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图片|王立力

采访人:张艺凡

受访人:高冬莲

王五月(高东莲之女)

蒙古族刺绣,是中国刺绣界的一朵奇葩,美得独特而张扬。色彩搭配艳丽,无拘无束的蒙古族刺绣,尽情地利用彩线抒发自己的情感。在配色上,以原色为主,渡色为辅,因而色彩明快、淳厚。很多绣品在黑底色、红底色上直接用大红大绿绣成,色彩对比强烈,富有光泽。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王五月谈起母亲高冬莲的刺绣手艺时,言语里都是自豪和骄傲,“这些花的样式都来源于她自己的想象。在农村,大家喜欢在院子里种花、种草,她就根据那些花想象,然后画在布上,画完就绣。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上看到的绣品都是贴了纸,按图案剪出来的图纸,然后按照纸样来绣。蒙古族刺绣不是这样,不贴那些东西,都是直接往上画图案。”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今年81岁的高冬莲,是蒙古族刺绣艺人,在科左中旗长大,目前和女儿王五月一起住在通辽市。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却不曾影响她手里的技艺半分。耄耋之年的高冬莲,有着异于常人的明眸,脊梁笔直,一双巧手飞针走线,幅幅作品巧夺天工。她说:

“我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刺绣了。”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高冬莲

高冬莲的绣品种类繁多,小到荷包、烟袋,大到蒙古坎肩、蒙古袍,大大小小的绣品箱子堆满了整个房间。还有一些刺绣作品,仍保留了古老的图案。

王五月拿出一排烟荷包说道:“这些烟荷包绣得可精致了,都是老太太一个个绣出来的。一般在农村里会绣这些花的女性都算是很有才华的,特别像这些鞋上的刺绣,一般人绣不了,有人教也不一定能学会,但是我妈都会做这些绣活。”烟荷包在明清时期是十分流行的生活用品,多为母为子做、妻为夫做、未嫁的姑娘为心上人做,用在分离时表达睹物相思之情。

特别在满族、蒙古族等习俗中赠送荷包、烟荷包都是常见的礼仪,荷包上的刺绣就体现了姑娘的手艺。通常来说蒙古族妇女都擅长刺绣,技艺母女相承,高冬莲的母亲和外祖母也都是刺绣的能工巧匠。“以前农村里的方枕头、烟袋、蒙古袍、蒙古坎肩都需要刺绣,绣上花,还可以绣水里的鱼、绣鸳鸯等等,”王五月说。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刺绣在蒙古,不单是一门传统刺绣技艺,它渗透在历史文化里,也渗透在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罗布桑却丹所著《蒙古风俗鉴》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极为注重刺绣艺术,并且应用范围很广,如耳套、帽子、衣服袖口、衣领、大襟、蒙古袍的边饰、花鞋、靴子以及生活中所用的荷包、碗袋、飘带、摔跤服、毡袜腰边、枕套、蒙古包等。

据相关资料统计,蒙古族刺绣运用最多的地方就是蒙古服饰制作,蒙古袍上面很多地方都展现着刺绣工艺,特别是边角的刺绣。袍子领口、领子、袖口及底摆上要镶边,镶边的时候绣上花,腰带作为袍上最亮眼的部位,也是刺绣工艺着色最重的部位,高冬莲说她做完一整套蒙古袍上的绣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王五月说:“母亲现在很少做衣服了,没那么大精力了,但是她年轻的时候包办了我们姐妹几个所有的衣服。”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飞针走线是技艺熟练

图案纹样是天赋使然

高冬莲的刺绣作品,如蒙古族刺绣一样,大胆、张扬,不受技艺和图案的束缚。她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然后绣出来。她的绣品有小鸡吃食,有院里的小花,有广袤的草原,有她喜爱的一草一木。其中一个荷包绣品上,有一头带角的动物图案,高冬莲说那是狮子,但是以前绣的时候不知道狮子长什么样,所以自己想象着绣了一只长角的狮子。

在她的诸多绣品图案中,最有特色的是的蝴蝶。它的绣法和图案都是自己琢磨创新的,每一只蝴蝶就像真的一样,栩栩如生,起名为空中蝴蝶。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成吉思汗与奇迹

“我妈妈八十多岁的人了,刺绣不需要戴眼镜,这让身为儿女的我们看起来很神奇。”王五月说高冬莲刺绣时不仅不戴眼镜,而且能以极快的速度把线穿入极细的绣针孔里。高冬莲说,这源于一次“神奇的作品”。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高冬莲71岁的时候,正在绣一幅成吉思汗挂像,那一年她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没有任何预兆地就患了一场重病。王五月说:“我妈妈年轻时干过特别苦的活,落下的病根儿全在那年表现出来了。她先是牙齿脱落,医生告诉我们说这还是好现象,如果牙齿不脱落可能还会出现心脏问题。紧接着她眼睛也失明了,全失明的状态持续了几个月,后来通过吃药恢复了一点视力,但仅能看到模糊的影子。就这样了,她还放不下绣活,摸索着绣这幅成吉思汗像。”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这幅画像现在挂在高冬莲房间的正中间。白底的挂布,正中间绣着成吉思汗头像,不算大,但是人像脸部都用细细的白线填满,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老太太在视线模糊的情况下绣出的作品。高冬莲说:“成吉思汗的绣像,缺一点都不行,每一处都要填满。”头像上方绣着成吉思汗的生辰,下方绣着莲花,意喻水里生花,头像周围还有凤凰、马和苏鲁锭,画像的最上面绣一个“囍”字。她说成吉思汗出现的时候有凤凰跟随,骑着马,带着武器,这些东西一样都不能少。

令人惊奇的是,绣完画像的高冬莲眼疾痊愈了,一双眼睛变得炯炯有神。王五月认为是信仰的力量让母亲获得了这样的奇迹,高冬莲则认为这是成吉思汗的保佑。在此之后的每一年,高冬莲都会绣一幅成吉思汗像,给众儿女各送一幅,其余都由自己珍藏,她觉得这是回报奇迹最好的方式。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是精神延续

高冬莲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在她用心传承蒙古族刺绣技艺的同时,也用千针万线绣出了自己的艺术人生。在她的房间里,除了满屋的绣品,就是儿女的照片。床头、柜子等可以放置物品的地方,都摆放着孩子们的照片,她充满成就感地介绍到:“我有两个孙儿,六个孙女,现在孙女个个都有了孩子。”

王五月说,当年母亲之所以离开老家来到通辽,就是为了帮她照顾孩子。孩子们虽然都没跟高冬莲学会蒙古刺绣手艺,但是老太太身上的这股认真劲头被完美地传承了下来,不管做什么都懂得坚持。她最小的孙子,也就是王五月的儿子,今年十九岁,身高一米九,成了国家网球运动员。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放着这位网球小将的照片,在网球场上站得笔直,一双眼睛和高冬莲一样神采奕奕。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王五月

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变化,时代也在不停地催促人们跟上它前进的步伐,传统活儿不再有良好的传承环境,但凝结它的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却不会消失,它会跟着那股劲头到新的地方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再结出甘美的果实。

这也许是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幅员辽阔的中国,还有很多手艺不为人知不为人道。跟随“传统活儿”,带你见识真正的民间手艺,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的真实生活现状,是怎样的。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震撼!草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1岁老人飞针走线展示传世技艺

征集令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手艺人,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会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真的热情,去讲述、传播、帮助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