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有一座看不见的城市,你知道吗?

看不见的城市

赣州因赣江而得名。赣江的两条主要支流——章水与贡水在赣州城内的八镜台合流,此后它将一路向北注入鄱阳湖中。早在东晋永和五年(349年),赣州城址便选在了章贡二水之间,此后虽因战乱,城址曾迁往他处,但从南梁承圣元年(552年)城址回迁到章贡二水之间后,历唐宋元明清,赣州城址再也没有改变过。

赣州城选在章贡两水之间,自然考虑到了利用江河以为天险,但若将视野放得更开阔些,赣州城在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便跃然纸上了。大庾岭——江西与广东两省的分界,珠江水系与赣江水系的分界,岭上的梅关,享有“岭南第一关”的美誉。作家张承志曾说梅关古道“不仅只在赣粤之间,它是一条最古老也最便利的、贯通中国的南北水路”。从北向南,过了梅关,就到了广东南雄,从流经南雄的北江泛舟,顺流可至珠江三角洲,从广州港出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远达亚非多国。从南向北,过了梅关,就到了江西大余,这里是章江上游,在此登船,沿赣江、长江可达扬州,再经由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北可直奔北京。赣州城在这条南北大动脉的咽喉位置上,得舟楫之利,往来客商云集,城市发展愈加繁华。

福寿沟

宋代是赣州城最繁华的一段时光,福寿沟也是在此时成形的。在此之前,赣州城曾在五代时期得到了扩建,赣州守将卢光稠将城区大大向南扩展了,据学者估算,扩建后的赣州城面积达3平方千米,是此前城市面积的三倍。城市面积的扩大,意味着防洪需求的增加。赣州城是一座东、西、北三面环水的城市,洪水始终是威胁它最大的敌人。《宋史·五行志》记载,至道元年(995)五月,“虔州(即赣州)江水涨二丈九尺,坏城,流入深八尺,毁城门”,宋代一尺约合今31.4厘米,则此次城中积水竟然高达2.5米。

赣州有一座看不见的城市,你知道吗?

当熙宁年间(1068—1077)以善于治水而知名的刘彝任虔州知州时,治水便成了他义不容辞的事业。福寿沟是福沟与寿沟的合称,两沟因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寿沟的历史早于福沟,因此福寿沟并非刘彝一蹴而成,而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用心营建的一项杰出创造。福寿沟的杰出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刘彝在设计福寿沟时,充分考虑了赣州城的地势特点。据记载:“寿沟受北城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这种分区排水的设计,因应了赣州城西北部稍高、东南部稍低的地势特点。现代下水道在排水时,一般需要使用机械动力提排,而福寿沟合理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将城内各处积水自然引导到各出水口。

第二,福寿沟每个出水口都设有水窗,刘彝设计的水窗不仅能使城市积水向外排出,也能有效防止江水倒灌入城内。根据文献记载,这种木质水窗可“视水消长而启闭之”,具体说来,当江水水位低于下水道水位时,水窗借下水道水力自动开启,将水排入章贡二江;当江水水位高于下水道水位时,水窗借江水之力自外紧闭,以防止江水倒灌入城内。此外,福寿沟在水窗附近坡度陡增,如此可增加水流速度,减少泥沙在沟口的蓄积。

第三,福寿沟与赣州城墙、城内水塘相互配合,构成完整的防洪系统。嘉祐年间(1056—1063),孔宗翰出任虔州知州,《宋史》记载:“(赣州)城滨章贡两江,岁为水啮。宗翰伐石为址,冶铁锢之,由是屹然,诏书褒美。”可见,孔宗翰出于防洪需要,曾加固赣州城墙,所谓“冶铁锢之”即将铁水注入城墙缝隙,赣州城被称为“铁城”可谓名副其实。福寿沟还将城内众多水塘串联在一起,水塘不仅可在汛期蓄水,加强福寿沟的防洪功能,亦可用于养鱼种藕,帮助百姓生计。

建成后的福寿沟长约12.6千米,其中寿沟主沟长约1千米,福沟主沟长约11.6千米,集水面积约2.7平方千米,占赣州城面积的九成。史料记载,福寿沟“阔二三尺,深五六尺,砌以砖,覆以石”,福寿沟巨大的暗沟至今仍可进入其中,这俨然是一座看不见的城市。

赣州有一座看不见的城市,你知道吗?

福寿沟是我国目前极为罕见的,仍在使用的古代下水道系统。当人们逐步解开它的面纱时,仍然赞叹不已。

“刘彝最聪明之处在于他给福寿沟排水口装了12个水窗。”万幼楠介绍,水窗由外闸门、内闸门、度龙桥和调节池组成,充分运用水力学原理,当江水上涨时,借助洪水冲力使外闸门自外紧闭,洪水就灌不进沟里;当洪水退去,水位下降到低于水窗时,又借助沟里的水力将内闸门冲开,确保雨水顺利排出。刘彝采取改变断面、加大坡度等方法,让通过度龙桥的水进入水窗时,流速陡然增加了2至3倍,既可以冲刷走水中的泥沙和杂物,又可以冲开外闸门。

但当水窗关闭后,洪水不会倒灌入城,但沟里的雨水也排不出去。

赣州有一座看不见的城市,你知道吗?

为解决这个问题,刘彝将福寿二沟与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蕹菜塘、花园塘、铁盔塘等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形成一个活的水系。当雨水流入沟里达到一定高度时,水塘就像一个个巨大的天然蓄水池。而当水窗打开,塘里多余的水又会迅速流入沟内,从水窗排入江中,让水塘保持原来的模样。

据赣州土生土长的谢宗瑶老人(1919年出生)编着的《赣州城厢古街道》一书“赣州旧城区的池塘”一节中回忆:“计找出29处共84口水塘。遇暴雨时,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若章、贡两江洪水逼城,城内雨洪无法外排时又可调蓄暂避涝灾。”

“水塘,是城市抗洪防涝的重要市政设施,在古代大部分南方城市中都预留有一定的积水区,这其实也符合 海绵城市 的原理。”万幼楠说。

赣州有一座看不见的城市,你知道吗?

实际上,除了排水调洪,水塘还有兼有防火绿化、改善城市环境、灌圃养殖等作用。伴随城市建设不断加速,赣州城内的水塘越来越少,部分水塘的调蓄功能被现代化的排涝抽水机所取代。在位于章贡之滨的八境公园,保留至今的水塘已经成为市民泛舟游玩的好去处。

在八境公园散步的70岁老人许启星回忆,小时候他家附近就有一个水塘。“水塘边的空心菜长得特别嫩。”他说,现在高楼多了,但少了水塘,也就少了历史和生活韵味。

用良心和时间打造的千秋工程

近年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参观和研究福寿渠的人越来越多。“福寿沟对于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是什么?”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问到的问题。

“福寿沟运行至今告诉我们,搞城市建设要道法自然,更要想着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胡力说,福寿沟之所以能够成为流传至今的“良心工程”,离不开历代先民对其不断的修葺和完善。

赣州市民对福寿沟的爱护代代相传。古时官方出资修葺主渠道,经由百姓家门前的沟段,百姓自发维护修理。据史料记载,福寿沟建成后,历朝历代除了平时的小修小补外,还进行过四次大维修,其中以清朝同治年间的维修工程最为浩大,也最为彻底。官府以“民修官助”的方式,历时3年对福寿沟进行了大维修。

“这几年市民保护福寿沟的意识越来越强,一旦发现有人在福寿沟附近动土,立马就给文物局打电话。”万幼楠说。

赣州有一座看不见的城市,你知道吗?

位于赣州章江新区的中央生态公园,公园占地面积1002亩,兼具了生态、休闲、蓄洪、排涝功能,是根据福寿沟经验建造的一处工程。

随着城区不断扩大,赣州市将现代排水防涝系统与千年福寿沟连为一体,共同构建了城区四通八达的“地下血脉”。在赣州新城区,中央生态公园成为新的“水塘”,在雨季发挥着为新城区调蓄雨水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