IT製造業,伴隨一定服務業。這些產業當然需要大量的電類專業和經管會計外語等!但是,這些專業沒有那麼容易出論文,刷學校排名,於是蘇州大學就強化基礎醫學(生物)、納米材料石墨烯( 蘇州的納米產業園,搞納米的公司基本沒有超過20人的)、生物等,快速提高了學校排名(蘇州大學各種國外排行榜,基本國內前30甚至20),雖然這些對學生就業並不利。政-治需要;大家忽略了一個最常見的專業,以為很少學校開,其實他的量非常大,幾乎每個學校都有,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專業,這個不用解釋,我們是紅色社會主義大學,社會主義大學必備馬克思。保護文化文明的火種;比如:北大的古生物學,每年只有一個畢業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特殊存在。到今年,已是“六代單傳”。但從文化角度講,有存在的必要性。招生;這部分主要是集中在某些二三本的學校,他們招生都存在困難,只能去迎合家長孩子喜好。例如電子商務,前幾年就瘋狂開設,因為那時候整個社會都在談淘寶,家長孩子很容易被誤導。當然,這類專業還有個特點,開設成本非常低,招聘2-3個教員,一張課桌就能開班。學院經費;這個是什麼意思呢?一個大學生學費大概5000,國家再補助5000,一個人學生差不多累積是1w元,多招10個人,一年多10w。所以有些學院就想法設法招人,多開專業,為了人頭費。其實2個學科之間80%的重複課程,這是內部競爭的結果(中山大學羅俊語)。

建議報考

我們講的第一部分是不是好的報考方法呢?我們認為不是,因為第一部分基本只看到海平面上部分,下部分沒有看到。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而實際大學不是我們的目的,是我們的方法,手段。通過這個方法手段,我們想實現人格素質技能的全面提升,當然如果我們家境非大富大貴。也想是不是能順帶找個好工作呢?這裡涉及一個問題,怎樣評估家庭需求?這部分本來不是重點,因為判斷自己家庭是容易的。我們只簡單舉例子即可,如下圖木桶-幸福原理圖,限制我們幸福的是短板。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木桶的組成部分:經濟收入水平、勞動舒適性性、職業榮耀感、職業興趣、家庭幸福、健康平安、工作地域(城市)、工作人文環境(同事狀態)、工作穩定性、工作上升空間等!這是什麼意思呢?例如說,一個月給10w,但是716幹活(7天*16小時),那這個勞動強度就是限制個人幸福的重大短板。要根據自己家庭需求來,例如王思聰這種,他已經不需要學習任何技能相關!需要財務招聘即可,需要軟件可以招聘,他只需要開拓思維方式,學會判斷選擇即可!嚴格說來,他不需要任何專業,但是如果相關點,可以考慮開拓下思維方式,學個哲學歷史等。例如上一代人是農民(例如我爹),四處打工,打完這季節不知道下個季節去哪,就希望孩子找個穩定工作,最好是公務員。例如上一代是中低層公務員,感覺雖然不累,但是也忙忙碌碌一輩子,厭倦了辦公室的關係,也晉升無望,那下一代可能在追求穩定基礎上,學個技能,例如當醫生等。例如上一代人各方面都很好,孩子工作也能靠家庭搞定,但是感覺學歷方面有欠缺,那就孩子儘量去衝學校,上好學校是最大目標。除此之外呢?還得考慮孩子情況,是不是興趣愛好特別明確,非x不上,是真喜歡還是隻是一時衝動。然後在孩子分數的基礎上,去搜尋最符合家庭 孩子的大學+專業。這是家庭孩子情況。其實家長盤算下是容易明白的。家庭需求如下圖的右邊綠色,綠色代表家長容易獲取。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大學+專業的出路情況瞭解;這個其實是比較難獲得的(所以圖中用紅色表示)。很多認知停留在盲人摸象階段,我們經過一些列探索,也不敢說全部掌握。這部分家長要下點功夫!下面我們舉些例子典型不符合事實流行言論。本科看學校,碩士看專業,博士看導師。這個觀點看似有道理,實際和實際情況差異非常大。是不靠譜,不負責的。為什麼是不靠譜的?本科看不看學校?看,但那是同等專業情況下。我問本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碩士怎麼去機械工程專業,本科是新聞學專業,碩士怎麼去電氣工程專業?去不了,因為考不上。實際跨考研究生還是比較難的,尤其沒有什麼血緣關係的學科(有內在聯繫的學科還是容易的,但是那個考的意義又不大)。典型的,企業去重慶大學就是招聘建築學專業,土建類就業機會就是比生物大很多。重慶大學生物本科,他就是考不上建築學碩士。那個土建單位就是看專業要建築碩士。這句話誤導性很大,為什麼還容易流傳?因為報考機構傾向專業差別很小。這樣容易給家長報考(如果給家長保證專業,報考難度增大很多)。本科學理學,碩士去哪裡都可以。這又是一句看似道理,實際上坑自己的一個觀點。本科物理碩士你考什麼??機械 土木 能源動力 電氣考什麼都可以!其實這是把自己當成比同班同學聰明的多。例如重大物理本科和重大機械的孩子,智商並沒有太多區別,機械需要的物理知識力學(理論力學 材料力學 結構力學 工程熱力學 流體力學)這些機械的學生都學,並且學的比物理系精深,物理系是學的廣,光學,天體物理學,量子力學這些都學,但是機械並不需要,機械把節省下下來的精力學了機械原理 機械設計 材料工程這些 當然還有控制理論!所以一樣智商的人又一樣勤奮,轉不過去。另外一個說法是,本科數學,碩士什麼都可以。這個流傳甚廣,但是,不瞭解現在的形勢。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主要是金融,他招碩士要不要數學呢?基本不要。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17年北大數學學院考光華,初試第一名一樣被刷,因為複試老師只管問金融,不關注你數學的情況。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光華學院2018保研名單,有沒有本科數學的?保研去了金融的,有的,少,特別少。因為難度特別大,有這個能力,尤其是下面學校上去的(就是不是清北的,是浙大重大這種讀研去清華的 ,更是難上加難)。同理,2018北大保研碩士來源發現,計算機專業, 也麼有出現萬能的數學!為什麼呢?因為2009年,偉大的教育部進行改革,把計算機考研的專業課,改成了全國統考,這就導致專業課是6本書,和磚頭厚差不多,你數學專業要額外學習6本磚頭,才有資格和計算機本科同臺競技。只有極其少數的北大或者清華放棄了學校流動實現了轉專業(他們付出多大艱辛不得而知,也許他們的努力程度,專業對,已經去了哈弗斯坦福)。再看個武漢大學2017年法學保研;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武大的法學還不錯,但是和北大這個學校比起來,當然沒得比,但是,17年北京大學8個本科生去了武大讀研!為什麼不去北大讀研呢?去北大讀法學比武大強多了,因為北大不要,要不了這麼多人,這批人被擠到了武大,這是代價。以後依然會有很多人講,本科xx碩士啥都行,一定要注意,敢說這句話的人,小了說這個問題沒搞清楚,往大了說,他的做事嚴謹程度有問題,他說的其他話,能不能信也很可疑。你分數高,你就該出路好嗎?這又是一個問題!如果是這樣,不用要大學!用人單位直接按高考分數錄取人就算了。同樣專業,高50分一樣就業出路比別人差。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上面左邊是中南大學車輛工程,右邊是合肥工大車輛工程。對比:就業;合肥工大隻有2個比較差的(紅線劃掉的),但也是汽車領域。其他的一汽大眾 技術中心 上海大眾 技術中心都是領域頂尖單位,中南一個沒有;而神龍這個檔次中南只有幾個。深造:中南3箇中南1個同濟;合肥工大 1清華 1上交 2同濟 2吉大 2湖大(湖大吉大車輛比中南好的多)。無論是深造還是就業,合肥工大高考低50分,但是依然比中南強。當然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合肥工大號稱汽車領域黃埔軍校(被985工程打壓下去,但是他人脈依然很廣)。奇瑞 江淮 二汽領導都是他們的,一汽也很多他們的人。上面是同等專業的比較,我們再看不同專業呢?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上面是湖大x專業去向。下面是博冠,海康威視,騰訊,中興,移動某專業去向。(廣州網易)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廣州網易(網易現在雙中心,杭州+廣州) 應屆碩士待遇3個層次 25 30 35w。海康威視大概16w。另外看就業去向,平均薪資差不多15w(中國類企業拉低待遇 長沙這類拉低待遇)。

這是湖南大學,我們去看比湖大高70分的南開化學(高70分是按陝西17年錄取分數)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過來人談專業選擇

注意碩士薪資是,4000-6000超過50%。單位性質?民企是第一大去處。組合就是:南開大學是4-6k的民企主導,當然還有其他很多的看似合理,但是違背事實的結論,我們不一一解答。

大學和專業出路 問題,需要費特別大人力物力去了解,並且瞭解渠道比較少。家長要重視。接下來家長要做什麼呢?

①:全力支持孩子考高分,

原因不需要解釋

②:自己要多瞭解點大學、專業知識。自己瞭解 才能和孩子友好溝通,才能有理有據。當然這也能增進孩子-父母關係融洽,減少代溝

③:有時間,享受增進家庭親情。因為大學後,孩子和家長處的時間會越來越少,要珍惜當下。

謝謝,限於篇幅,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