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听着可笑吗?

“如果我不够优秀,你还爱我吗?”

这恐怕是考试文化发达国度里诸多青少年的一个共同心结。在唯功效至上高压社会的挤压下,孩子的自卑与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恐惧结为梦魇、变为对优秀的病态追求。

最近有一部剧被称作是台湾版《黑镜》,它以大胆的超现实科幻元素,掀掉了人类社会伦理准则的底裤。其中微科幻风格和魔幻强烈的叙事手法,令人眼前一亮。看过第一集你就会感叹:确实够黑,够毒~~

这部剧就是以“教育”为主题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副标题是“被考试绑架的家庭故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听着可笑吗?

因为很多孩子、父母都在受苦,我很想把这件事情一针见血地讲完。

上面这句话是导演创作这部电视剧的初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乍听会被疑是狗血伦理悬疑的剧名,取自纪伯伦1923年写下的诗歌。这部剧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必须过动》《孔雀》。奇异诡怪的设定,反思的却是冰冷现实:“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目前出了《妈妈的遥控器》和《猫的孩子》两则故事。豆瓣评分 8.1,从现在的口碑来看,应该还会蹭蹭往上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听着可笑吗?

其实看这样的伦理科幻,尤其是电视剧,就逃不出五毛钱的特显,但这部剧就胜在概念新颖,设计巧妙上,且整部剧的惊悚氛围营造地非常到位,你看完肯定会被激得一身汗毛直立。并且我敢保证的是,这部剧里一定有你的影子。

你有没有感叹过,自己的母亲是一位暴君。

第一集的故事叫——《妈妈的遥控器》。15 岁的小伟与刚刚离异的母亲一起生活,为了跟死党一起去毕业旅行,小伟仿刻了学校的印章,伪造成绩单,不料被妈妈识破。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听着可笑吗?

然而奇怪的是,从此以后小伟的日子一直卡在同一天。原来妈妈从一个神秘男子手里拿到了一个遥控器,可以控制小伟的人生进度条。

只要她想,就能随时将小伟送回伪造成绩单的那个星期三,让他有机会去修正“错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听着可笑吗?

赶不上公车,遇到载百合花的司机,讨论毕业旅行,漂亮女生向死党借外套表白,伪造成绩单……

小伟一遍又一遍遭遇似曾相识的经历,永远停留在可怕的星期三。直到小伟最终拿着真正的低分成绩单回来,承认错误,妈妈才肯把时间往前推进。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听着可笑吗?

然而自从有了这个遥控器之后,妈妈的要求越来越多。

同一个补习班,上 10 次;

不喜欢吃苦瓜,强忍着也要吃下去;

自己选的 T 恤不行,一定要穿妈妈给你买的那件衬衫......

在遥控器的威胁下,小伟被迫服从妈妈的每一个要求,近乎变态的苛刻。直到有一天,小伟遇到了一个“放纵”姑娘小岚。小小年纪就染一头黄发,有着超奇怪的父母,她任由性子想做什么做什么,对于小伟有致命吸引力。

可是妈妈不同意两人交往,发怒之后把小伟的生命又倒回了星期三。

小岚再也记不得小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听着可笑吗?

梦里,他身处一片荒芜的海面,孤独寥落,等待被黑水淹没。

母亲以爱之名构筑了一座昏暗的监狱,将小伟死死困住,生命恍惚不安,如行尸走肉。

他想到了死亡。

割腕,跳楼,电击...

可最惨的是,他连死都决定不了,妈妈总是会用遥控器倒回他活着的时候。他从星期三的睡梦中哭醒,泪水涟涟,虚弱无力没有一丝反抗的力量,不得不接受了被遥控器绑架的命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听着可笑吗?

他遵守母亲的每一个要求,成为一个学习好「有出息」的高管经理。

可是,这样的小伟又有哪点是幸福的呢?他虽然有女朋友,但还是要遵照母亲的安排去相亲,未来依然是漫无边际的惶恐。

成年的小伟要夺回自己人生的遥控器,两人争吵,他被货车撞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听着可笑吗?

母亲声嘶力竭喊着,按下按钮,再一次,星期三。

生命重新跌入梦魇。遥控器无限放大了母亲的控制欲,这是对“亲情绑架”一个太心领神会的比喻了。

母亲高举「为你好」旗帜,实际上俨然是一个情感暴君,让孩子彻底沦为执行她意愿的工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听着可笑吗?

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逃离父母的掌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听着可笑吗?

第二集是《猫的孩子》,故事设定也很有意思,在这里就先不剧透了。

这部剧充满了压抑、不舒服,虽然类型里说的是科幻剧,但是真正的核心却如此的贴近现实。但是原作者有这样一句话“不舒服”的话,是因为那些都是真实的,那些孩子就是这么不舒服,而且现在可能还有更多的孩子一样的不舒服!

中国的父母总是用一句“为你好”来绑架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是否真正的反思过自己,我们这样对我们的孩子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控制欲?

所幸,该剧的导演有着温柔的怜悯,每个故事她都设置了救赎的结局,男孩握住了自己的遥控器;妈妈终于拥抱了“猫的孩子”,告诉他先学会不要总是说“对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