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黃河河牀下40米的宏大工程,近兩千萬人因它受益,老外嘆服!


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上,可以看到九曲十八彎的黃河在鄭州西部擺動了一下腰身,浩蕩東去。而在此,長江水和黃河亦“握手”,北上的漢江水通過兩條穿黃隧洞在此與黃河立體交叉,以形成江水不犯河水之勢俯衝而下,穿越了萬古黃河。這就是南水北調中線上標誌性、控制性工程——穿黃工程。

在黃河的河床下深約40多米處,有兩個直徑均為7米的隧洞,這裡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是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咽喉”。通過這兩個隧洞“南水”通過隧洞繼續北上。

為增加輸水的安全性,穿黃隧洞設計為雙洞結構,根據黃河的流向,上、下游平行佈置,兩洞中心線相距28米

穿黃工程的隧道,與公路、鐵路等隧洞不同,穿黃隧洞為輸水洞,既要考慮隧洞外部的黃河水和土層壓力,還必須考慮洞內水流的壓力,因此隧洞實行的是雙層襯砌結構這種結構形式在國內外均屬先例,也是國內首例用盾構方式穿越黃河的工程。,穿黃工程的抗震能力可達到8級,按黃河300年一遇洪水設計,按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穿黃隧洞入口旁邊是退水建築物,包括閘前段、閘室段、直徑9米的退水洞、出口消力池與洩水槽等,共長1019.21米。

穿黃工程還承擔著多項“職能”,如果黃河出現旱情,漢江水也將通過退水洞注入黃河,“支援”黃河,實現交匯。或者水量過多時,漢江水通過退水洞排進黃河,為洩洪分擔微薄之力,實現江水河水共一色。

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來,河南省加快水廠建設,工程供水範圍日漸擴大,供水量與日俱增。截至2016年12月10日,全省累計供水22.025億立方米,受益人口達1800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